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醫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情緒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因急性腦梗死入院接受治療患者84例。根據患者入住病歷號,利用完全隨機分組法抽簽將上述病例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42例。其中常規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55~72歲,平均年齡(63.28±5.14)歲,Wills環局部血管梗死32例,腦干局部血管梗死10例,合并高血壓30例、糖尿病22例、冠心病15例,其中合并上述疾病兩種以上者為25例。文化程度小學以下19例,初高中10例,大專本科10例,本科以上3例。干預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56~74歲,平均年齡(64.78±3.46)歲,Wills環局部血管梗死34例,腦干局部血管梗死8例,合并高血壓29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6例,其中合并上述疾病兩種以上者為23例。文化程度小學以下21例,初高中11例,大專本科8例,本科以上2例。兩組性別構成、平均年齡、梗死部位、文化程度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組間具有可比性(P>0.05)。
1.2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4]:主癥表現為半身不遂,神志昏迷,語言不清,口眼歪斜,次癥存在眩暈、惡心、頭痛、吞咽障礙等,急性起病存在先兆癥狀。證型包括風痰火亢、痰熱腑實、風痰瘀阻、氣虛血瘀等證。西醫診斷標準[5]:患者符合2014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查體患者存在一側肢體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存在單側面癱,起病在48h內,影像學提示存在缺血性腦卒中。
1.3納入與剔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及臨床表現,中醫辨證為風痰火亢、痰熱腑實、風痰瘀阻、氣虛血瘀等證。年齡在40~80歲,既往無腦梗死病史,急性起病,發病時間在6~48h,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癱,肌力在IV級以下。影像學診斷提示腦血栓。患者及家屬了解治療方案,且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剔除標準:病例入組后發現不符合診斷及辨證標準;患者存在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等器質性疾病;存在感染性疾病或惡性腫瘤;對治療方案依從性較差,不能順利完成治療方案。
2方案
2.1治療方案
所有病例入院后遵醫囑常規進行脫水、擴血管、抗凝、降纖等治療,如具備溶栓指征者給予溶栓治療并做好預防溶栓后出血的準備。常規組按照腦卒中單元護理方案給予相應護理內容,具體內容包括:①健康教育,入院時針對患者病情,給予患者及家屬宣教急性腦梗死的轉歸、病因和治療方案,幫助患者梳理治療信息,指導患者及家屬明確并發癥護理及后期功能康復的具體內容和操作規范。②預防并發癥護理,制定營養飲食方案預防營養不足,同時指導患者家屬正確協助患者進食,避免患者在進食中發生誤吸[6]。存在咳痰患者,應定期囑患者家屬為患者進行拍背建立咳嗽反射幫助其及時排痰,如痰液咳出困難者可適度給予霧化吸入避免感染性肺炎發生[7]。做好患者大小便護理,保持床鋪清潔干燥。合理使用護理用具,減少患者因長期臥床形成壓瘡,及時翻身每日確保同一體位不得保持超過2h。③功能康復,患者入院接受治療48h后,給予患者康復護理[8]。④常規心理護理干預,包括治療宣教、心理支持、語言疏導等內容[9]。干預組在常規組護理基礎上依據中醫情志護理理論,給予患者心理干預,首先通過語言交流與患者建立心理疏導溝通,辨證患者七情狀態,分析心理狀態及性格特點,通過語言交流消除患者心理壓力,改善護患關系[10]。具體情志調護原則必須遵循誠摯體貼、因人施護、避免刺激的原則[11]。具體情志調護方法包括說理開導法、釋疑解惑法、宣泄解郁法、移情易性法、以情勝情法、順情從欲法、平和七情法[12]。
2.2療效評價與指標觀察
焦慮情況:使用焦慮評分量表(SAS),采用4級(1~4分)評分,“1分”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分”表示有時有;“3分”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分”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總分=分量表總分數×1.25。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抑郁情況:正向評分題,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正向評分題依次評為1、2、3、4分;反向評分題則評為4、3、2、1。總分為分量表總分數×1.25后取整數。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其中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為重度抑郁。日常生活能力評定:利用Barthel指數評定,重度損害小宇40分,中度損害41~60分,輕度損害>61分[13]。
2.3統計數據處理
利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整理。計數資料利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其中組內利用配對t檢驗,組間利用獨立t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存在顯著差異。
3結果
3.1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
治療后干預組SAS評分與常規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治療前后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2治療前后SDS評分比較
治療后干預組SDS評分與常規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治療前后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3各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后干預組日常生活能力與常規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治療前后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4討論
腦梗死是目前神經內科比較常見的腦血管性疾病,特別是急性缺血性損傷能夠引起患者神經功能的不可逆性損傷,因此多數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后遺癥,具有高致殘率,輕者可存在偏癱性運動障礙,重者可喪失日常生活能力,易造成患者產生強烈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出行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14]。在腦梗死康復護理過程中心理護理是重要的護理內容之一。有臨床研究表明,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方案能夠對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15]。目前心理干預的主要方案包括知識宣教,心理疏導,行為暗示及家庭支持等方面[16]。但是在實際臨床護理工作中由于患者背景各種各樣,心理狀態千變萬化,錯綜復雜,造成施護過程中難度相對較大。因此,目前相對缺乏系統性心理護理干預方案,心理護理內容多在護理工作過程中與患者及家屬的口頭交流發生,缺乏一定的交流溝通思路和預案。中醫情志護理是依據中醫理論建立的一種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干預措施[17]。現代人類行為學指出人在認識周圍事物或與他人接觸過程中,對任何人、事、物都不是無動于衷,而總是表現出一定的情感。中醫情志護理,主要是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表情、姿勢、態度、行為及氣質等來影響和改善病人的情緒,解除其顧慮和煩惱,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意志和信心,減輕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種不良的情緒和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軀體癥狀,使病人能在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達到早期康復的目的。中醫情志護理是以中醫因人、因時、因地的理論為指導,運用開導式、情勝式、靜式、轉移式等方法對其實施情志護理。護士應首先從病人的行為表現來進行心理評估,并針對心理評估在臨床護理、觀察與交談中注意收集病人現有的或潛在的情志因素。本文通過對比研究發現系統的中醫情志護理能夠進一步增加常規綜合護理的護理效果,遠期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降低焦慮、抑郁的發生率,提高遠期的日常生活質量。因此筆者認為,通過應用中醫情志護理理論,系統地給予患者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具有遠期康復價值,值得臨床護理工作中借鑒。
參考文獻
[1]張寶玲.腦梗死不同階段的康復訓練與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實用臨床護理學雜志,2018,3(14):196.
作者:郭倩 單位: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