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荔枝栽培技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為了加強對引進品種的地區適應性及栽培技術研究,1993和1994年,海南農墾荔枝龍眼科研協作組在墾區的橡膠研究所、紅明農場、藍洋農場、東路農場等單位建立了荔枝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試驗區,并對以妃子笑品種為主的幼齡荔枝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試驗結果進行了總結。
(1)結果母枝放梢時間的探索和適時健壯結果母枝的培養。10月上、中旬、下旬老熟的結果母枝產量顯著高于11月上旬老熟的結果母枝,其中10月上、中旬達到極顯著,這可能是適時健壯結果母枝是翌年豐產的基礎。
(2)控穗、疏蕾提高座果率的研究與應用。早熟種和中早熟種自然發育的花穗大、花量多、花期長,采用殺穗、疏穗技術能有效地改變荔枝的長大花穗為短、叢、疏花穗,適時地輔予疏蕾,大幅度地降低花量、提高花質,提高雌、雄比,增加雌雄花相遇機率,從而提高座果率。通過對手工、機械和化學方法的研究比較,明確了在“再抽側穗臨界期”的前、中、后3個時期殺穗、疏穗、疏蕾的使用藥物及濃度。
(3)保花、保果技術研究和應用。適時健壯結果母枝的培養及控穗、疏蕾等措施是保花、保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時施用花前肥和壯果肥;抓好病蟲害防治;在落果高峰期前生理調節劑藥物保果,以促進樹體激素平衡。
2成齡荔枝豐產栽培技術研究
海南農墾荔枝龍眼科研協作組通過對在海南地區表現為早熟的荔枝妃子笑等品種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并在海南墾區的東北、中、南部地區試種獲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于2003年對海南早熟優質荔枝栽培技術進行了詳細的總結。總結出三保二護高標建園;三大高標準種植;一梢兩肥、一梢兩藥;培養多級分枝,形成球狀半球狀豐產樹冠;保秋梢,培養適時健壯的結果母枝;控冬梢促花芽分化;變長花穗為短花穗,變早花為晚花;保花保果;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等九項栽培技術措施[3]。
(1)三保二護高標建園。三保是保土、保肥、保水;二護是護根、建立防護林。其主要內容包括品種規劃、分區、排灌系統、肥料和肥池、道路布局、輔助設施和防護林帶等。
(2)三大高標建設。三大即大苗、大肥、大穴。其主要內容是種植時期(春種、秋種)、種植規格、定植方法、覆蓋或間種等。
(3)一梢兩肥、一梢兩藥。一梢兩肥就是梢前重肥,梢后補肥;一梢兩藥是新梢抽出3~5cm時噴施第一次保梢藥,間隔7~10d后噴施第二次保葉藥。
(4)培養多級分枝,形成球狀半球狀豐產樹冠。荔枝定植后第二年起做好幼樹的整形工作,促使形成多分枝、多級分枝、枝梢緊湊、向四周均勻分布的球形半球狀豐產樹冠。主干高度40~50cm,主枝2~3條,主枝和側枝粗壯,分布合理。主要是通過適時修剪、拉繩、吊枝、撐開等方法進行調整。在生產實踐中,針對妃子笑結果樹樹冠中部枝條呈明顯生長優勢的特點,采果后樹冠修剪常用平頭型或中間凹型的方法。
(5)保秋梢,培養適時健壯的結果母枝。末次梢老熟時間,三月紅要求在9月底,白糖罌、妃子笑在10月底,海墾荔13號和海墾荔1號在11月上旬前。梢尾粗度三月紅、白糖罌、妃子笑在0.8cm以上,海墾荔13號、海墾荔1號在0.6cm以上。控梢時間及末次梢的粗度指標,隨著促花保果技術的進步,不同品種有所改變。控冬梢促花芽分化。結果母枝老熟后,不萌動新梢是荔枝成花的技術關鍵。具體做法是:葉芽未萌動—防;葉芽萌動—抑;新梢展葉—殺。主要措施有斷根控梢,人工摘梢,環割或剝控梢,化學藥劑或生長調節劑控梢或殺梢。這期間有單一措施,也有幾種措施的綜合運用。
(6)變長花穗為短花穗,變早花為晚花。妃子笑荔枝花期早、花量大、再生花批次多、花期養份消耗大、早期花質量差。根據其成花易、座果難的特點,采取一抑、二疏、三短截、四摘小葉的技術措施。一抑就是抑制花穗,讓其緩慢生長,或殺掉早批花穗,讓其再抽花穗;二疏是只留頂端再生花穗1~2個,其余抹除;三短截是留下的再生花穗在萌發長12cm時摘頂;四摘小葉是人工摘除花穗上的小葉,或噴1.5×10-4~2.5×10-4的乙烯利殺除。
(7)保花保果。保花保果分農藝措施保果和化學、激素保果兩大類。農藝措施保果主要有施肥保果、適時灌水保果、環割保果、放蜂授粉、噴施農藥防治病蟲危害保果、拉網防蝙蝠獨角犀危害保果、套袋保果等。化學、激素保果主要是通過噴施生長調節劑、葉面肥保果,噴施時間在雌花開放后的第5、25、40、50天后,即每一次落果高峰期前。
(8)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主要防治的病蟲害有:霜疫霉病、炭疽病、酸腐病、蝽蟓、蛀蒂蟲、卷葉蛾類、介殼蟲、尺蠖等。在海南農墾荔枝栽培技術研究和生產應用上,莊王璧等總結的“五項綜合技術措施”[4]對海南農墾荔枝栽培技術的研究及措施的形成有重要影響。“五項綜合技術措施”主要內容是促控秋梢、調節花穗;調整荔枝的雌花盛開期,改變早長花穗結構;改變開花習性,增加雌花,減少雄花;增加雌雄花相遇機率和應用植物生長激素,促進授粉;促花保果催大果實;治蟲防病。分析總結營養積累和消耗與適齡樹不結果的關系;適齡荔枝促控枝梢與抽穗、座果的關系;適齡荔枝花穗構造和開花習性與座果的關系;氣候與荔枝豐欠的關系;授粉、受精、保花、保果與荔枝座果和品質的關系。
3荔枝植物營養研究
海南農墾荔枝栽培科研協作組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學習、摸索荔枝栽培技術,在荔枝培肥技術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在此基礎上,海南農墾土壤肥料科研協作組開展了荔枝營養規律和海南東北部土壤肥力調查研究,在海南農墾橡膠研究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荔枝專用肥田間試驗示范,對荔枝樹優化和配方施肥進行了總結[5]。通過4種荔枝專用配方肥試驗),及在妃子笑荔枝豐產園進行葉片多點取樣分析,取得的結論是:海南北部地區玄武巖發育的粘質磚紅壤上,荔枝栽培施用N∶P2O5∶K2O=1∶0.6∶1.3的荔枝專用配方肥比較適宜;豐產荔枝園葉片適宜養分范圍為N1.7~2.1%,P0.12~0.16%,K0.7~1.1%,Ca0.4~0.7%,Mg0.16~0.18%。
4其它方面的研究
除上述方面的技術研究及取得的成果之外,海南農墾在荔枝病蟲害防治及病蟲害監測防控、荔枝果實的貯運保鮮、品牌創建、農墾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等方面都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基地標準化建設方面循序漸進,穩步推進,推出了基地設施建設、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熱作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良好農業(GAP)基地建設等重大舉措。創建了一批無公害荔枝生產基地、荔枝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及“紅明紅”、“東妃”等荔枝品牌,有力地推進了海南農墾荔枝產業化的發展。
5荔枝技術研究的幾個重要階段及突破性進展
在海南農墾荔枝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中,荔枝技術研究的幾個重要階段及突破性進展是值得一提的。
5.1主栽品種的篩選
20世紀90年代初之前,海南荔枝種植業尚未形成規模,人們對荔枝在海南能否產業化還持觀望或懷疑的態度。突出表現在引進品種的多樣性。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荔枝種植戶的種植管理,地區適應性研究,90年代中旬后,在大量引進的品種中,最終糯米糍、白臘、黑葉等一批荔枝優良品種被淘汰;被認為是中早熟的妃子笑品種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種植,成為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主栽品種;白糖罌、三月紅等少數品種及海墾系列的幾個本地品種仍保留有小規模或小范圍生產種植。
5.2荔枝成花理論及其認識的轉變
荔枝花芽分化需要一定的低溫積累,一度成為困擾海南引進品種生產栽培的理論障礙。而在引進品種試種初期,荔枝成花難也確實是廣大科技人員攻克的技術難題。20世紀90年代初,外省專家對海南適宜種植荔枝還是龍眼方面有學術爭論;廣大種植戶之間也有不同的看法。研究及生產種植表明,盡管荔枝花芽分化與低溫影響關系密切,但是通過斷根、肥水管理、干枝環割或環剝、植物生長調節劑及化學農藥抑制等技術措施的應用,結合海南一些地區晝夜溫差的影響,是可以起到調節或轉化荔枝樹體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荔枝在正常天氣年份或不利天氣條件下完成花芽分化過程。
5.3栽培技術日趨成熟
海南農墾荔枝栽培技術經歷了一個從學習、引進、消化、試驗研究及推廣應用不斷推進的過程。引種試種初期,海南農墾總局選派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到福建漳州蹲點學習1年,然后回到各農場開展生產指導及技術研究。1990年聘請福建農學院莊王璧老師為技術顧問,指導海南農墾荔枝栽培技術。在一段時期內形成了三大技術流派,即以莊王璧老師為代表的福建技術、兩廣荔枝栽培技術、海南本地技術,在生產實踐中各流派技術是交叉互用的。尤其是海南本地技術,一方面較好地吸收了外地引進技術的精華,同時也結合了海南本地的自然條件,在生產上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海南農墾荔枝龍眼科研協作組開展的試驗研究,使得海南荔枝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和規范、日趨成熟,這從各個時期的產量水平上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明。2005年前,除了少數果園某些年份產量較高外,單株平均產量20kg左右(冠幅2m左右),且有大小年現象,瓊文地區有少數荔枝園改種香蕉、胡椒等作物;之后的幾年產量水平有了較大的增幅,年單株平均產量維持在30kg以上;最近幾年每公頃產30000kg左右、單株產量60kg以上的果園十分普遍。
6荔枝技術研究中還有待攻關的幾個重大問題
6.1荔枝病蟲害防治
荔枝病蟲害突顯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化學農藥防治方面的憂慮。隨著國家及行業管理的規范,高毒、高殘留農藥在生產上被禁用,有效防治的農藥單一,品種不多,增加了荔枝病蟲害防治的難度。生產上不乏多種農藥混合使用,或與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混合使用的做法。為了保證病蟲防治效果,加大濃度、縮短施藥周期、定期施藥等,成為某些果園生產性經驗。因此低殘留、高效農藥品種的研發是解決荔枝病蟲害防治難問題的基本保證,在此基礎上加大推廣應用力度、普及農藥使用知識、指導果農使用是最有效的辦法。二是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技術問題還有待組織技術攻關。熱作病蟲害的監測防控已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農業部近幾年在熱作省區組織開展了熱作病蟲害疫情監測與防治項目,荔枝病蟲害監測預報項目組于2013年初制定了《荔枝病蟲害監測預報技術手冊》,對荔枝霜疫霉病、炭疽病、荔枝蒂蛀蟲預測預報方法進行了規范[6]。但是不同作物的監測防控及預測預報技術基礎不一樣,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如橡膠樹“兩病”預測預報技術歷經多年后已形成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技術標準,監測防控管理體系完善,技術隊伍實力雄厚。相對而言,荔枝的幾種重要病蟲害預測預報技術還不成熟,尚未形成相應的國家或行業標準來規范技術業務的開展,未能在生產上有效地推廣應用,技術隊伍力量也比較薄弱。因此應加強這方面的技術攻關與技術力量的培訓學習。
6.2化學疏蕾技術
化學疏蕾是荔枝保花保果的一項關鍵技術,在荔枝栽培技術研究初期就引起人們的重視。生產實踐證明,運用化學疏蕾技術能夠有效地起到保花保果的生產效果。三道農場二隊荔枝病蟲害監測點果園近幾年用化學疏蕾技術保花保果連年豐產。從降低勞動強度、減少生產成本方面考慮,化學疏蕾無疑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但是化學疏蕾技術多年來在生產上未能得到有效地推廣應用,問題在其存在一定的“風險性”。施藥濃度、施藥量、施藥物候期等技術難度較大,一般果農難以掌握。因此在藥劑配方上要進一步摸索、改進,盡可能降低生產使用的風險,同時配套提高果農的栽培管理技術與田間操作應用技能,才能使這一技術得到廣泛地推廣使用,或與其它保花保果技術有效地綜合使用。
6.3種質資源的保存與選種
與大陸荔枝比較,海南荔枝的市場優勢就是一個“早”字。荔枝要早上市,與大陸荔枝拉開上市時間差。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品種,輔之以栽培技術。因此荔枝種質資源的保存與選種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科研任務。前面已經介紹了海南荔枝選種、引種,以及主栽品種結構單一的一些基本情況。海南作為荔枝的原產地之一,不乏種質資源,但是在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新品種選育方面基礎工作薄弱,技術攻關力量不大,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橡膠選育種方面的一些做法、經驗、技術是可以借鑒和利用的。可通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和海南省農墾科學院等科技力量較雄厚的單位聯合攻關,推進海南荔枝種質資源的保存與選種事業的發展。品種選育要達到與外省荔枝相比較上市時間差進一步拉大,省內荔枝上市時間相對較長,品種間特色突出(如風味、果形等)、種植規模比例適宜的目標。
6.4果實保鮮
荔枝果實采后易變色、變質、不耐貯運。海南農墾設計院、海南省農墾科學院在荔枝采后保鮮方面曾開展了化學常溫、冷庫低溫等相應的技術研究。研究表明盡管各種保鮮措施都有一定的效果,但還難以在貯藏、運輸、銷售過程推廣應用。目常用的方法多為冰水浸泡處理后,置于泡沫箱內密封,主要是用于長途運輸。但很難保留新鮮果原有的風味。荔枝果實保鮮仍然是一大技術難題。
作者:李建華 李美鳳 彭宗波 劉志崴 王春燕 單位:海南省農墾科學院 海南省農墾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