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存在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問題,不僅加劇了生態環境污染,也浪費了農業資源。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還可保護生態環境。隨著人們經濟水平逐漸提高,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更傾向于選擇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1]。本文分析了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重要性及應用策略,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的必要性
1.1有助于提升農業栽培技術水平
中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業經濟一直是經濟體系的支撐力量,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戶對于綠色農業等理念缺乏一定認知,在農作物栽培中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有毒物質來提高農作物產量,使得農業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降低了農作物品質。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能夠有效轉變農戶對無公害栽培的認知理念,對于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有著推動作用[2]。無公害栽培技術不僅能提升農作物產量,也能提高農作物品質。
1.2保護生態環境
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息息相關,農作物生長基礎是生態環境,農作物與土地、微生物、植物會形成生態圈,農作物產量和品質都離不開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模式中,過度使用化肥、藥劑等有毒物質,導致生態環境遭受破壞,不利于農作物的可持續發展。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農作物生產的協同發展[3]。
2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實施原則
2.1全程系統化原則
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應用過程中,需遵循全程系統化原則,強化無公害栽培技術的重要性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合理規劃農作物施肥、噴藥等環節,在農業生產全過程均需制定相應的管理規范,保證農作物生產、運輸、流通環節的規范運轉,增強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經濟價值,激發農戶對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的應用積極性,實現政策制度和經濟利益的雙重驅動,推動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的落實[4]。
2.2技術標準化原則
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是傳統種植經驗和科學技術融合的技術手段,能夠在保障生態環境的前提上提高農作物產量及品質,因此,在農作物無公害技術管理實施階段,需嚴格控制技術應用要求及標準,確保為農作物種植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產技術,因此,需注重技術標準化原則,針對當地生態環境和農作物種植條件,制定規范化操作流程,充分發揮出無公害栽培技術的優勢[5]。
2.3生產有序化原則
由于技術壁壘和農作物本身屬性差異,無公害栽培技術會存在應用差異性,如果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種植農作物,會影響農作物品質,限制農業經濟發展。因此,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要遵循生產有序化原則,針對農作物屬性、種植環境及無公害栽培技術成熟程度進行綜合考慮,確保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的有序推進。
3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管理存在問題
3.1管理技術不標準
中國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起步較晚,管理技術不標準,制約了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發展。現代農業發展需借助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實現農作物的高標準、高品質、規模化生產,進而促進綠色農業經濟發展。但中國農業種植分散化,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無公害栽培技術缺乏一定認知,導致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管理中標準化和科學化不足,無法凸顯市場經濟價值,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
3.2化肥使用過度
在傳統的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農戶會大量使用化肥促進農作物成長,忽視了農作物成長特性和生態環境保護,加之化肥用量配比不科學,導致化肥使用過度,影響土地酸堿性,對土壤造成危害,出現土壤營養流失、農作物生長環境遭到破壞等現象,降低了農作物抵御病蟲害的能力,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基于此,對于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管理尤為重要,管理人員需根據農作物種植情況合理使用化肥,實現農作物無公害種植。
3.3農田污染嚴重
隨著工業化發展,工業垃圾嚴重破壞和污染了農田土地,工廠污水排放、工業垃圾不規范處理使得農田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也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3.4農藥殘留過多
在農作物無公害栽培過程中,會嚴格使用農藥或殺蟲藥,降低農藥使用量,避免出現農藥殘留等問題,影響無公害農產品品質。在傳統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為了解決農作物病蟲害問題,會大量噴灑農藥,極易導致農藥殘留問題,這樣不僅會影響農產品營養成分,還可能引發食品安全問題。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可以對農藥噴灑進行有效管理,針對農作物生產環境和病蟲害情況制定詳細的農藥噴灑計劃,保障農產品安全[6]。
4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要點
4.1加強農作物無公害栽培基地建設與管理
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相比于傳統的栽培技術對農作物生產環節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農作物生產環境和種植地選擇都會影響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因此,需加強農作物無公害栽培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借助標準化的種植流程和良好的環境發揮出無公害栽培技術的種植優勢和經濟優勢。選地時,需檢測土壤重金屬含量、水質等,選擇無污染的土地作為種植地,確保土壤營養成分符合農作物生長需求,同時做好排水、灌溉等措施,防止農作物受到不良天氣影響,及時防澇、澆灌。其次,種植人員需創建一個無污染的農作物栽培環境,提高無公害農作物產量及品質,對種植基地周圍可能出現的污染源進行排查,并針對污染源進行隔離和污染處理,消除污染隱患。針對污染環境的企業進行整改,禁止工業廢水、工業垃圾隨意排放、堆積等,保障種植基地的生態環境,同時對種植基地周圍的生活區域和工業區域進行動態跟蹤,對周邊廢氣、廢水、垃圾等進行動態監測、評估,嚴禁工廠廢水流進田間,垃圾及時清理等。最后,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對無公害栽培基地進行科學環保的滅菌處理,針對感染病蟲害的農作物采用深埋和焚燒處理方式,確保農作物健康成長。
4.2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技術主要應用在農作物發芽環節,此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已經進入關鍵時期,種植人員要做好病蟲害防治管理工作,嚴格控制化學藥劑的使用,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等方式。農業防治是通過選擇優質良種、合理輪種、種植基地科學化管理等方式來提升農作物病蟲害抗性,增強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生物防治指借助不同物種間的生物鏈結構,采用天敵來消除病蟲害,例如在田間養雞、養魚等生物,降低蟲害影響,其糞便也能充當綠色肥料。物理防治指采用誘蟲燈誘殺害蟲,或調節棚內溫度、光照、通風條件來抑制病蟲害發生[7]。化學防治是合理使用化學藥劑,盡可能選擇低毒量、低殘留的藥劑,優選高溶解型農藥,防止二次污染土壤,嚴格控制用量,主要適用于病蟲害嚴重區域。在病蟲害防治中需做到預防為主,重點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式來消除病蟲害。
4.3加強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提高無公害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途徑,科學合理的水肥管理措施能夠為農作物營造適宜的生產環境,獲得充足的生長發育空間,因此,種植人員需針對無公害農作物生長情況和周邊環境,合理澆水施肥,選擇無污染的水源,避免工業廢物污染水源,在灌溉過程中需充分考慮當地氣候條件、空氣濕度、農作物生長特點等,選取合適灌溉量,在夏季規劃好澆灌次數,在雨季做好防澇排水工作,不僅有效節約了水資源,也為無公害農作物營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8]。在施肥管理方面,改變秸稈焚燒等污染環境的土壤增肥技術,并采用精細化管理技術,合理控制使用量,大力推進農作物輪種方式來改善土壤肥力,并鼓勵使用人畜糞便、發酵植物等肥料,在提高土壤肥力的情況下保障生態環境,確保無公害農作物的綠色生長。農作物無公害栽培管理技術不僅能滿足當前低碳發展戰略,也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及品質,需積極發展農作物無公害栽培技術,并做好栽培管理工作,提升無公害栽培水平,為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提供有利條件。
作者:張玉婷 單位:內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