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實踐社群知識管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知識管理實踐社群的要素
在企業知識管理的背景下,實踐社群不再是手工業群體中那種“正當的、邊緣化的情境學習方式”,而是現代知識工作者在企業組織內部或企業之間的相關群體中,基于知識共享的目的自發形成的一種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群體。特別是在現代知識管理系統的技術平臺上,遠程、實時(同步或異步)的人際溝通變得簡便易行,因此,這種知識共享和知識創新社群不再局限于時空同位(co-location)的限制,而更多的是依托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形成虛擬社群和網絡。
1.1.1知識管理實踐社群的基本要素
(1)域:實踐社群不僅僅是一群朋友組成的俱樂部,社群的身份是由共同感興趣的域來定義的,他們所共同擁有的某種能力使得他們與其他人區分開來。這種域并非一定要被外界認可為某種專業知識,其強調的是社群成員之間互相認可,以及對社群集體能力的共同認可。
(2)社群:為了追求他們共享的知識域,社群成員經常參與社群活動和討論,互相幫助,共享信息。一個網站、或者具有相同的職業、頭銜人群未必構成實踐社群,除非成員之間建立起互動機制并且互相學習。實踐社群的成員未必在一起從事日常工作,但相互之間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
(3)實踐:實踐社群不僅僅是靠共同的興趣組成的群體。實踐社群的成員必須是域知識的實踐者。他們建立起共享的知識資源存儲:經驗、故事、工具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共享的實踐,這需要時間和持續的互動。
1.1.2知識管理實踐社群的輔助要素本文通過大量文獻研究認為在這三個基本要素之外,還應有三個輔助的隱性要素:
(1)動機:實踐社群存在的前提是構成社群的成員具有強烈的交流動機,包括個人的學習動機、興趣動機和為社群貢獻知識的心理動機;
(2)授權:實踐社群概念從最初的社會人類學研究走進現代企業的實際應用,最大的轉變在于要通過與企業業務目標保持一致,并獲得企業的正式授權以獲取必要的活動空間和資源支持;
(3)結構:實踐社群是組織內部或組織之間的一種非正式結構,很多現實中的實踐社群都會與企業的正式結構如部門、團隊、甚至外部組織發生橫向的連接。
1.2知識管理實踐社群與其他組織的區別
知識管理實踐社群作為組織內部或組織之間的一種特殊社會結構,其最顯著的特征是其自發性、非強制性,這意味著實踐社群并非由企業的管理層通過指令的方式建立、并以行政手段維系的。事實上,實踐社群在很多方面,明顯區分與正式的組織和群體,如職能機構、項目團隊等。本文分析了知識管理實踐社群與其他組織形態之間的區別。
1.3實踐社群在知識管理中的應用
根據一些著名機構如世界銀行、克萊斯勒公司、IBM等的成功經驗,在企業實施知識管理戰略和系統的背景下,實踐社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顯著地為企業創造價值。
1.3.1驅動企業的知識戰略通過對組織內部原來自發而分散的實踐社群,提供有意識的支撐和培育,可以更好地傳播、分享具有重要價值的業務知識,特別是那些作為經驗和技能而存在于資深員工頭腦中的隱性知識。2.3.2通過知識共享提升企業競爭力實踐社群的成員在特定的知識域中,具有更深的默契和相互理解,并且樂于分享經驗,當某些成員遇到業務上的問題時,能夠很快地得到其他人的意見與建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效率大大提高。通過參與實踐社群的交流與溝通,新員工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地吸取和借鑒其他同事的經驗,這種自發的、非正式知識分享,其作用和意義并不亞于企業開展的正式培訓,至少是對正式培訓的一種有效補充。
1.3.3促進企業知識創新在實踐社群成員的交流與互動中,不斷產生出創新的業務理念和創意,其中一些理念日益成熟,最終成為企業新業務、新機構和新客戶群體的重要來源,深刻地影響并融合進企業發展戰略當中;實踐社群的成員之間不僅僅限于在遇到問題時互相幫助,他們在社群內部的交流溝通中,更多的是分享工作中的經驗和最佳實踐,這種無形的知識資源甚至可以幫助和存進企業的研發與技術革新。
1.3.4增強企業凝聚力在實踐社群當中,員工更容易找到發揮自己經驗和特長的機會和項目,個別員工與社群成員之間的交往和互動,也會增強員工對特定業務工作的熱情,從而無形中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知識管理實踐社群的框架與培育
知識管理實踐社群作為企業內部員工個人之間自發形成的松散結構,經過恰當的引導和培育,可以充分挖掘企業的知識資源潛力,為企業創造價值。在近十余年中,在商業領域這一新型的組織形態和管理理念,得到廣泛傳播與應用,并且出現了實踐社群理念與企業知識管理戰略相互融合的顯著趨勢:一方面,成功的實踐社群可以作為企業有效地挖掘、發現、創造、傳播和分享隱性知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為實踐社群提供了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高效率交流方式和渠道,并且突破原有的人際網絡的時空同位限制。本文基于對成功實施知識管理和實踐社群策略企業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基于實踐社群生命周期的管理框架。
2.1實踐社群活動與企業業務目標保持一致
大多數有效的實踐社群活動,都在功能、定位和主題方面,與組織現有架構或業務目標緊密融合,業務單元和職能在實踐社群的組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實踐社群提前制定詳細規劃,是保證與企業總體戰略和業務目標相一致的重要措施,同時也是實踐社群獲得資源支撐、并納入企業信息系統和知識管理系統的基本前提。企業根據對現有業務或業務機會的重要性,為實踐社群提供有選擇的支持,但不設立明確的選擇標準或將其與企業戰略直接掛鉤。
2.2培育實踐社群的組織
為了給實踐社群的活動提供正當性、內部管理支持以及必要的資金和資源,可以通過建立知識管理委員會、社群指導委員會等正式機構管理。但實踐社群不同于企業的正式組織結構,更多的是由成員自發組織、自我驅動、自行管理、民主化運行,企業中高層管理者過度的監督和干預,會嚴重影響實踐社群的溝通效率,甚至危及實踐社群的存活。從管理方面看,企業的正式管理者(中層或高層)對于維系實踐社群并不是最關鍵的因素,他們的作用更多是發現有價值的、符合企業業務目標的社群并為其提供必要的資源,維系社群的關鍵因素是社群內部有形或無形的領導者所具備特殊技能和經驗。
2.3促進與支持實踐社群的活動
根據研究結果,成功的實踐社群主要由四種類型構成:為員工提供解決日常工作中所遇問題的論壇;發現并傳播最佳實踐、方法、流程,供社群成員采納和應用;組織、管理來自成員的知識,并且供其他成員自由吸收和借鑒;為員工創造和培育創新的理念、想法、知識、實踐提供孵化和交流平臺。對實踐社群的活動方案設計方面,關鍵因素是明確界定社群領導者的作用,以及社群成員之間相互溝通和交流的機制,交流機制的設計包括技術和文化兩個層面。企業知識管理平臺提供的技術手段,如論壇、虛擬社群、員工或項目日志、內部維基、即時通信,甚至是視頻和照片分享等功能,對實踐社群的發育和活躍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企業為培育和扶植實踐社群提供的最主要的支持是資源的配置,如員工參與社群的時間成本、交流溝通成本和知識內容成本,并且將這些成本納入企業的常規預算當中。
2.4注重對實踐社群活動的評價與反饋
企業管理者應注重從社群健康度和成熟度兩個方面對已經建立的實踐社群進行評估,并且從資源和管理方面提供間接但有效的支撐與指導。維系和培植實踐社群,使其健康發育的關鍵,是定期對實踐社群的健康度、成熟度及業務成果進行系統評價,明確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并將評價結果有效地反饋給社群領導和企業對應的職能部門。通過對多數成功實施知識管理并應用實踐社群的企業研究發現,注重評估反饋的實踐社群可以為企業具體業務的運營提供知識資源,甚至為運營建立起有效的規范和標準。時代的發展決定了企業知識管理的必然性,在知識管理和學習型組織建設方面,通過非正式群組挖掘、傳遞和共享隱性知識,導致了實踐社群這一特殊組織形態越來越受到關注。然而,實踐社群的發展還處于萌芽階段,還有許多技術性和非技術性的難題需要解決,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有必要從各個方面進行努力,為知識管理實踐社群的構建和完善尋求有效的解決途徑。
作者:王悅 楊炳彥 單位:北京開放大學 北京市順義區社區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