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職業教育認證融合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中國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缺乏經濟支撐、思想意識、評價機制與教學“軟件”等方面的劣勢,其中評價機制的缺失對職業教育的影響最為明顯。因此,本文提出了從現有國情出發的解決思路:即借鑒先進國家發展經驗,加強職業認證體系建設,強化其與職業教育的融合,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開辟有效途徑。此外,本文對融合模式與執行方式也做了相應的思考。
關鍵詞:職業認證;職業教育;教育模式;發展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教育的落后,在職業教育方面尤為突出。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的缺失:一缺經濟支撐,二缺思想意識,三缺評價機制,四缺教學“軟件”[1]。這當中最為致命的缺陷在于評價機制的缺乏,統一的標準是社會大分工與協作是現代工業的基礎,統一的評價機制與標準也應成為職業教育的核心。當前,與統一評價機制相適應的教育認證已經成為行業職業需求強烈的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先進國家在一些專業領域的高等教育認證領域已非常規范且頗具全球影響力,并正加快進入我國教育市場。我國教育認證經過近年的探索與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仍屬初探階段[2]。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要依據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及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把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中,將證書課程考試大綱與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改進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技能訓練,使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因此,加快建立適應中國特色的教育認證體系已非常緊迫。
1中國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的缺失關鍵在于缺乏評價機制
中國職業教育缺“經濟支撐”。中國的教育經費偏重于城市,城市里面偏重于高校,高校里面又偏重于重點高校,這是造成職業教育落后的經濟原因。即使同屬高等教育的高職高專,也受到“重普教輕職教”的社會觀念影響,致使大量的生源流入普教,出現高學歷求職者“扎堆”的情況,從而影響專技人員的就業市場。進而通過“蝴蝶效應”影響到職業學校的生源和經費[1]。制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源還在于中國現行教育評價機制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的成果雖然以學生就業率作為評判標準,但并沒有以各學科在相對應行業的就業率作為評判標準,對于教育評估和招生專業的設置不具備指導意義,且沒有跟蹤學生畢業5至10年的發展狀況,以及相關行業的變化趨勢。同時,教育的評價主體就是實施教育的主體或是實施教育主體的主管部門,不具備實用性和獨立性。此外,我國現有的國家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政府對某些責任較大,社會通用性強,關系公共利益的專業(職業)實行準入控制,是依法獨立開業或從事某一特定專業(職業)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必備標準,具有權威性,但也有局限性,仍然以考試為主,傳統的“百分制”也無法滿足對某些高技能行業的考核。此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僅在中國境內有效,在全球范圍內普適性有限。最為關鍵的是國家執業資格證書覆蓋的行業有限,無法覆蓋職業教育教授的所有專業,所存在的空白區域使得職業教育的權威性無法體現。在西方先進國家,教育的評價主體通常是第三方,評價機制也是第三方通過社會及市場調查、評估后制定的,機制靈活。因此,為彌補中國職業教育所缺失的核心競爭力,建立權威的職業認證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獲得公認的質量基準,可推動職業類高校進行自我改進,并強化專業與職業聯系,推進人才輸出與引進。統一的標準可以減少企業在挑選人才時的成本,也便于企業對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反過來可以提升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教育是與經濟建設密切結合的特殊類型的教育,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才是高職院校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這也是在高職院校推行職業認證教育的根本目的。
2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認證體系的發展狀況
職業教育認證內容主要分為:1)教育認證類;2)建筑認證類;3)工程教育認證類;4)管理教育認證類;5)醫科教育認證類等。目前,我國教育認證還處于初步建立階段。我國建筑學專業教育首先借鑒和引入了國外有關教育認證的經驗和做法。建設部在建立我國注冊建筑師制度的同時,還建立建筑學專業評估認證制度。于1992年開始了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教育的評估工作,首批對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和天津大學進行了認證,并在2008年作為發起國簽署了“堪培拉建筑教育協議”[3]。2005年,我國物流工程領域工程碩士與英國皇家物流與運輸學會(ILT)合作進行了三批認證,共有33所單位獲準在物流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領域與ILT開展認證合作。2006年至今,我國開展了五批項目管理領域工程碩士與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合作,目前已有55所培養單位獲得資質認證合作資格。教育部于2006年啟動了本科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截至2011年底,我國已有96所高校129個本科專業點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被認證學科專業的建設和國際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我國MBA教育認證也開始了正式的準備工作,2012年開展了第一輪中國高質量MBA教育認證工作。中國大陸8所、港澳臺地區14所高校獲得了AACSB商學院認證;中國大陸10所、中國香港4所和中國臺灣1所高校獲得EQUIS認證;中國大陸18所、中國香港3所高校通過AMBA認證[5]。從我國教育認證發展趨勢來看,國內教育認證市場規模較大,且教育認證國際化程度正在加快提升。但是,我國缺乏自主的知名教育認證品牌,我國高校在取得國外相關教育認證時,需要周期性地向國外認證機構繳納高額的費用。且由于教育體制和文化背景等原因,國外教育認證標準并非完全適用于我國高等教育特征。同時,我國對國際互認式認證參與度不高。
3在高職院校內開展職業認證教育的發展策略
從國外教育認證的發展歷程看,教育認證都是首先在一些職業導向性強的專業實施,在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整個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如工程、醫學、教育學、MBA等專業。突出特色,研究認證理論體系。我國職業教育領域內的教育認證體系建立,應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以促進教育質量不斷提升為目標,通過學習借鑒國際先進認證理論和成熟技術,掌握教育認證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突出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教育制度和中國歷史文化的特色,建立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反映中國人才培養價值取向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認證理論體系[2]。在高職院校范圍內開展職業認證教育,應首先以職業導向性較強的專業為突破口和切入點,逐步建立專業教育認證體系。在職業院校本身實力不強的情況下,可與具有認證資格的本科院校或信譽較好的獨立法人性質的專業認證機構合作,通過付費的方式引進其職業認證體系,快速實現學生技能的規范化、標準化。還可將有官方性質的一些專業評估機構逐步過渡到獨立法人性質的專業認證機構,并強化其市場敏感性,加快培育客觀公正、權威獨立的教育認證機構為職業教育服務。或者鼓勵探索,聯合多所高職院校共同建設一批具有獨立法人性質的、能夠擔負起專業教育認證任務的、與國際接軌的專業認證機構是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針對職業教育領域的教育認證體系機構。在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認證銜接方面還需要以職業技能為導向銜接課程內容,以及依托職業資格標準設置專業課程目標與模塊課程[6]。還需要加強“校企合作”,強化職業認證的市場風向標作用,引導學生強化就業技能。在最終實現高職教學質量評價與職業資格認證接軌以后,必將大幅提高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為國民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陳城洋.我國職業教育理論研究滯后的原因之我所見[J].才智,2013(10):40.
[2]李軍,林夢泉,朱金明,王耀榮.教育認證發展現狀及對我國教育認證構想[J].中國高等教育,2013(19):29-32.
[3]秦佑國.堪培拉協議與中國建筑教育評估[J].建筑學報,2008(10):61-62.
[4]李茂國.中國工程教育全球戰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12.
[5]MBA中國網:www.mbachina.com/html/hyxw/201501/83340.html.
[6]朱林.高職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資格認證如何有效銜接[J].職業與培訓,2011(8):110-111.
作者:李碩1 許俊強1 高姍2 蘇小柱3 單位:1.重慶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2.重慶市渝北區龍興鎮人民政府 3.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