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優化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課堂體驗”是從學生視角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以“課堂體驗”為視角探索職業教育課堂優化策略具有現實的適切性。通過提高職業教育學生課堂參與的主體性,改變師生互動的方式以及完善評價反饋機制,可以培育職業教育學生積極的課堂體驗,進而重塑職業教育課堂教學質量觀,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
關鍵詞:課堂體驗;職業教育;教學策略
一、“課堂體驗”: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應有的視角
“課堂體驗”是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看法和態度,是從學生視角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課堂體驗”不是我國本土化概念,但我國學者已經開始了“課堂體驗”的本土化實踐。廈門大學史秋衡教授的課題組對中國大學生的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對課堂教學環境的體驗主要有四個維度:學生主體的教學方式、師生缺乏交流、同伴關系和教學組織。[2]這為我國開展課堂體驗的調查和研究奠定了實踐基礎,也使課堂體驗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變量受到關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的推進,職業教育學員的數量和質量受到影響。因此,從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除了職教院校的常規招生外,職業教育未來的生源可能主要來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企業員工在職培訓等職后繼續教育群體,他們的教育需求從學歷補償逐漸轉向能力提升,對知識的需求更注重實用性。故而,當前的職業教育學員對課堂教學的體驗與以往相比會更加重視。好的課堂體驗是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礎。那么,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引入“課堂體驗”何以可能呢?
(一)終身學習理念要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關注學員的“體驗”
從知識的學習理念角度來說,新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傳統僵化的知識觀念急需改變,職業教育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更不是僵化的。國際上倡導的終身學習理念已經對大學的知識觀提出了挑戰,大學畢業并不意味著知識學習的終結,大學生在“象牙塔”里學習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人的學習伴隨著個體整個生命的進程。隨著社會就業崗位對專業化水平要求的提高,學校中的任何一門專業都不可能完全對應社會中的某個職業,社會知識需求的精細化對個體知識的積累和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作為提供知識的學校來說,面臨著大批走出高校后“返回”學校接受“再教育”的人員,作為職業群體對課堂效果會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從知識的需求角度來看,社會上各行業的新學員培訓和繼續教育的需求量在不斷提高,這要求學校必須以提高教學質量來獲得社會對職業教育的信任,而學生的認可是從良好的課堂體驗開始的。因此,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直接指向職業教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為“課堂體驗”介入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可能性提供了現實依據。
(二)重塑職業教育質量觀需要從學生體驗的角度著手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但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和質量仍不能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技術型人才的缺乏已經影響到我國制造業的發展?!爱斀窀咝.厴I生無法滿足產業經濟轉型需要,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與企業所需的管理人才存在結構性矛盾,高技能應用人才數量與質量都無法滿足社會需要?!保?]高等教育專業結構與就業市場崗位需求之間的不匹配,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與市場“用工荒”的現實矛盾,這需要從人才培養的“供給側”進行改革,將我國當前的人力資源轉換為市場需求的人力資本,讓學有所成的人能夠學有所用。職業教育面向市場的特殊性無疑具備這種轉化能力,對化解高等教育與人才市場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有極大的幫助。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專業設置方面的諸多限制,職業教育在面向市場需求上表現出很大的靈活性,一些市場上急需的專業人才職業教育都能夠及時的予以回應。但是,受制于職業教育質量不高而導致的市場認可度不高的問題內在地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因此,要通過職業教育化解人才市場上“就業難”與“用工荒”的現實矛盾,必須實現從課堂知識到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進而重新塑造職業教育質量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因此形成積極“課堂體驗”為重塑職業教育質量觀提供了具體路徑。
(三)職業教育的交互性特點使“體驗”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
現代職業教育是從傳統的“學徒制”演變而來,教育活動是老師與徒弟在既定的場域中發生的互動行為,互動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結果。因此,職業教育課堂與普通的高等教育課堂不同,它不僅要傳授傳統的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等基礎知識,還要提供基于求職學生現實需要的實踐知識,這需要學生在情感層面對課堂所學產生足夠的信任,這樣才能夠提高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學生的互動性參與程度?;诖耍殬I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不是照搬經典的教學理論或照抄一些現成的教學模式就能完成的,職業教育的課堂在師生互動中更加具有生成性特征,教師和職業院校學生在互動的基礎上完成知識的生產過程。在此過程中,如果缺乏師生之間的理解、溝通或配合,則無法實現課堂良性互動,而好的課堂“體驗”正是這些互動的基礎和前提。因此,以“體驗”為切入點進行職業教育課堂教學策略優化,可以為改善職業教育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二、基于職業“課堂體驗”的教學維度分析
結合我國職業教育課堂教學的實際狀況,提升職業教育學生“課堂體驗”的教學策略,可從“學生的主體性、師生互動、同伴互助以及教學監控”這四個“課堂體驗”的維度入手。
(一)學生主體維度
課堂體驗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切身經歷,這是學生對課堂教學諸要素的一種綜合感知和評價。在國外的相關研究中,課堂體驗對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高低、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結果都有顯著的影響??梢哉f,課堂體驗的視角充分體現了學生是教育的主體,這在普通高等教育過程中具有普遍的意義。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形式,由于職業教育課堂感知的主觀需求,職業教育學生課堂體驗關系到其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和滿意度,甚至課堂體驗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是否有人真正“上課”的問題,即所謂的個體真實“在場”。因此,職業課堂教學改革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強調學生主體性理念,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育評價的實效都要充分考慮到職業教育學生的需求和特點,以提高學生的課堂體驗為核心,讓因材施教的理念在職業教育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
(二)師生互動維度
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于人際關系的形成。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源于人際互動,而互動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避免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關鍵環節。良好的課堂體驗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是一場人與人之間心靈的溝通,在課堂場域內的每個個體,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因良好互動而產生積極的課堂體驗。在現實中,職業教育學生往往是帶著實踐中的問題和困惑來學習的,與教師良好的互動不僅會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而且為學生積極的課堂感知奠定情感基礎。因此,教師要注意充分發揮課堂互動在教學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保證師生之間進行良性互動,使職業教育的課堂成為知識與情感并重、態度與價值觀兼收的過程,讓職業教育學生在更新知識的同時也培養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提高對課堂教學的認可度。
(三)同伴互助維度
“體驗”是個體的心理活動,但也受到一定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制約。從物理環境來看,高校職業教育的課堂與普通本科生的課堂沒有明顯的差異,但職業教育的實踐性特征使得學習經常在教室之外進行,學生之間的交流并不像普通本科生那樣集中,往往是小組或幾個學生一起共同實施某個教學實踐環節,這為同學之間進行信息共享、知識獲取以及價值養成搭建了橋梁。從心理環境來看,職業學生主要接受面向工作崗位的技能型教育,技能的學習要通過不斷的溝通、模仿和練習來進行,這就形成了職業教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的心理基礎,而積極的課堂體驗有助于職業教育學生構建相互溝通的良好心理環境。因此,從同伴互助的物理和心理環境入手,發揮學生同伴群體之間的相互積極影響,可以為職業教育學生形成積極課堂體驗奠定基礎。
(四)評價監控維度
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效果不好的部分原因在于教師在觀念上對職業教育學生存在“不學習、底子差、混學歷”等思想認識,這種觀念導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投入度不夠,缺乏應有的教學激情。因此,要提高職業教育課堂體驗需要對職業教育課堂進行監控,把課堂評價的結果與教師的績效掛鉤,激勵教師主動改善課堂氛圍和教學效果。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看,對職業教育課堂的評價監控,既是改善職業教育松散課堂的現實需要,又是對教師教學行為規范進行監督的有效手段。通過外在的約束機制確保課堂的良性運行,進而為學生形成積極的課堂體驗提供保障。職業教育生源與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相比的多樣性、身份的特殊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受教有別于普通高校學生的期待,因此必要的評價監控亦是對學生的一種“規訓”手段。
三、積極的“課堂體驗”: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基于“課堂體驗”的視角,發揮課堂體驗的積極作用,避免消極課堂體驗的產生,可以為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從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改進的具體策略來說,可以從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的理念、“互聯網+”式師生互動以及教學的過程性監控三個方面進行實踐探索,進而形成職業教育學生積極的課堂體驗。
(一)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主體性體驗:基于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
“社會義務性”決定了職教學生相對于普通本科生有著更加明確的學習任務,他們知道自己通過學習要獲得什么知識。因此,在職業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為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強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一是明確課堂教學目的,職業教育課堂教學要開門見山,直接瞄準知識的要點,不要“旁征博引”式地任意發揮,畢竟他們的知識需求注重實用性而非學術性。二是要及時處理學生的課堂提問,職業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職業課堂的知識必須和社會緊密結合,有些問題就是學生在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往往也能激發教師對理論知識的深入探索,而及時處理學生的課堂反饋也會贏得學生在課堂互動中的積極回應。三是要強化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教學的吸引力來自于課堂內容對學習者求知動能的激活。因此,教師務必要把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強化課堂知識的生活“帶入感”,幫助學生主動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實現課堂教學進程的自然化。
(二)改變師生互動的交互式體驗:基于“互聯網+”的師生互動策略
課堂互動是師生雙邊活動,是積極課堂體驗形成的重要環節,而職業教育課堂互動因其授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不夠充分,授課結束后師生難以在一起進行當面交流和探討,而“互聯網+”為打破師生互動的這種時空限制帶來了機遇。首先,“互聯網+教師”可以打造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問題解答平臺,教師可以采用在線答疑解惑(如:微信群、QQ群等),安排學習任務,觀察學習進度,也為師生在課堂知識以外的情感培養提供了條件,進而為積極的課堂體驗奠定基礎;其次,“互聯網+學生”可以為學生之間相互溝通搭建平臺,不僅可以發揮學習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實現知識和信息的共享,還可以共享課堂上的學習體驗,進而通過互聯網鏈接起學生之間情感細帶,讓課堂從物質形式延伸到情感形式;第三,“互聯網+”的虛擬性也可以幫助部分職業教育學生克服現實交流的心理障礙,當大家都以匿名的身份加入到互聯網空間時,這個平臺就實現了一種“脫域”功能,個體“不在場”發表意見也就不會有心理負擔。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職業教育課堂的教學可以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激發職業教育學員課堂參與的主動性。
(三)完善評價反饋的過程性體驗:基于過程性評價的監控策略
教學過程是融合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過程,課堂體驗是在“教與學”的相互推進過程中形成的動態情感,因此對職業教育課堂教學過程的監控就是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動態監控。一方面,必須對教師的教進行全過程的監控,要涵蓋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學生反饋等內容,圍繞學生課堂體驗的提升設計監控指標體系,把教師教學主導性與學生學習主體性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過程性評價實現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動態監控;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進行監控,課堂體驗是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的,然而從職業教育的現狀來看,只有在“點名抽查”和“期末考試”時職業教育學生才會表現較好,這往往是在課堂開始和學期結束。因此,對學生“學”的監控也要實現全過程的動態性,把學生參加課堂學習的時間、投入度、表現等作為結業考試的權重指標,改變考試及格就頒發畢業證的傳統模式,進而提高職業教育學歷的“含金量”,增強學生獲得證書時的獲得感和自豪感,這樣也就提升了職業教育學生對課堂的積極體驗。從功能上來看,職業教育對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先進科學技術的轉化以及個體職業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4]教學中要提高對職業教育學生課堂主體性的認知,幫助職業教育學生在知識獲取與技能形成過程中生成積極的課堂體驗,使職業教育學生真正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進而重塑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的信任,使我國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得到協調發展,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陳舉 單位:伊犁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