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區民族畫造型形態解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滇西北地區的麗江、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分布著納西族、摩梭族、白族、藏族、傈僳族、獨龍族、怒族等少數民族,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名族風貌,孕育出了獨特豐富的民族畫,本課題旨在對分布于滇西北地區各地的民族畫造型形態進行類比、解析,試圖通過對造型形態的解析,洞見他們生存哲學的思考與夙愿。
[關鍵詞]地域性;民族畫;造型形態;案例解析
一、滇西北地區民族畫概況
滇西北地區,指今云南省西北部,包含麗江、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滇西北地區民族繪畫,特指滇西北地區民族民間流傳至今的各類繪畫,如東巴畫、白沙壁畫、唐卡、松贊林壁畫等,從主題上來看,他們以宗教信仰為表達主旨,而手法上,雖屬滇西北地區,甚至麗江市所轄片區的東巴畫與白沙壁畫,就已是完全不同的表現手法,這無疑體現了該地區民族文化的繁榮與多元并存的現象。麗江、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帶,麗江的東巴文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畫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聞名遐邇,而白沙壁畫,被列為中國四大壁畫之一,迪慶藏族自治州的唐卡與松贊林壁畫,也是為世人所理解并接納的藏傳佛教類繪畫,這幾大類民族繪畫,都具備很高的知名度與典型性,因此本課題旨在通過對造型形態的類比與解析,試圖得出另一種觀看的視角。麗江東巴畫,麗江東巴畫與東巴象形文字,可謂書畫同源,東巴象形文字奇特的造型特征,直接以書寫的形式演繹到書畫里,以獨有的形式,形成東巴畫,主題上多為崇尚自然,熱愛生活,表達對美好愿景的向往,其東巴畫的典型巨著為《神路圖》。麗江白沙壁畫,分布于麗江市白沙鎮與束河古鎮,壁畫融合了漢族、藏族、納西族等民族文化,眾教合一,展示了藏傳佛教、儒、道教等的生活故事,由于其是文化融合的產物,其造型多源自漢族造型形象。迪慶藏族自治州松贊林寺,為云南省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其松贊林壁畫,色彩鮮艷,筆法細膩,以描繪史跡典故,弘揚佛教教義為主。迪慶藏族自治州唐卡,于大街小巷廣泛流傳,與松贊林寺壁畫相得益彰,同為弘揚佛教教義為主。
二、滇西北地區民族畫造型形態特色比較研究
繪畫之造型,為繪畫之靈魂所在,以造型作為第一視角,來分析圖像與圖騰,將追溯到造型師傅們為什么造型這樣的終極問題,也正是基于此,對滇西北地區民族畫造型形態進行宏觀對比,分析,會針對性的通過圖形與圖像深入了解滇西本地區文化形態,也為繼承與發展民族文化添磚加瓦。滇西北地區民族畫的這幾大類,如何進行具體的研究呢?宏觀比較與典型案例具體研究,是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具體比較如下:對現存滇西北地區民族畫的造型形態進行宏觀對比,可歸納為兩大類,即原始造型形態與其他民族傳入兩種,從地域上來看,滇西北地區麗江市、迪慶市、怒江州,都不同程度上發現了部分原始巖畫與原始壁畫,進入現代文明后,除了東巴象形文字和東巴畫繼承了原始巖畫與原始壁畫的造型特征外,白沙壁畫主要受佛教、道教的影響,不再有原始巖畫的造型特征,迪慶市受藏傳佛教影響,也不再有原始巖畫的造型特征。
(一)東巴畫納西族的本土宗教是東巴教,其東巴畫,即為東巴教教義的圖像說明,毋庸置疑,東巴教同樣受到外來宗教與鄰近民族宗教的影響,然而,東巴教在各民族文化融合之下,形成了即多元,又相對獨立的教派,而其東巴畫,就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果,東巴畫巨著《神路圖》里的造型形態,出現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等的形象元素,誠然如此,但其東巴畫造型的最主要特征,依舊是原始的、古拙的、神秘的,極大區別于道教與佛教的造型。
(二)松贊林壁畫與迪慶唐卡松贊林壁畫與迪慶唐卡,有著明確的法度與程式,極其嚴苛的要求,必須按照其程式來嚴格執行,不能有個人的任意發揮,因此,壁畫與唐卡,極好地傳承了其程式。
三、作為滇西北地區民族畫典型案例的東巴畫現象
滇西北地區民族畫造型形態的宏觀對比之下,東巴畫極為顯赫,其顯赫的要義有:
(一)造型形態的本土性作為土生土長的麗江東巴畫,是納西族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是納西族人民信仰萬物有靈生存哲學的集中體現,東巴畫在創造的基礎之上,接受外來文化的浸染,最終形成了世界獨一的形態面貌,因此,它是本土的。以東巴《神路圖》為例,從主題內容來看,《神路圖》繪有九座黑山、鬼界、人界、神界四個階層,是為人死后亡靈經由的幾個階層進而進入新生命空間的過程,這集中體現了藏傳佛教“生死輪回”的觀念,明顯是受到了藏傳佛教的影響,但其造型手法,卻是獨一的,無所雷同的,這體現出納西族人民在接受“生死輪回”這一觀念后,應用民族智慧,充分發揮想象,創造了這些形象,并代代相傳,保留至今。
(二)造型形態的獨特性之內容東巴畫內容上呈現多種樣式,因其載體不同,而內容也就各不相同,有早期刻制或繪制在巖石上的東巴畫、有繪制于木牌上的神像畫、有繪制于墻體的東巴畫與東巴圖騰、有繪制于東巴神柱上的圖騰、有繪制于絹上的東巴畫、有繪制于紙本上的長卷、有訂書成冊的東巴畫,由于呈現方式的受限,石牌畫、木牌畫、神柱畫、絹畫等多為神像畫,而長卷畫,如《神路圖》,其內容上通過對九座黑山、鬼界、人界、神界的詳盡描繪,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生死輪回”的敘述結構,內容上就相對飽滿而豐富。
(三)造型形態的獨特性之形式東巴畫的形式,依內容而呈現出多種形式,石牌畫、木牌畫、神柱畫、絹畫等,多為單一神像的塑造,壁畫與長卷畫,內容上有其始與終,因此對畫面形式進行了精心的布局,為了銜接始終,畫面有其起承轉合,相互呼應,緊密相連,環環相扣,自成一體。(四)造型形態分析為了整體呈現“生死輪回”的觀念,《神路圖》內容與形式上完成了高度的統一,其造型上,在借鑒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道教等的基礎之上,大膽想象,極度夸張的進行造型,從形態內容上,可區分為:自然形態、動物形態、鬼怪形態、人物形態、人工形態、神獸形態、神像形態等。其中的自然形態,描繪有:山巒、花草、樹木、太陽、星星、月亮等形態,動物形態描繪有:豬、牛、羊、馬、雞、鴨等家畜,有飛鳥、大象、老虎、獅子、孔雀、蛇、青蛙等獸類,自然形態與動物形態,造型形態皆在客觀現實形象的基礎上采用夸張、變形、高度概括等手法來造型。與動物形態相呼應的,當屬神獸形態,東巴們采用夸張變形、假借、分解與重組等手法,創造出了大鵬神鳥、33首大象、青龍等神獸形象。鬼怪形態、人物形態、神像形態,都以人為核心,在人物的基礎上,做丑化,是為鬼怪形態,在人物的基礎上,美化形象,集各類優點于一身,成為神的形象。其中的鬼怪的造型,如動物的頭假借于人的身體,塑造出猙獰、恐怖的雞頭人身鬼、猴頭人身鬼、羊頭人身鬼、獅頭人身鬼等形象,而人物的塑造上,出現了漢服,意味著漢文化的侵染,造型上同樣高度概括,神的形態,在人物的基礎上,加之予鷹嘴、翅膀、鷹抓、蛇尾等形象,成為一種美好愿望的向往。在鬼怪、人物、神像的手里,握著各類農具、兵器、法器等人工形態,同樣折射出納西人民的勤勞智慧,可見當時農業的發達程度和工藝加工的技術難易程度。從視覺藝術表現的張力來看東巴畫的造型形態,可大致歸納出以下幾點:造型的書寫感:為了滿足東巴畫造型形態的象征性,表達出畫外之音,造型形態進行了高度概括,對自然形象進行了抽離,提取,加工與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形態樣式,即東巴象形文字與東巴畫,這時的繪畫,旨在傳達出東巴教的教義信息,那么信息傳達的有效性,既是造型的整個意義所在,如何準確有效的傳遞信息,是核心所在,這時,人們繪制的過程中,是忘記造型本身的準確性的,而是心中有著崇高的教義精神的,勢必東巴在繪制過程中,忘我的盡情書寫,因此東巴畫的藝術張力是無窮盡的,充滿著教義的最高精神的,超然的,超越自我的,崇高的,也因此,繪制東巴畫的東巴們,當時作為人群中最有智慧的德高望重的身份而存在;形態布局的節奏感:《神路圖》長1155厘米,寬26.5厘米,以卷軸的形式徐徐展開,由于形象的高度概括,以現代藝術的審美形式來劃分,可用點、線、面的形式來解讀整體畫面的節奏感,由于敘事結構的特殊性,加之形態大小有致,方向各異,濃淡穿插,即可視作是節奏與韻律錯落有致的華美樂章。敘事結構的可視感:《神路圖》有著宏大的敘事結構,而這一敘事結構,是通過視看來完成的,這彰顯了造型藝術的魅力,人們如果通過語言,再去想象地域、鬼怪、神獸、神仙等形象,就會缺乏感染力,而通過《神路圖》,加之人們的生活經驗,再賦予個人想象,一個真實的圖景,就會在腦海里呈現,因此,一個可視的敘事結構,就會變得魅力無窮;設色的整體感:一副完整的繪畫,需要高度的整體感,《神路圖》在完成了造型與布局之外,顏色既是對整體感的輔助,在明暗的基礎之上設色,無疑讓觀者領受到更為真實可信的場景,因此,當時的東巴們利用各類礦物質顏料,更整體的統一了畫面。
四、造型形態的延續性
(一)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東巴象形文字被譽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至今依舊被納西族人民書寫、使用,傳承,而東巴畫的一大特點既是以字入畫,東巴繪畫中出現的無數造型樣式,既是東巴象形文字的直接引用,這得益于東巴象形文字自身的結構特點,即象形特征,也因此,東巴畫同東巴字一樣,“活”了下來。
(二)東巴畫的繼承與發展“活”下來的東巴畫,較好的得到了繼承與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演變,東巴畫逐漸弱化了東巴教的嚴肅性,轉而表達對生命的歌頌與對生活的熱愛,人們在傳統東巴畫的基礎上,加入了自我的因素,成為一代又一代的東巴畫創新者,而納西族人民也在時代的漸變中接受著這一古老文化的發展,時至當下,東巴畫業已進入麗江高校的課程選修課的行列,學生結合自身專業,采取東巴畫的造型元素,進行加工改造,向社會提供豐富多彩的設計產品與視覺藝術品,這加大了東巴畫造型藝術的普及范圍,再次,麗江為旅游業較為發達的地區,社會旅游產品的開發,成為趨勢,而大眾流行文化結合東巴造型意識,同樣催生出各式各樣的造型形態樣式,這無疑是把古老的民族文化世俗化、生活化融入大眾生活中,成為人民生活所需必需品的同時,視覺上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符號,也因為東巴畫與東巴象形文字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緣故,東巴造型藝術廣受國內外學者關注,隨著現代設計對東巴造型藝術的繼承與改造,其獨特而新奇的造型樣式,廣受人民大眾喜愛,并為世界各族人民所接納,喜愛、甚至成為某種時尚符號而被追求。
五、結論
通過對滇西北地區民族畫造型形態的研究、對比、解析,洞見的是滇西北地區民族通過東巴畫、壁畫、唐卡等繪畫形式來表達人民對生命奧妙的探索、對生命歸宿的探尋、對永恒生命觀的寄托……,本文著重立足于滇西北地區納西族東巴畫的傳承與發展,以壁畫、唐卡作為參照,對東巴畫的造型形態進行解析,拋磚引玉式的總結和概括了一些觀點,然還有諸多不足處,望更多的學者能對其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蘭偉,蘭碧瑛.納西東巴象形文造型藝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655.
[2]楊富泉.從《神路圖》看藏文化對納西族東巴教的影響[J].云南社會科學,2001(5):5.
[3]王琦.《神路圖》與納西文化中的自然觀、社會觀與生命觀[J].湖南包裝,2018(1):4.
作者:周威全 單位: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