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引領農民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進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但是,當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工作面臨農民職業認同感不強、培育內容針對性不高、培訓對象層次性不足以及特色師資缺乏等挑戰。因此,基于現實需求,提出了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社會認同感、制定特色鮮明且有針對性的培育方案、分層次開展培訓和提高師資遴選質量的對策建議,以強化農村職業教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服務潛能。
關鍵詞:農村職業教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如何為鄉村振興解決人才問題成為了職業教育的挑戰與機遇。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年)》,其中提出要“鼓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的轉變,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的迫切要求和現實需求。因此,作為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村職業教育,其在助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1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價值體現
1.1發揮新型職業農民示范引領作用,助力鄉村振興。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作為農業從業者,高素質的農業人才是現代化農業穩步發展的人力資源保障,而新型職業農民是以農業為職業,在文化、技術、認知、管理等方面與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契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較傳統農民有更高的從業技術水平,更強的社會責任、更開放的思想觀念。在農村社會群體中,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有助于發揮其領頭羊作用[1],進而帶動更多的農民參與培育工作,將潛在主體變為實際經營者,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助力鄉村振興。
1.2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住農業基本盤。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世界糧食安全與發展格局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后疫情時代,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有效供給,維護和鼓勵農民對糧食種植的積極性,牢牢將飯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意義重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重要途徑與支持重點,只有培養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提高涉農技能,才能緊抓“糧袋子”,實現“藏糧于地,種糧于農,收糧于技”,高效解決農業問題,突破現代農業發展瓶頸,保障民生。
1.3應對農業兼業化、勞動力老齡化,增強農村發展活力。農村勞動力外流與農業兼業化、副業化已成為當前農村發展面臨的不爭事實,面對現代農業對經營主體、生產技術、管理知識等方面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解決鄉村人才流失與老齡化威脅[2]、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活力的迫切要求,同時,也是提高農村人口質量,將無人機噴灑農藥、遙感控制、線上營銷等智能信息技術推廣到農村,減少人力資本投入,帶領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力軍。
2農村職業教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實挑戰
2.1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認同感不強,未來潛在內生力不足。為農業現代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項長期而又系統性的工程,自“新型職業農民”首次提出,至今已有近十載。然而,受長期傳統認知的影響,大眾對農民的定義還停留在身份地位低、收入水平低、工作環境不理想的層面。從整體上看,尤其是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偏遠農村或山區,農民對以農業為職業的現代農業從業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的認同感并不理想,雖培訓意向強烈,但在實際接受培訓的過程中能全程參與培育的寥寥無幾,這也與農業收益水平、農民年齡與文化素質、現實家庭情況等密切相關,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涉農專業學生、農村大學生、農業職業青年返鄉意愿及從農人數呈“離農”“棄農”趨勢,未來潛在新型職業農民與農業生產繼承人內生力不足[3]。
2.2培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地域特色定位精準度不高。目前,在職業教育推進發展和現代農業技術轉變的過程中,加快地方特色農業產業與農民教育培訓的結合已成為滿足農戶實際需求的客觀要求。由于受政策制度、地理環境、資金保障、氣候條件等變量的限制,多數涉農院校或培訓單位缺乏對本地區域特色農業及鄉土教材的考察、培訓師資的對接溝通,未實現培育內容精準定位和針對性授課的深層次結合[4],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模式與方案簡單疊加重復教學,不僅浪費人力財力,而且達不到預期的培訓效果,受訓農民滿意度不高,更不利于后續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
2.3培育對象層次不分明,分批分類式培訓有待細化。根據培育對象實際情況的不同,現有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未能從農業種類結構、知識文化儲備、歷史技能經驗、年齡等進行多角度專業分析。農村職業教育雖已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但受歷史與現實條件的限制,尚未完美的將農民培育工作和培訓過程與本地實情、國內外優秀經驗結合,培育體系中農民的不同培訓需求層次感不明晰[5]。在實際工作中,忽視不同農業類別與農民自身條件篩選培育對象,舍“質”求“量”,使培訓工作形式化,是農村職業教育培育高素質實用人才,助力現代農業轉型及職業農民技能提升的難題。
2.4地方特色師資缺乏,師資“落地”農業困難。雖然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下發多個文件提出要高度重視農村農業農民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發展,但農村職業教育仍然存在不完備環節,其中,打造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師資隊伍就是職業教育職工體系的薄弱點[4]。激勵農民參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農業、農村、農民的共同進步,一支了解區域特色與農業、具有高素質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能幫助農戶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師隊伍是關鍵。但立足現實發現,在參與培養過程的教師中,能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將專業理論與實際操作深度融合并轉化為實際效益的人為數不多。
3農村職業教育助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優化路徑
3.1提高新型職業農業的社會認同感,提高農民參與培訓的意愿。在農村職業教育助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系統思路下,基于受訓農戶的現實要求,需以增加農業生產收益、提高社會地位等為導向,形成科學、全面的利農職業教育理念,提高農民的參培意愿,使其自覺接受教育培訓。同時還要提升社會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可度,營造大范圍的社會認同氛圍[7]。
3.2明確培育目標,制定特色鮮明、有針對性的培育方案。立足當地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科學合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案,是提升現代農業產業鏈需求匹配度,使培訓效果達到預期的重要前提。第一,在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過程中,可以圍繞本地農民實用技能與知識需求,如農業育種、施肥、防病蟲害、加工、營銷、管理等,設置培育內容。第二,結合地域特色與環境條件,增強培訓內容吸引力,提高培訓效果。
3.3加強實用技能培訓,開展層次性培育。要根據農戶從事農業種類的差異,明確受訓對象的不同類別與層次。首先,深入了解區域農業特色與農民技能水平,獲取真實有效的調查資料,利用農村職業教育優勢條件,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實用技能培育活動,并輔以長期精細化一對一專業指導[1]。其次,加強層次化、分批式、有重點的培訓工作。在對受訓對象的培訓意愿、年齡結構、文化程度、未來規劃做出細致分析的前提下,劃分技能培訓方向,培育不同產業的專業技能人才;同時優選有鄉土情懷、立志扎根農村、接受信息快、有一定文化基礎的青壯年人群,以“傳”“幫”“帶”的形式擴大培訓范圍,為現代化農業生產培育農技優質人力資源,保證高質量人才的穩定輸出。
3.4提高教師遴選質量,構建優質穩定的師資隊伍。農村職業教育是一種針對農村的職業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培育服務于“三農”的現代職業人才。為更好的履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使命,需打造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要有高水平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能,而且能自愿定期參與專業培訓和對口農業教學,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為此,在遴選教師時,應提升師資準入門檻,提高本校教師招聘和校外農技人才聘用質量,定期進行有效考核,制定獎懲措施,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資隊伍的優質性,讓農教師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憑實際才能與個人魅力同農民打成一片,從心底接受培訓,提高培育質量。
作者:周艷麗 黃國清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職業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