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剪紙藝術中的造型方法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剪紙是用剪刻工具以剪、刻、鉸、銼等工藝手段在紙張或薄質材料上進行鏤空造型。民間剪紙是我國民俗生活中最為普通廣泛的藝術形式,是一種二維空間上的裝飾藝術。剪紙藝術的造型方法可以分為多維空間、意象造型、傳統陰陽觀三大類。
【關鍵詞】中國民間剪紙;多維空間;意象造型;傳統陰陽觀
一、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概述
剪紙是用剪刻工具以剪、刻、鉸、銼等工藝手段在紙張或薄質材料上進行鏤空造型;中國民間剪紙更多的是單純地利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人們將剪好的圖案貼在門楣、窗戶、桌子、柜子等物件上來傳達自己對節日的喜悅心情,因此又常稱之為“窗花”。中國民間剪紙是我國民俗生活中最為普通廣泛的藝術形式,是一種二維空間上的裝飾藝術。我國幅員遼闊,民間剪紙受生活習俗、歷史地理環境的影響非常大,逐漸形成不同風格的剪紙流派。按地域來說北方以河北蔚縣、山西廣靈、山東、陜西的民間剪紙最具代表,南方則以江浙、福建和廣東的民間剪紙為佳。北方民間剪紙風格以簡練樸實為主,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多有粗豪勁健之風;南方的剪紙以細膩的風格見長,線條明快流暢,較精致典雅、玲瓏剔透。民間剪紙的創作題材豐富,剪紙藝人多選用農耕文化、民間戲劇、喜慶節令、故事人物等作為素材,配以奇思妙想的造型和絢麗的色彩,創作出眾多讓人們喜聞樂見并帶來愉悅精神享受的作品。
二、中國民間剪紙的起源和發展
經史料考證,剪紙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民間剪紙真正產生于漢代。但是,以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等為材質進行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1950—1952年在河南輝縣戰國遺址中,發現了用銀箔鏤刻花的弧形裝飾物,可以說是剪紙的前身。公元105年東漢蔡倫發明了紙,剪紙具有更多的可能。1959年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和卓古墓群出土的五幅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八用形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是目前最早發現的實物剪紙。到了唐代,剪紙被人們更加普及地應用在節日、節氣以及信仰活動中。唐代段成式創作的筆記小說集《酉陽雜俎》寫道:“立春曰,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幡,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①;李云的《彩勝》寫道:“剪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②;韋莊《春盤》有云:“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綠楊絲”③。這些唐代詩句皆是證明。宋元時期,造紙業成熟,民間剪紙普及發展迅速,頻繁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特定的節令禮俗中,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以剪紙為職業的藝人和手工作坊。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過臨安城內與剪紙有關的“小經濟”以及專門的“剪鏃花樣”者。到了明清,開始有文人參與民間剪紙藝術創作,我國民間剪紙藝術走向鼎盛。據史料記載,明末掖縣畫家張士保為妻子畫過《四君子》窗花樣稿;清代陳文述也曾在《畫林新詠》盛贊明末揚州包鈞剪紙書畫。明清時期民間剪紙運用范圍更為廣泛,傳世作品也較多。剪紙圖樣不僅作為燈彩的花飾,扇面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還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如紫禁城交泰殿頂棚就貼有龍鳳呈祥的雙喜團花。通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中國剪紙藝術孕育于東漢前,誕生于南北朝,逐漸普及于隋唐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后又歷經宋元民間剪紙藝術的職業化、行業化發展,最終于明清達到鼎盛。中國千年剪紙固守民間藝術程式化的穩定脈絡演進流轉,遺留了大量的藝術財富,為我國在新時代下對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民間剪紙藝術的造型方法
民間剪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真實生活以及思想觀念。它帶著手工勞動的溫度,飽含民間文化自信。它來自于生活,生長于生活,是最具生命力的藝術。民間剪紙藝術的傳承,大多通過口耳相傳、手手相授的形式延續。剪紙造型手法更是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挑選才逐漸完善并以一定的程式化形式世代相傳。
(一)多維空間的造型方法民間剪紙藝人,通常是農耕勞作者。我國傳統的“男耕女織”文化使得他們的勞動與農作物生長過程緊密相連。他們年復一年的經歷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整個環節,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播撒在農作物或魚牧業的魚、雞、牛羊等的生長過程中,精心的養護和守望,將勞動過程與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植入到民間剪紙創作中,使民間剪紙有了“過程化”情節。圖1《養雞》,表現的是從喂養小雞到雞產蛋的過程。畫面中不僅表現了婦女喂雞撒食,還剪出了娃娃攆雞、雞吃食、雞產蛋的過程。所有的飼養生長都在一幅剪紙作品中完整體現,表達了剪紙藝人們期待努力付出就能得到豐厚收獲的美好心愿。民間剪紙藝人,由于細致的觀察到“扭動的過程”,而剪出的“多面”也是民間剪紙多維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著名陜北剪紙藝術家張林召的剪紙藝術作品中表達“多面”人物形象時,臉的正面與側面同時出現。以眼睛作為共用部分,外側左臉的鼻子和嘴的形態與右邊耳朵相呼應,如圖2《乳母》。民間剪紙作品《虎》中,老虎的正臉跟側臉同時出現在一個頭上,表達了老虎覓食時,既要前望又要不斷扭頭側視的生動場景。除了“多面”,“多頭”也是民間剪紙表達多維空間的一種方式。陜西宜君剪紙藝人王秀清的剪紙作品《放牧圖》,一個馬身上剪出左右兩個馬頭,表現出馬吃草的動態過程。
(二)意象造型的造型方法1.具象化類比法農耕勞作者敬畏自然,敬畏規律,他們希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乞求人丁興旺。這些對生活美好祝愿的樸實情感逐漸融入民間剪紙作品中,盼望“好彩頭”。在剪紙題材創作過程中,一般采用具象化類比思維方法,以事物內容作為類比。即用一種美好的事物去暗喻表達一種美好夙愿??梢砸饬x類比,也可以形態類比。在元素選擇上,常選取富有吉祥含義的典型動植物,如鶴、龍、鳳、麒麟、松、竹、桃、牡丹等。此外,還會選擇一些特定人物形象,如八仙、許仙和白娘子等。在主題表達上,以《松鶴延年》《鶴獻蟠桃》表達祝福健康長壽的寓意;以《五谷豐登》《竹報平安》《金玉滿堂》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以《花好月圓》《二龍戲珠》《鴛鴦戲水》表達純潔的愛情,美滿的婚姻;以《麒麟送子》表達渴望開枝散葉的美好心愿。2.諧音法在我國傳統思想觀念中,推崇“和諧”“中庸”。這樣的思維模式導致中國傳統審美觀念表現為含蓄、委婉。諧音聯想正是中國民間剪紙的一大特色,用兩種讀音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形象進行替換,做到“音形統一”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造型方法中更是常見,稱之為“諧音法”,這種創作方法比較活潑,能給人們帶來既含蓄又新奇之美。民間剪紙中的“五蝠捧壽”是廣受歡迎的傳統吉祥圖案,因蝙蝠之“蝠”諧音幸福之“福”,表“五福”,寓意多福多壽;民間剪紙“年年有余”常有蓮花與魚的構圖,“魚”主要取其諧音的“余”之義,寓示富足盈余;民間剪紙“喜上眉梢”以梅花、喜鵲構成圖形,“喜”用喜鵲來代表,用“梅花”諧音眉梢的“眉”,不僅剪紙造型漂亮,寓意還通俗易懂。
(三)陰陽觀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敝袊苏J為萬事萬物皆有陰陽,陰陽是既相互對立又緊密結合的存在,如男為陽女為陰,“明”為陽“暗”為陰。陰陽觀作為一種傳統的思維模式,影響著國人的審美思想和觀念。中國民間美術的哲學基礎是中國本原哲學,其核心為“陰陽相合,化生萬物,萬物生生不息”。民間剪紙正是體現了這一傳統陰陽觀。剪紙藝術不論是技法工藝上采用陽刻還是陰刻,剪紙圖案的線條部分與鏤空的空白部分相互對比,構成一幅完整的正負空間作品,這除了是剪紙外在的獨特形式美,更是傳統陰陽觀帶來的審美思想和觀念的內在表現。民間剪紙藝人沒有“黑白”概念,只有陰陽觀念。剪紙圖案保留的紙型為陽,鏤空部分為陰。凸出的為陽,凹下的為陰,傳統的剪紙花樣中的主體物象一般都是用陽圖表現,陰圖僅作為陪襯。民間剪紙中的生殖崇拜是傳統陰陽觀最為突出的體現,這類題材多以動植物結合的象征手法寓意陰陽結合。如圖3《蛙踏蓮花》中動物和植物穿插配合,婉約而形象,通過正負空間的對比,人類的生殖過程被生動含蓄地勾勒出來,贊頌了生命和生殖的偉大。圖4中的象征繁衍之神的《抓髻娃娃》是民間剪紙中代表陰陽兩性的典型題材。娃娃手里抓著公雞,雞同“吉”為“陽”,有陰陽交合繁衍新生的吉祥寓意。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厚的民俗積累,是中華勞動人民的千年生活縮影,是我國民俗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剪紙藝人大多都是農耕勞作者,剪紙技藝也大多是通過口耳相傳、手手相授來學習傳承。本文通過解讀分析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造型方法和思想觀念,有助于讓更多的剪紙愛好者以及視覺設計師進一步走近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讓剪紙這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地傳承下去,并綻放出更大的魅力。
作者:鄭桃 單位:重慶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