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黃秋葵高產栽培技術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黃秋葵是錦葵科1年生草本植物,以嫩果供食用,是一種營養(yǎng)保健蔬菜。2016年,福海縣嘗試新品種大面積引進、種植、示范,667米2產量達2000千克,本文總結了福海縣黃秋葵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福海縣;黃秋葵;栽培技術
黃秋葵是錦葵科1年生草本植物,又叫補腎草,以嫩果供食用,是一種營養(yǎng)保健蔬菜。黃秋葵在福海縣僅限于庭院種植,供應量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2016年嘗試新品種大面積引進、種植、示范,促進鄉(xiāng)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
一、播前準備
1.品種選擇
引進種植優(yōu)質、高產、抗性強、商品性好的黃秋葵品種楊貴妃。
2.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較厚、地勢平坦、澆水方便易排澇的砂壤土,有利于保全苗。福海縣春季多風少雨干燥,土壤保墑困難,一般采用膜下滴灌種植。秋季667米2撒施復合有機肥10千克、磷酸二銨8千克、硫酸鉀6千克,然后耕翻。翌年春季機械整地,人工撿拾石塊,做到“齊、平、松、碎、凈、墑”標準,呈待播狀態(tài),機械鋪膜。
3.滴灌方式
滴灌方式為1管2行,選擇幅寬70厘米的白色地膜,行距60厘米,中間鋪設滴灌帶。膜上行間距40~45厘米。
二、播種技術
播前需浸種24小時,種子撈出后置于25~30℃室溫催芽,約24小時后種子開始出芽,待60%~70%種子“破嘴”時播種。當地溫達到15~20℃時,即可播種。每667米2用種量0.75~1.00千克。示范地于5月18日澆播前水,5月22日穴播,每穴下種2~3粒,播深2~3厘米。1膜2行,膜上行間距40厘米,行距60厘米,株距40厘米,膜上穴播完后覆土2厘米左右。
三、田間管理
1.出苗與間定苗
播后6~8天陸續(xù)出苗,發(fā)現(xiàn)膜下壓苗,及時放苗,防止白天高溫燙苗,放苗后用土壓實放苗口四周。出苗后20天左右、2對真葉時第1次間苗,去除弱苗、病蟲苗及畸形苗,選留壯苗。2~3對真葉時定苗,每穴留1株生長健壯的苗,667米2保苗3800株。
2.中耕、除草、培土
2016年福海縣雨水較多,6月初雜草長勢旺,放苗后,第1對真葉展開時人工淺中耕,耕深3~5厘米。因幼苗較弱,除草深度較淺,有利于提高地溫,促進緩苗。第1朵花開放前(6月26日)第2次中耕除草,耕深8~12厘米。苗期適當蹲苗,以利根系下扎。開花坐果后,植株生長加快,為防止倒伏,人工培土和除草,人工除草一直持續(xù)至8月中旬。
3.施肥和澆水
①施肥在重施基肥的基礎上,根據長勢適當追肥,嚴格控制氮肥使用。株高15厘米時第1次追肥,667米2追施尿素5~10千克。定苗后隨灌水第2次追肥,667米2追施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0~15千克。開花結果期重施1次腐殖酸肥或沼液。生長中后期,酌情多次少量667米2追施尿素3千克、磷酸二氫鉀200克,防止植株早衰。②澆水苗期基本不澆水。蹲苗結束后,一般7~10天澆1次水,在晚上20:00時以后澆水,避免了高溫下澆水傷根死苗。整個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進入9月后逐漸減少澆水次數。
4.摘除側枝
黃秋葵在夏季生長旺盛,主側枝粗壯,葉片肥大,開花結果延遲,至少要打3次側枝,只保留主干,以控制營養(yǎng)生長。第1次采收嫩果后,剔除以下的各節(jié)老葉、枝杈,既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減少養(yǎng)分消耗,又可防止病蟲蔓延。采收嫩果后摘心,不摘除側枝,以提高早期產量。5.留種枝提前留好采收種果的植株及時摘心,促使種果老熟,利于籽粒飽滿,提高種子質量。
四、采收技術
嫩果長8~10厘米,果外表鮮綠色,果內種子未木質化時采收;如果采收不及時,纖維增多,肉質老化,商品食用價值大大降低。一般第1果采收后,初期每隔2~4天采收1次果實,隨溫度升高,采收間隔期縮短。通常花謝后5~7天采收嫩果,品質最佳;時間選在清晨或傍晚采收,以清晨采收的口感最佳。7月底~8月是盛果期,每天采收1次,采摘期間澆水薄施肥保持濕度,以增加開花數量。采摘使用剪刀,并帶上手套,以免莖、葉、果實上剛毛或刺瘤刺傷皮膚。
五、病蟲害防治
種植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病害;秋葵幼苗期,莖部距離地面2厘米處被地老虎啃食表皮,部分被咬斷,使用50%辛硫磷乳油,隨水滴灌,防治效果明顯。
六、結論及建議
1.適宜發(fā)展庭院經濟
初次引進種植黃秋葵,平均667米2產量達2000千克,按照2016年單價10元/千克計算,667米2收入2萬元,除去成本(種子、翻耕、人工、地膜等)2200余元,667米2凈收入可達1.78萬元,效益較可觀。
2.種植面積
不提倡大面積種植。建議一般種植0.2~0.3公頃,若面積太大,采摘不及時,果實易木質化,影響口感,商品性降低。
作者:李紅梅 單位:福海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