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典時期造型藝術范式構建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古典時期藝術范式包括了再現性的理想美,和諧的比例和黃金分割率,自由的動態以及人文主義精神,古典時期藝術范式是古希臘社會文化孕育的結晶,它貫穿于西方藝術發展的整個過程。
關鍵詞:古典時期;范式;藝術法則;人文主義
古典時期藝術范式的形成,主要體現在古典藝術法則之中,亦即造型藝術中形式美的追求、和諧的比例、黃金分割率的運用、生動的人體姿態和人文主義精神。藝術法則是藝術形式和形象塑造所要遵循的規律或“美的法則”。馬克思指出,古希臘藝術“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對后世藝術的發展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力。
一、理想美的追求
古希臘藝術家在造型藝術中表達美的形象,尤其是理想之美,成為他們永恒的追求。萊辛認為,在古希臘藝術中“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古典時期藝術家采用集眾美于一體的創作方法,表現一種理想的完美的形體感,并把這種最高之美奉獻給諸神。古希臘藝術是再現的藝術,但同時又是表現理想美的藝術。蘇格拉底曾對畫家帕拉西俄斯說:“由于不易找到一個各方面都完美無瑕的人,你們就從許多人身上選取,把每一個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來創造出一個整個顯得優美的形體。”[2]西塞羅在《論取材》中記載,宙克西斯為了畫一幅海倫像,要求克羅頓地方的人把他們最美的姑娘送來給他作模特,于是當地公民通過決議,把姑娘們聚集在一起,宙克西斯挑選了五名姑娘作為他的模特,正是集眾美于一體方法的典型例子,這個理想美的形體便是諸個體之美的圖像范式。亞里士多德繼承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論,認為“畫家筆下的作品勝過真實的對象,的確在于許多零散的優點被集中在一個范例上”[3]。理想美是古希臘藝術范式的重要體現,后世藝術家一直繼承和延續著這種對藝術形象理想化的處理手法。
二、數的法則
1.和諧的比例古典時期藝術的規范最先體現在雕塑和建筑中,他們力圖在藝術中建立一種數理的規范。波利克列托斯提出人體和諧的比例應為1∶7,并將其運用到雕塑《持矛者》之中,他將這尊雕像稱之為“法則”。該雕塑除了和諧比例的構建,也是古典雕塑藝術在技法上的升華,波利克列托斯對人體比例的探索和實踐,標志著古希臘造型藝術達到繁榮以后古典藝術法則的形成。古典時期建筑藝術同樣是古典藝術法則的完美體現。柱式作為古典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嚴格的數理尺度和藝術規范,從而構成了建筑藝術的柱式制度,是高度固化和定型了的藝術范式。因此,“柱式”不僅僅是建筑的部件,而且是古典時期建筑典型的樣式,它追求以人為尺度的審美標準與完美比例的數理關系,形成一種崇高、和諧、理想的造型樣式。
2.黃金分割率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數的和諧”,該學派認為數是構成自然的本原,數先于事物而存在,它是構成事物的一個基本單元。他們把一切存在物都歸因于數的規定性,在數理關系中可以發現許多事物相似的特征。黃金分割比率被認為是最具有藝術審美價值的藝術法則,被尊為一個永恒的美學定律,以其準確的數值體現完美形體的藝術之美,是古典時期藝術創作和藝術審美的基本范疇,甚至在中世紀以后被附加了一層宗教的神圣外衣,被認為是上帝創造的比例。黃金分割率大量運用于雕塑,以及建造神廟和宮殿,在帕特農神廟中,高與寬的比值接近黃金分割率。黃金分割率不僅是古典時期藝術創作的法則,而且它還是后世西方藝術中重要的審美觀念,在古典藝術審美中起到支配性的作用,在審美范式中占據著支配性的地位。在長期的藝術發展史中,逐漸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審美心理定勢,即古典藝術審美范式中的具有優越性位置的審美原則。
三、“正面律”視覺范式的突破
古希臘藝術吸收和繼承了古埃及的藝術,古典藝術范式的構建是在與古埃及藝術的對比中形成的。在古希臘古風時期,人體藝術一改古埃及藝術范式,雕像主要表現全身裸體的男女青年,“他們不怕在神前和莊嚴的典禮中展覽肉體。……希臘人竟把肉體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性”[4]。人體結構和比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為模特。盡管大多雕像筆直而立,但是比起古埃及僵直莊嚴的雕像,前者顯得更具有生活化氣息,少了神圣的宗教威嚴感,雕像邁開一條腿,面部流露出人性化的微笑,被后人稱之為“古風的微笑”。進入古典時期,雕塑動態更加生動,重心開始落在一條腿上,一條腿受力,另一條腿腳放松,即“對立式平衡”姿態,進入了自由精神表征的“放松的一條腿”和“自由的身體動態”之范式。至此,相比較古埃及端莊筆直的國王像和古風時期“邁開一條腿”的雕像,古典時期的“對立式平衡”姿態,重心偏移使得雕塑顯得生動,這是雕塑史上藝術范式的重要變革。
四、人文精神光輝的閃耀
古希臘人的宗教中沒有先知和圣人,它主要是由古希臘神話為母體,是一種多神崇拜形態。同其他宗教相比,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神人同形同性”,神具有人最完美的形象,和現實生活中的人一樣,神也有七情六欲。古希臘人用“神人同形同性”的方式來塑造奧林匹斯的諸神形象和性格,諸神的神性建立在世俗的人性之上,是對人性的肯定和放大,是現實中人的升華和人的神格化,神的生活也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雕塑家菲狄亞斯曾說:“我們把人的形體賦予我們的神靈”[5],以人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和尺度,正如普羅泰戈拉指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6],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核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強調人的獨立自由之精神,和對人的個性的張揚與關懷。古希臘藝術的人文主義追求和諧、自由和理想之美的精神境界,是古希臘文化的具體顯現,也成為整個西方文化的主線。人文主義精神是古典時期造型藝術的重要特征,也是構成古典藝術范式的基石。無論是塑造古希臘人心中的宗教偶像,還是頌揚時代英雄和奧林匹克的運動員,歌頌和肯定人體的美成為永恒的主題。法國文藝理論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寫道:“希臘人竭力以美麗的人體為模范,結果竟奉為偶像,在地上頌之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7]古希臘人對人體的尊崇,是社會文化和環境孕育的結晶,也是人文精神光輝的閃耀。古希臘的人文精神,是相對于“天賦神權”的宗教精神而言,它在古希臘宗教與人文的相互對比中形成,也是古典藝術范式發展與演進的一條主線。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古典時期藝術范式的構建,主要是對古典藝術法則的確立,包括了對理想美的追求,和諧的比例與黃金分割率的運用,生動的人體姿態以及人文主義精神的體現。其中經歷了長期發展演變的過程,從古埃及的“正面律”到“古風的微笑”,再到古典時期“對立式平衡”姿態。這種范式的變革同古希臘崇尚自由民主、人文主義的社會文化和時代精神相關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
[2]楊身源編.西方畫論輯要[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5.
[3][波]塔塔科維茲.古代美學[M].楊力,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391-392;103.
[4][7][法]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39;39.
[5]陳志華.外國建筑史(19世紀末葉以前)[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32.
[6][美]撒穆爾•伊諾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澤.西方哲學史[M].丁三東,等譯.北京:中華書局,2005:42.
作者:龍忠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