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內外護理教育方式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譚初花 單位:惠州市衛生學校
在英國,學生年滿15歲便可以選擇接受全國通用執業資格證書教育,一共分為初、中、高三級。學生學習完成后可以申請就業、參加國家高等教育證書學習或升入繼續教育學院與綜合性大學學習。其職業教育教學的內容以實用技能為主,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也大多來自實業界、醫學界和商界等的在職人員,因此教學內容更具有實用性。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與培訓(VET)體系是繼義務教育之后的一種教育與培訓體系,向學生提供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大多數的培訓機構主要是政府管理的TAFE,即技術與繼續教育系統。TAFE學院主要面向高中畢業生,進行二年制的職業教育,它的課程注重實用及專門職業的訓練,設有各級文憑程度的課程,允許學生以不同的程度入學;其班級人數較少,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教師的悉心指導;其課程設置一般預先征求業內人士的意見,得到業內的認可后方才實施。同時,TAFE還與各綜合性大學有緊密的聯系,為學生繼續深造鋪平了道路。美國的職業教育以社區學院為主。社區學院實施“2+2”培養模式,即進行二年制的中等職業教育和二年制的高等職業教育。社區學院入學條件較寬、學費低廉、機制靈活;課程設置實用,師資隊伍具有開放性,社區學院的教師大多數都獲得碩士或同等學力,學院除通用課程教師是專職教師外,其余大多數都是兼職教師。兼職教師多由工作一線的人員組成,因此,大都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3]。
我國護理教育已有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4個層次。在整個體系中,中職護理教育以護理崗位上的基礎護理為核心,高職護理教育則以護理職業崗位群的護理工作為核心,本科則以學術性專業為主。所以就目前來說,我國中職的培養還是以技能型、實用型人才為目標,如何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十分重要。傳統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形式與當前的護理人才培養目標不融合,反映在學生方面,即所學內容只是自身對某一學科的知識積累,崗位適應性差。所以,課程改革應采取交互滲透方式,讓學生在入學第一年就接觸護理專業課程和臨床見習,從而做到早接觸專業、早接觸臨床[4]。醫學基礎課的課程編排應慎重刪減,以保證護理學生學習臨床專業課時夠用。按照護理程序編排專業課程教學內容,需要學校教師與臨床護理專家交換意見,共同研究、建立具有護理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護理專職教師要求有本科學歷,經過師資培訓和具備3年以上實踐經驗。應該做好以下幾點:(1)加強師資隊伍的法規建設,如崗位制標準建設;(2)加快師資隊伍建設步伐,建立中、青年教師實踐鍛煉的培訓基地,培訓基地最好是三甲醫院,指導教師最好是具有副主任護師以上資格的臨床護理專家;(3)建立完善兼職教師隊伍,并與當地或本區域的醫院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臨床護理專家積極來學校授課任教。有條件的學校建設自己的附屬醫院,聘用本院職工到學校任兼職教師。同時,可以定期安排學生假期到醫院見習,以使其更早適應醫院環境。搜集學生見習反饋意見,在教學中針對臨床見習的缺失部分,有的放矢地更改部分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合理設計教學方法,改革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倡導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啟發、講授與自學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養成好問的習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要善于轉變教學方式,提出的問題應該因勢利導,找出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并及時給予其鼓勵和引導。
應在重視基礎知識考核的前提下,從應用的角度對學生的認識能力、發現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加以測試,利用多種多樣的考核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如口試、操作考試、案例分析、見習報告等,給予學生更大的想像和思考空間,以做出最好的回答,從而避免學生只會死記硬背理論知識、機械重復操作練習的現象。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具備醫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并能夠與患者有效溝通。
緊密結合地區經濟發展趨勢,在為社會輸送合格全日制畢業生的同時,積極進行非全日制教育和在職人員教育,為各類人員提供職業教育機會。同時,根據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開展教學改革科研項目,創新專業發展。加強學制改革,引進西方終生職業技術教育的模式,為職業技術人才提供攻讀???、本科的機會,從而充分擴大職業技術教育的外延,為高級職業技術人才的成長鋪就一條光輝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