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士大夫審美文化對家具造型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士人云集,蘇式家具在濃厚的士人文化的熏染之下誕生,具有鮮明的士人階層精神特點。該文以明清時期的蘇式家具為切入點,以具體的文獻記載為實例,探究士大夫文化“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推崇古制”的尚古意識、“雅致脫俗”的審美取向對當時社會民眾生活美學觀念的影響。
在中國漫長的審美文化演變史中,人們的主流審美觀念會隨著時代的更迭和社會環境的革新而發生改變[1-2]。各時期文化思想體現出的特點和內涵,能準確地反映出當時的主流文化精神和相應的社會時代性格[3-4]。這些審美文化通常會浸潤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在精神層面還是在物質生活層面,大到室院格局,小到器用玩物[5-6],時代主流的審美品位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一、士大夫文化成為社會審美主流
1.中國社會主流審美更迭歷程商周時期,以“學在官府”理念為核心的“官文化”形成了“政學一體”的文化觀,其代表的莊重、靜穆的“雅文化”成為社會審美的共識[7]。隨后,私學在春秋戰國時期異軍突起,百家爭鳴的社會情勢使多樣的文化觀念發展空前繁盛[8]。隨著私學的興盛,文化不再是統治階級的專享,民眾的文化意識開始覺醒,士人階層力量也逐漸蓬勃壯大,最終使以典雅脫俗為顯著特點的士大夫文化成為社會主流。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紛紛南下進入漢人聚集的中原地區,兩種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原地區漢人的生活方式[9],社會主流審美更加崇尚士大夫文化。隋唐時期,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士大夫文化的發展。其中,唐代禪學對士大夫文化體系的逐步完善大有裨益。北宋時期,繁榮的經濟和開放的思想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與社會審美水平的提升,士人階級的力量也十分鼎盛,士大夫文化的地位得以穩固昌盛[10]。除了上述提及的“官文化”和“士文化”,“民文化”也是主流審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民文化”主要代表的是一種“俗文化”,這種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現為繪畫艷俗、文學通俗、音樂韻俗、建筑民俗等,在清代中后期表現得較為強烈,是當時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派別[11]。
2.士大夫文化成為社會審美代表在中國審美文化發展歷程中,春秋戰國時期的“士文化”擺脫了“官文化”的社會等級限制,走入大眾的日常生活。從魏晉時期開始,文人山水詩流派作為士大夫文化的代表,成為當時社會審美的文化標桿[12]。魏晉之后,士人文化吸收了唐代禪學、宋學等典型學術審美觀念,已經較為完善。以北宋文人畫風潮[13]為起點,士人階層的審美也逐步擴大到器用玩物、園林居室等領域。其在造物與用物領域中展現出的與詩歌、繪畫一致的品調,在當時社會備受推崇,而后經歷三朝,最終形成了以文辭、繪作、茗茶、酒飲、管弦、弈技、園林、器物、游歷等為主要內容的士人文化體系。
二、士大夫文化造就的蘇式家具
1.蘇式家具的定義通俗定義中的蘇式家具,主要指以蘇州地區為中心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生產的家具,其具有該地區典型的用材、設計以及工藝特點[14]。在用材方面,蘇式家具多采用花梨木、紫檀木等紅木木材以及楠木等通俗木材。這些木材顏色光亮、紋路精美、觸感溫良,為造物良選。在設計方面,蘇式家具以明時樣貌為標準,簡巧精雅、線條干練、富有神韻,在外觀造型上具有脫俗的文人審美,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工藝方面,蘇作匠人技法精湛、巧奪天工,榫卯拼接、制造精良,有著自成一派的家具制造體系。
2.蘇式家具形成的原因(1)地理位置和區域環境以蘇州為中心的江浙一帶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該地區自古物產豐饒,安靜祥和,交通便利,有長江河運,更有發達的海外貿易,這些因素都為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經濟繁榮和手工業的進步江南地區包含的南京、蘇州、杭州等大型都市在隋唐時期就已經保持著高度的繁榮。尤其是在幾次文化大融合之后,政治中心從北方逐漸轉移到南京、杭州等地,使該地區的經濟水平保持著迅猛增長的趨勢[15]。經濟的發展使該地區的居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制作硬木家具、追求生活品質,進而推動了當地手工業的發展和進步。(3)文人薈萃和士人云集歷史上,江南地區憑借地理優勢吸引了大量民眾的到來,他們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并將其在當地發揚光大,使江南地區的文化氣韻十分濃厚,使當地的文化和經濟獲得了良性的發展。
三、士大夫審美對蘇式家具造型的影響
1.“經世致用”的實用精神《論語•憲問》中論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是士大夫“經世致用”思想的體現。晚明時期,由于學術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經世致用”這一思想對士大夫階層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以顧炎武為代表的晚明士人群體提倡“修己治人之實學”[16]。李漁《閑情偶寄•器玩部》第一節中描述的幾案便是受“經世致用”影響的實用而又充滿工匠智慧和創造力的作品。李漁在文中提出了幾案必不可少的三個要素,分別是抽屜、隔板、桌撒。第一是抽屜,李漁認為“有之斯逸,無此則勞”,將抽屜視為“容懶藏拙之地”。士人在寫字作文之時難免會多出許多廢稿殘牘,暫時放置在抽屜之中,可保持窗明幾凈,這就是抽屜所謂“容懶藏拙”的用處。第二是隔板,這是李漁的獨創。中國古代嚴寒時分,室內大都設置暖爐,書房內放置幾案和坐席。李漁將隔板襯在桌面下面,此板為活板,用繩用鉤,或以機關相承,用的時候就放上,不用的時候就拿開。這是作者“惜福”思想的表現,此“珍惜器具之婆心,慮其暴殄天物”的思想,應當被世人提倡。第三為桌撒。由于制造工藝不夠精細,古代的幾案與地面之間往往難以相平契合。匠人在營造器具之時,將剩余的竹頭木屑稍作加工,髹漆涂飾,做成桌撒。由于桌撒外部通體用漆修飾,因此并不會影響幾案的整體外觀。
2.“推崇古制”的尚古意識“尚古”取向是中國士大夫階層思想傳承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以《論語》《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均是記錄、追懷前人言行的巨著。儒家思想作為士人階層的主流思想,使“尚古”意識在士大夫階層根深蒂固。文震亨在《長物志•卷六•幾榻》開篇便提到了古人所制幾榻之體制,言其有“古雅可愛”之處。在尚古重雅的思想觀念里,裝飾堆砌、圖繪紋飾者,皆落俗套,非大雅之器也。書中描述的一款長榻三面都圍有靠背,靠背均為木欄桿式,中間鋪設湘竹,榻的后背和兩邊靠背的高度都保持平齊。文震亨認為,“簡”即是“雅”,在造型上,榻的底部支撐位置忌諱做成四腳形制,也不可以做成花哨的樣子,那類裝飾雖然看似繁華亮麗,卻大損古制,有悖精神。
3.“雅致脫俗”的審美取向到了晚明時期,通俗文化與高雅文化進行了充分的融合,通俗文化發展勢頭強勁。士人階層在這場通俗文化潮流下,卻產生了一種相反的、清雅脫俗的審美取向。這種審美取向體現出的高雅的藝術情趣頗受士人階層的追捧。仍舊以李漁的《閑情偶寄》為例。《器玩部》第三節記錄的是臥具所用的床帳,李漁認為,床榻作為人一生中最常相處的家具,其舒適性和藝術性都是需要匠人仔細斟酌考慮的。李漁在床榻的藝術性裝飾上提出了兩個主要的觀點,分別是“床令生花”和“帳使有骨”。“床令生花”滿足的是文人在睡覺時沐浴在花香中的生活要求和審美追求。這是當時文人高雅的審美追求物化的體現。帳子四角靠近柱子的地方柔軟無骨,難以完美貼合柱子的筆直形狀,為求美觀,務必“帳使有骨”。李漁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用粗細合適的竹竿軋制成四根柱子和方頂,等帳子掛好之后把它撐住,這樣就形成了床內有床的格局,帳子便有了筋骨。
結語
文章通過分析與總結文震亨的《長物志》和李漁的《閑情偶寄》中記載的蘇式家具的特點,探究蘇氏家具的特點與士大夫文化中“經世致用”的實用精神、“推崇古制”的尚古意識、“雅致脫俗”的審美取向之間的對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出明末蘇式家具形成鮮明特色的原因。資助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省級校企合作基金項目
作者:韓巖 閆小星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