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營改增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營改增”是我國稅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小企業雖然對我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有促進作用,但是面臨稅務負擔重、管理水平低下、融資難等問題。隨著“營改增”試點區域和范圍的擴大,給中小企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本文在淺析“營改增”的必要性基礎上,分析“營改增”對中小企業的影響,進而提出中小企業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營改增;中小企業;影響;應對措施
一“、營改增”的進程及中小企業發展現狀
2012年起,“營改增”的試點首先在上海的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開展。2012年8月1日起,試點區域擴大到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廈門、深圳10個省、市。2013年8月,試點范圍推廣到全國。2014年起,先后將鐵路運輸、郵政服務業和電信業納入改革試點。2015年11月22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研究將生活服務業納入改革范圍;11月23日的《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提出,在醫療和養老等行業進行增值稅試點改革,擴大抵扣范圍。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總數超過99%,其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占GDP的60%,貢獻的稅收占整體財稅收入的50%。中小企業是能夠在增加就業、推動創業、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中小企業面臨著稅務負擔重、管理水平低下、融資難等問題。根據2014年國家財政部代管的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出臺的《中小企業稅收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小微企業的稅負較高,稅負是除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困難。雖然國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但是由于政策形勢復雜及缺乏規范和統一,導致執行不力,實際上中小企業的稅負未明顯減輕。根據國稅總局數據,截至2014年底,全國“營改增”試點納稅人共410萬戶、合計減稅898億元,超過95%的納稅人稅負減輕。其中,小規模納稅人334萬戶,占81.46%,且稅負下降幅度較大。可以看出,中小企業是“營改增”中的受益者。
二“、營改增”的必要性
(一)消除重復征稅,簡化稅收體系。
增值稅與營業稅并行,對提供勞務(加工修理勞務除外)征收營業稅,對商品銷售與提供加工修理勞務征收增值稅,且兩種稅稅率不同,帶來了稅收不公。同時,隨著行業深化與多元化發展,重復征稅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一方面使得企業稅負過重,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尤其對于中小企業,需要繳納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流轉稅、契稅等,同時服務或商品流轉次數越多,應繳納營業稅額也越高,沉重的稅務負擔嚴重制約其經營與發展;另一方面現實征稅過程中大多存在混合銷售或者兼營行為,給稅收征管帶來了困難,使得稅收征管更加復雜。實行“營改增”后,采取憑發票進行銷項稅扣除進項稅,通過完整的增值稅抵扣鏈條,可以消除重復征稅的現象,減少稅收差別,力爭實現“稅收中性”的同時達到簡化收稅體系的目的。
(二)促進產業升級。
增值稅是用銷項稅減進項稅,只對增值額部分征稅,只要有完整的發票抵扣,那么納稅多少與流轉次數無關;而營業稅則以營業額全額計稅,流轉的次數越多,納稅額越高。同時,消費型增值稅使得固定資產價值可以扣除,能夠促進企業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2014年第三產業占我國GDP的比重達到48%,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支柱?!盃I改增”可以帶動產業的升級、細化產業分工、增加就業,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
“營改增”促進產業升級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的同時,會導致資源與人力涌入第三產業,加快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移,提高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同時,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結構由粗放型向節約型轉變。此外,由于“營改增”減輕了企業稅負,企業更加重視創新與社會責任,能夠在知識產權創新、員工權利維護、環境保護及其他社會責任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些都能夠體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
三“、營改增”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一)對中小企業稅負和利潤的影響
1、稅負下降。我國一般納稅人的增值稅稅率采用17%、13%、11%和6%四個檔次,小規模納稅人的增值稅稅率為3%。對于屬小規模納稅人的中小企業來說,最直觀的角度,稅率的下降,會直接降低部分中小企業的稅負;對于被劃分到一般納稅人的中小企業來說,雖然增值稅稅率高于營業稅稅率,但是由于有進項稅額的扣除,最終也會導致稅負的降低。根據國稅總局數據,截至2014年底,超過95%的納稅人稅負減輕。從整體看,“營改增”給中小企業帶來的是減稅效應。
2、對企業利潤表的影響。在“營改增”以前,營業收入是含營業稅的銷售收入,實際繳納的營業稅通過“營業稅金及附加”計入企業利潤;“營改增”后,增值稅將作為價外稅單獨核算繳納,不通過“營業稅金及附加”計入企業利潤。同時,由于稅負的下降,將導致企業利潤的增加。另外,從試點的企業反映“,營改增”前由于無法提供增值稅專用發票,會導致客戶流失;但是“營改增”后,加強發票管理,完善稅收抵扣鏈條完善,其他企業外購服務的意愿不斷增強,會導致本企業的業務擴張,營業額增長。
3、遵從成本下降?!秷蟾妗返谝淮翁岢龆愂罩械摹白駨某杀尽备拍睿⒍x為“納稅人為遵從既定稅法和稅務機關要求,在辦理納稅事宜時發生的除稅款和稅收的經濟成本以外的費用支出,例如,人工、溝通等成本”。根據《報告》的數據顯示,37.91%的小微企業遵從成本小于5萬元,36.38%的小微企業遵從成本為5萬~10萬元,13.07%的小微企業遵從成本為10萬~20萬元,超過10%的小微企業成本高達20萬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中小企業的遵從成本較高,這與稅收征管制度有關,“營改增”的各項制度、征管、規范及細則都很細致,能夠有效降低中小企業的遵從成本。
(二)對中小企業財務核算的影響。
“營改增”對企業的財務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營改增”直接影響中小企業的財務核算,由于營業稅和增值稅的計稅標準和科目不一樣,財務核算中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營業稅的核算比較簡單,以營業收入扣除相關項目后的余額作為計稅標準,按稅率直接計算營業稅金。但是,增值稅屬于價外稅,計算比較復雜,需要根據收入計算銷項稅額,再根據成本的抵扣規則計算進項稅額,二者的差額為應繳納的增值稅。增值稅的計算必須精確,要求財務人員對抵扣項和發票事宜非常熟悉,并認真計算。其次,增值稅抵扣發票的管理。增值稅可以抵扣的進項稅稅額由增值稅專用發票上的金額決定。但是在試點期,存在部分企業納稅不減反增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發票管理不當?,F實中,如果賣方或上游供應方為中小企業無增值稅發票或者不愿開具增值稅發票,會導致買方或下游企業不能在成本中進行抵扣,導致買方或下游企業的稅負未降低;同時,也會發生逆向選擇,放棄不能開具增值稅發票的中小供應商。那么,為了能順利銷售產品或服務,中小企業作為供應商必定會完善并重視發票的規范化管理。再次,“營改增”涉及的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由于服務業混業經營較普遍,為降低企業的稅負,提高利潤,必須根據不同稅種進行統一的稅收規劃。需要在財務預算編制和經營分析的同時,考慮到不同的核算方法對企業收入、成本等的具體影響。
(三)對中小企業產業升級的影響
1、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促進二三產業的融合。營業稅雖然征收方法較簡單,但是容易出現重復征稅的情況。而增值稅通過對增值額增稅,可以達到“層層抵扣”的目標。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時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是,國內二三產業是緊密鏈接的供應鏈,之前第三產業不屬于增值稅范圍,導致增值稅的抵扣鏈條到第三產業就中斷,實際增加了第三產業的稅負。“營改增”后,大部分生產性服務業都可以抵扣增值稅,完善了增值稅的抵扣鏈條,下游制造業可以在其采購成本中進行抵扣,能夠促進二三產業的融合。
2、加快固定資產更新換代。在“營改增”下,企業可以將大量的陳舊固定資產淘汰,更新換代新型的設備,提高資產利用率及安全性,達到更好地服務于大眾的目的。
3、促進中小企業主輔分離、服務外包、專業化發展。在傳統的營業稅收下,企業不能扣除外購服務所含的稅金,且隨著流程次數增加,營業稅收增加,因此企業更傾向于自行研究、生產或提供服務,實行“小而全”的經驗模式,不利于服務的外包和專業化分工。實行“營改增”后,企業外購服務的成本可以相應扣除,使得企業更加傾向于將服務業外包或者從主業中分離出去,形成“主輔分離、服務外包”的模式,可以促進產業內部分工更加細化,使得不同企業的比較優勢得以實現,導致企業專業化發展、提高創新能力。
(四)對中小企業內部管理的影響。
首先,企業實行“營改增”,進行會計核算調整時,由于增值稅與營業稅的計算方法不同、計算量增加,缺乏相關經驗的中小企業財務人員容易發生失誤。因此,在“營改增”后,必須提高財務人員的工作能力,進行專業培訓;其次,為達到真正減輕稅負的目的,企業還需要在日常管理上也做出相應的調整,包括經營模式的轉變、生產的組織形式、市場營銷管理、采購管理等都進行相應的調整,才能優化企業的整體經營狀況。
四、中小企業應對“營改增”的措施
(一)加強財務核算及人員培訓
1、加強發票管理?!盃I改增”完善了增值稅的抵扣鏈條,作為下游的企業為降低自己的成本、增加可抵扣的進項額,會盡量選擇能開具專門增值稅發票的上游供貨商。而作為上游企業,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品或服務能順利銷售,也需要開具專門的增值稅發票。因此,企業必須加強自身的發票管理。
2、加強財務規劃。為應對“營改增”,企業的會計賬目、財務規劃和稅收籌劃都需要做出調整。比如,合同簽訂、發票的專門管理、納稅申報等方面都要進行細化。增值稅比營業稅給了企業更多進行稅收籌劃的空間,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生產經營情況及相關規定,尋找有效的稅收籌劃方案,比如通過納稅人身份的定義、固定資產采購、服務外包等方法合理為企業降低稅負,提高利潤。
3、加強人員培訓。從企業的管理人員到財務人員,必須加強培訓,了解“營改增”的具體規定。尤其是財務人員,必須精通相關的財務規定,精通抵扣項目和計算方法,完善企業的發票體系。企業管理層要積極與公司財務人員、采購人員、工程人員及市場部等人員溝通,盡快讓公司的體系適應“營改增”。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也應加強與財務部的溝通,避免增值稅發票的操作失誤。
(二)經營模式的相應調整
1、及時更新固定資產,降低成本。實行“營改增”,可以抵扣固定資產采購的大額進項稅額,降低企業成本。通過固定資產的更新換代,能提高企業的服務水平,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2、業務外包,發揮比較優勢。“營改增”方案影響最大的是服務業,雖然不能抵扣企業的人工成本,但是外購產品或服務的成本費用是可以抵扣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將部分業務外包,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根據市場需求做出相應的經營模式調整、創新服務方式,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若企業在稅收處理、財務核算等方面確實能力不足,可以考慮聘請能夠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的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為企業專業有效地解決這些稅務問題。同時,業務外包,也能增加可抵扣的進項額,降低企業成本?!盃I改增”是進行稅制改革、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內容,為適應“營改增”,中小企業必須在財務核算、內部管理、經營模式改進等方面進行改進,以達到降低稅負、提高利潤和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主要參考文獻:
[1]古建芹,劉大帥,張麗微.增值稅與營業稅合并的現實思考———以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例[J].財稅研究,2014.10.
[2]郭麗娟,王貞瓊.試析“營改增”政策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影響[J].新經濟,2015.4(中).
[3]潘文軒.“營改增”試點中部分企業稅負“不減反增”現象分析[J].財貿研究,2013.1.
[4]沈開艷,楊亞琴,湯蘊懿.關于“營改增”改革問題的深化研究[J].全球化,2014.7.
[5]中小企業稅收發展報告.
作者:凌志剛 單位:云南能投藍院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