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中式建筑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一、現代中式空間意境的營造
營造一種現代中式的空間意境不是傳統符號和傳統元素的照搬照抄。“新”的表現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空間營造要浸透傳統文化的精髓,尊重現代人的審美心理,建筑空間要有傳統韻味。做到外在的“形”與內在的“情”完美融合,營造既能體現傳統美和符合現代審美要求的建筑空間。
1.視覺語言的直接應用
在現代建筑空間的營造方面,可以直接使用飽含傳統韻味的書畫作品。這些作品可以直接引導人們深入傳統文化的意境之中,那些書畫墨寶直接傳遞給人們以歷史情懷,陳訴著過去的故事,將人們的思緒帶回過去。此外,燈光在空間意境的營造過程中也十分重要,燈光的應用弱化了建筑空間的其他陳列品,凸顯了主題,容易讓人融入空間意境當中。
2.有特色家具的導入
傳統中式家具容易誘發人內心的傳統文化感受,起到渲染環境氣氛的目的,所以,傳統的中式家具直接放入現代空間中是可行的。這種方式既抓住了古典中式家具與生俱來的環境功能特點,又可傳遞現代空間的藝術設計意境需求。改良古典中式家具巧妙的利用現代處理手法將傳統元素有效保留,并在色彩方面加以創新,削弱了古典家具太過凝重和繁雜的感覺,使其貼近現代審美心理需求,在空間意境營造方面能夠更加容易的搭配其他風格的家具和飾品,塑造出獨具特色的空間意境。許多現代改良方法和設計都是在明代家具的基礎上精簡原有的設計語言,并采用現代現代材料進行加工,使其更加符合現代生活的使用功能,拉近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距離。
3.傳統元素和符號的借用
1新中式建筑的設計要點
為了延續中國傳統歷史文脈,保護好現存的傳統中式建筑是遠遠不夠的。不斬斷根只是最基本的做法,如何給予根營養,使之開枝散葉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人們已經清晰的看到傳統中式建筑在現代社會中的種種弊端,怎樣揚長避短就是設計者接下來應當認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1.1平面布局
傳統中式建筑擅長用外廊來連接各個空間,用房間的外墻圍合成一個三合院或四合院。當代人口數量眾多,大規模的推行這種平面布局是不可行的。我們可以將三至四幢樓房進行拼接,形成一個半圍合狀態的小院落,在小區規劃中形成一個個的組團,既可以成為景觀節點,又可以讓住戶享受具有半私密性特點的灰空間;至于戶型平面布局則應采用現代建筑的貫通方式,方便住戶使用,主要房間可以依舊秉承坐北朝南的傳統,避免冬季西伯利亞的寒流,亦引入夏季來自太平洋的涼風。
1.2立面風格
現代建筑設計要求形式追隨功能,這就決定了現代建筑不可能每一幢都像傳統中式建筑一樣講求立面的完全中軸對稱。我們可以從中截取一些片段和符號來制造傳統建筑韻味,例如坡屋頂、窗欞、欄桿式樣;而由于古代沒有窗簾,開窗面積雖大,卻用木條將其分隔,使得自然采光不佳,視野不夠開闊。我們可以把木格條面闊減小,移至窗戶上端,根據室內空間功能進行合理重構,將古典主義和現代生活相互融合。整體風格應該盡量簡潔大方,不要有過多的轉角,當開窗過于凹進(如衛生間高窗)影響立面效果時,可以齊墻設置一道鏤空的窗格,既不影響通風效果,還可以作為傳統元素的局部表現增加藝術美感。
1.3細部裝飾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幾何元素在新中式室內設計中的應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幾何元素常通過不同形式出現。幾何元素強調抽象的幾何構成,形式上提倡非裝飾的簡單幾何造型。在新中式室內設計中運用這種幾何元素的造型不但是對歷史蘊義的現代詮釋而且是對傳統文化的具象表現。
[關鍵詞]新中式風格;幾何元素;詮釋
1新中式風格
1.1新中式風格的產生
“包豪斯”的誕生在世界范圍內拓展了現代主義設計體系,而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高速發展,國內設計界充分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的設計哲學,理論體系和設計方法[1],室內環境空間設計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成熟,不同的的設計流派和不同風格設計手法也陸續展現。而在設計高速發展的現在,室內設計師越來越注重“共性化”的創造致使傳統的概念越來越模糊,現在各國的設計師逐漸以本地的文化基礎創造各具特色的地域風格,這種地域風格是指在某種程度融合本地文化精神,是本地特有文化繼承基礎上所形成的代表性的時代風貌。在當代中國的室內設計領域運用傳統的文化思想,結合現在的科學技術與審美需求產生了新中式風格。
1.2新中式風格的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新時期人們大量“摹仿”和“拷貝”西方藝術風格來設計本土室內空間,中國設計界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隨著社會大環境里民族精神的喚醒,對傳統文化的敬仰,設計師開始反思真正的“中國設計”。本土意識的普遍增強,推動了新一代設計隊伍和消費市場發展出了古今結合、融會貫通的新中式風格。新中式風格與中式風格不同,是在傳統中式風格基礎上的繼承和創新,傳統中式的元素形態與現代裝飾材料的巧妙結合是最常見的表現手法。例如:明清家具、傳統的窗欞造型、絲綢刺繡的布藝軟裝飾相互搭配實極具新中式風味的室內景觀小品。新中式風格繼承傳統室內裝飾理念的精華,將其中的經典元素提煉并加以豐富,同時摒棄原有空間布局中等級、尊卑等封建思想[2]。新中式風格的重點在于“新”,“新”在傳統文化在當前時代大背景下的現代演繹,“新”在以傳統元素作為表達形式詮釋對當代文化的理解。“新”在現代技術與歷史文化的碰撞。“新”在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相融。新中式風格并不是傳統元素無意義的繁冗堆砌,而是需要對傳統文化有了深刻認識后,將文化內涵提煉與現代藝術元素結合在一起,以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物質需求來創造具有中式特色的室內空間。新中式風格的室內空間設計大多需要一個主題,在設計上圍繞主題來呈現。主要表現在木質家具、軟裝裝飾品及墻面造型上。布局方式多采用對稱式,室內空間色彩沉穩和諧、造型傳統、空間氛圍素樸淡雅。軟裝裝飾品方面多以搭配文玩字畫、屏風盆景、博古架等為主,來烘托室內空間的氣氛。
摘要:蘇州近代建筑研究可追溯到民國時期,針對蘇州近代建筑研究成果豐富但缺乏梳理的狀況,文章以室內設計學背景歸納清末民初蘇州室內空間研究現狀。同時聚焦蘇州近代建筑室內空間的相關研究,指明當前研究重點及不足,以期為近代建筑室內設計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近代;蘇州;公共建筑;室內空間
引言
“空間”一詞最早源自于拉丁文“Spatium”。在現代漢語中“空間”通常指“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展性的表現”[1]。中國傳統建筑由“間”構成空間基本單位,臺基以上、屋檐以下、墻柱以內,為室內空間范疇。西方建筑強調精神空間,用厚重的石壁將內、外空間截然地分開。歌德曾說:“我們的房屋不是覆蓋在四根圓柱上的,它們是蓋在四面四堵墻上的。”室內空間設計時需考慮室外空間環境。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論家布魯諾·賽維在《建筑空間論》[2](ArchitectureasSpace)中強調“空間——空的部分——應當是建筑的主角”,建筑的目的是創造供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人為空間,因此空間在建筑中處于重要地位。作為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建筑是反映時代內容的一個重要載體。近代建筑吸收西方建筑文化思想,表現出中西交融的面貌。室內空間作為建筑的“主角”,客觀記錄了社會文化的演進歷程,近代建筑空間的研究是蘇州建筑研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頁。蘇州建筑一直以高質量、巧工匠著稱,相關著作與研究成果豐富。近代以降對蘇州城市建筑的關注變少,隨著改革開放到來,蘇州近代建筑吸引大批學者關注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為此,本文對現有資料進行梳理,探討蘇州建筑空間研究的現狀及意義。從現有資料看,前人對本課題的研究有一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對蘇州近代建筑室內空間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1949年以前,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書籍及刊物,這部分的資料記載是后世研究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由于很多歷史資料保存得不是很完整,這部分內容試圖就資料詳實程度進行討論。第二,1949年后近代建筑的研究,這部分研究成果基于保存較好的近代建筑及史料,將以當代視角分析、歸納、整理蘇州近代建筑。
1建筑室內空間史料記錄(1840—1949年)
作為最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歷史建筑物,1860年動工的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有重要研究意義,《蘇臺麋鹿記》記載,“忠逆首以復園吳宅,東拓于潘,西拓于汪,兼而并之,建偽王府,規模僭越。”[3]經過巧妙設計安排,使官署、住宅、花園三個部分各自獨立又互相連系。官署是忠王府主體部分,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正殿、后堂和后殿,前后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正殿與后堂以廊相連,使其成為一體,擴大體量,平面呈“工”字形,合稱為工字殿①,系整個建筑群的精華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忠王府主體建筑按傳統形制建造,并顯示出中國工匠的巧妙技藝。姚承祖(1959年)[4]則系統地闡述了江南傳統建筑的形制、構建、配料等內容,兼及江南園林建筑的布局和構造,內容十分豐富。第二章建筑的木構做法;第五章廳堂種類與構造;第七章殿庭的進深開間、結構、尺寸等章節描寫建筑空間設計準則;第八章裝折記錄門窗、欄桿、掛落等項,即內檐裝修。全文內容對研究傳統形式建筑及布局構造有較大意義。“每日起床,我和朋友同往‘天廳’與忠王家庭相聚……天廳中男女分席,各居一方,由忠王的牧師主持禮拜……我跪在虔敬的會眾之中,清晨的金色陽光透過雕刻精致的窗柩,映射在會眾的向上仰起的臉上”[5]。在南京忠王府建筑中有一處“天廳”,專門為府內眾人禮拜活動所在。姚穎(2006)發現蘇州忠王府后殿進深比正殿淺,而其高度與正殿相等,莊重程度不減正殿,推測后殿這樣特殊處理是因為“天廳”或“圣殿”[6]——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義成立拜上帝教,這種基督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建筑設計上。《王韜評傳》中引《蘅華館日記》云:“咸豐四年(1854)八月三十日同(西人)麥、慕二牧師登洞庭山……是日禮拜,麥、慕二牧師登岸講書。”是已知基督教士來蘇境傳道較早者[7],此后傳教士先后在天賜莊、楊家橋、養育巷等地創建學校、醫院、教堂以供宣講傳教之用。林樂知(1907年)綜合考慮了交通、地價、周邊建筑屬性以及可附設藏書樓演說堂4個因素后選址蘇州天賜莊建造大學堂(現鐘樓)[8]。《東吳大學實錄》則記錄了東吳大學創辦、學務等情況。“甲錄建設之部”中對校舍建設的時間、造價、尺寸、功能有詳細記錄[9]。根據《FirstannualreportoftheSoochowHospital(1883年)》所記載的博習醫院、景海女校、圣約翰堂等可以與東吳大學堂形成聯動關系,更好地宣講科學思想。博習第一院“經藍醫生精密設計,建筑確適合當時之需要,更為昔日最完美之教會醫院建筑也,且注意科學之治療”②。最初計平屋八幢,其中一幢為門診;三幢為內、外科病房;一幢為割癥室(即手術室);其余三幢為宿舍、洗衣、廚房等輔助用房。房屋采用江南民居常見的人字形雙坡屋面,覆蓋以小黛瓦,山墻圖飾精美,每幢均以走廊相連,四周筑有圍墻。《蘇州博習醫院年報(1929年)》[10]中第二院拆除博習醫院原有的中式平房,興建2層門診大樓和3層半住院大樓,室內增設熱水汀、冷熱水管、電燈電話等裝置。兩樓之間由走廊相連接,以便雨天行走、暑天遮陽。如蕭默先生所說:“西方建筑比較重視單體建筑內部空間的創造,是三度的,更具立體感……中國建筑更著意于建筑沿著水平方向延展的群體組合和由群體所圍合的空間(庭院)的經營……是二度的,只有長、寬兩個尺度。”[11]蘇州市志第十卷第五章公共建筑描寫道:“晚清時,蘇州的公共建筑大致為:各級各種衙門,商行貨莊……建筑物均為傳統法式……清光緒八年后,蘇州開始出現教堂、學堂、住宅等磚木結構的洋式樓房建筑。”[12]公共建筑從中式傳統建筑慢慢轉向西洋式建筑,建造樣式、建筑風格、空間設計也更具科學性、人性化和復雜化。
2建筑室內空間當代研究論題(1949年至今)
【提要】餐飲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里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餐飲空間同時也是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活動空間。餐飲空間除了為人們提供最基本的餐飲需求之外,還應該盡可能地滿足人們對室內空間精神層次的需求。本文將漢字符號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通過對漢字符號的分析和研究,為中餐廳室內設計提供一些具有特色和創新的設計思路。
【關鍵詞】漢字符號文化室內設計
一、漢字符號與中餐廳室內設計的相關概念
(一)符號概念
符號是與人類日常生產生活關系十分密切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社會存在,也正是因為如此,符號已經成為了當前學術研究的重點問題,語言是眾多類型的符號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符號。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符號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符號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性也是無法替代的。設計通過符號向人們傳遞設計者的意圖與審美觀念,從而滿足人們在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雙重需求。
(二)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字擁有十分漫長的發展歷史,是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地孕育并且緩慢發展起來的,漢字的使用也擁有十分漫長的歷史,漢字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同時也是中國漫長的文化發展軌跡的一種集中的展示。漢字的應用范圍十分廣闊,最為主要的用途就是供人類書面交流、記錄人們的想法以及展示自己內心的思想感情,針對漢字的由來,各種各樣的說法層出不窮。有學者認為是倉頡造字,也有學者認為漢字是在勞動者漫長的生產勞動中逐漸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