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紫砂壺造型設計和文化內涵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宜興紫砂壺享譽中外,它以獨特的原材料紫砂泥和巧奪天工的制壺技藝,別具一格的造型藝術使之成為實用、觀賞價值兼具的藝術品。2005年,隨著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近年來逐漸步入藝術收藏市場,在拍場上屢創(chuàng)新高,興起了“紫砂熱”。紫砂壺不單是藝術品,也是宜興地域文化的象征,是一種雅致生活方式,是一種情懷。它得益于宜興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深厚的文化背景,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環(huán)境滋養(yǎng)了它,賦予了它獨一無二的靈魂。
一、造型設計
紫砂泰斗顧景舟大師在《壺藝的形神氣》中曾提到“壺藝創(chuàng)新要注意三個要素:其一是形,即壺形象,也就是形狀式樣。其二是神,即壺的神態(tài),也就是通過形象表達散發(fā)出的情趣。其三是氣,即壺的氣質,也就是內涵實質性美的素質?!币患昝赖淖仙皦刈髌罚瑧切紊窦?zhèn)洌栽煨蜑檩d體,用靈動的藝術語言傳達出整壺的人文情感,引人共鳴。發(fā)展至今,紫砂壺造型大致可分為:光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型各有千秋,不分伯仲。此壺融合光器和花器的造型特點,傳情達意,渲染出美妙的藝術氛圍,讓人身臨其境。光器注重線條的運用和表達,花器運用雕鏤、捏塑等豐富的裝飾技法,注重仿生象形。此壺壺身飽滿,張弛有度,線條流暢自然,尤其是肩線的處理,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線條藝術的魅力。首先是壺流與壺身橫貫一線,二彎流弧度優(yōu)美,與壺身肩線渾然一體,中間肩線的處理增加了彎流的剛勁之感,再次是壺把與壺身橫貫一線,耳把圓潤渾厚,上置一飛,頗具趣味。兩條肩線弧度優(yōu)美,層層遞進,突出了整壺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整壺顯得靈動十足,又有氣貫長虹之精魄,恰到好處地點題“云肩”。壺身的云肩裝飾又是另一重伏筆所在,壺身的云紋線條優(yōu)美流暢,如美麗的蓮花開落,又如白云般舒展生動,頗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隨意淡然,而這正是線條藝術的魅力所在,看似隨意而為,實則隱藏著恰到好處的設計,不同的線條表現(xiàn)將帶給人不同的審美,直線簡明利落卻不能僵硬呆板,曲線婉約流暢卻不能恣意而為,可謂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則少,實為不易。蓋面沿外周、沿壺鈕設圈紋,飽滿有致的壺鈕上亦有圈紋,與兩條肩線呈大小不一的環(huán)狀,錯落有致、層次分明,仿若云朵形成的階梯,體現(xiàn)出作品的層次感和整體感,設計新穎獨到。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真正的藝術不是閉門造車、不是憑空臆想,而是根植于歲月的饋贈和人生的歷練,真正的紫砂藝人,必定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善于捕捉事物細微的特點和人們細膩的情感,繼而用生動的紫砂符號和藝術語言表達出自己的人生思考和感悟,從而賦予作品無窮的思考力,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才耐人尋味。因此,藝人常在作品中融入一些歷史典故、文化符號,使紫砂壺更具文化價值。顧名思義,此把“云肩”壺以中國古代的云肩織物為靈感來源,同時也賦予作品更深的人文內涵。云肩,也叫“披肩”,古代置于肩部的裝飾織物,裝飾圖案內涵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多以彩錦繡制成,猶如雨后云霞映日,晴空散彩虹。顧老曾制“云肩三足壺”,將四方四合云肩紋飾運用到紫砂作品,使整壺既端正挺拔又靈動秀麗,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此壺的云肩有兩處表現(xiàn),一處是作品的肩部,肩線層層遞進,優(yōu)雅高貴;另一處便在于壺身優(yōu)美如蓮花花瓣的裝飾,設計巧妙,曲線流暢自然,如同傳統(tǒng)服飾頸部飄逸靈動的披肩。云肩,有“天人合一”的文化創(chuàng)意,包含著深厚的傳統(tǒng)寓意,意味著中國人講究萬物之間的相互包容與和諧。云肩的構想,與中國建筑的意境、審美情趣一致,脈脈相通,象征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造景觀念。云肩的圖案大多是由藝術符號及數(shù)字組成,每件云肩都各自有一個主題,都離不開人們對愛情、婚姻的美好祝愿,象征吉祥如意、幸福歡樂等意義。有人稱云肩為“走動的藝術”,承載了古代中國人的厚重民俗寓意。此壺以“云肩”為題材,從壺型的創(chuàng)作到裝飾始終不離主旨,讓人聯(lián)想起中國古代美麗婉約的服飾及其承載的民俗民風,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承意義。
三、結語
隨著社會生產(chǎn)水平的提高、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在物質水平提高的基礎上也愈發(fā)注重精神需求,紫砂壺從傳統(tǒng)的實用器演變?yōu)樗囆g品可謂時展的必然。因此,人文內涵是體現(xiàn)一把壺整體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一名制壺藝人,要從眾多藝人中脫穎而出,必須不斷突破,使自己的作品擺脫粗陶匠氣,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歷史是最好的見證,經(jīng)典代代相傳,唯有真正具有時代語言的作品才能經(jīng)受住考驗,在歷史的洪流中揚帆起航、從容前行。
作者:朱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