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色理念下的無公害葡萄栽培技術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了當前各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同時農業種植也與食品安全有著直接的關聯,因此在綠色發展理念下落實無公害種植已經成為了當前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分析葡萄無公害栽培技術以及管理模式,闡述了葡萄種植過程中的綠色發展技術,并且從水肥、病蟲害管理以及農藥管理這三個方面落實針對性研究,以求進一步提升葡萄的無公害種植質量,在獲取經濟收益的同時,也能打造綠色的農業生產鏈條。
關鍵詞:葡萄;無公害生產;病蟲害;綜合防治
引言
綜合農業種植來講,無公害以及綠色發展理念的融合與種植所使用的技術以及管理有直接關系,尤其是在當前產品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生產者為了提升產量,增強經濟效益,在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管理方面,所使用的藥劑不符合相關規定,不僅會造成環境污染,也會導致葡萄自身的品質下降。因此在我國全面落實綠色無公害農業發展轉型的過程中,針對葡萄的種植以及管理落實,可持續化發展分析,不僅是本文論述的重點,也是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以及綠色農業發展質量的關鍵。
1無公害葡萄的科學培育栽植技術
我國當前在食品安全環境下提出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主要針對農業種植落實了針對性管理,無公害不僅指的是種植方法對環境不產生污染,也需要提升葡萄的品質[1],因此,培育和種植技術以及管理模式都需要進行創新。
1.1葡萄育種技術
要想提高葡萄的品質,增強其抗病能力,減少后期的農藥施用量,必須要確保葡萄的選種和培育,嚴格按照相關標準落實,通常,小規模的葡萄種植,其選種為1~2個,大規模的進行葡萄種植,其選種需要控制在3~4個。在育苗的過程中,必須要選擇芽眼飽滿的、無病蟲害種苗進行培育,才能夠提升成活率,同時也可以提升后期的葡萄產量,同時在綠色環保理念的落實下,葡萄的選種和培育也可以結合環保經濟進行融合發展,例如開展葡萄園的旅游觀光工程,不僅能夠讓農業生產更加透明化和合理化,也可以額外增加經濟收益。
1.2植株定植
通常,葡萄定植宜在春季或者秋季進行,也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氣候和水文條件進行調整,例如山東青島的葡萄發芽時間基本在4月中旬或月底。植株定植之前需要剪除病、蟲、傷根,清水浸泡約24h,再根據不同品種對生根粉敏感程度不同使用低濃度生根粉溶液進行浸泡,能夠進一步提升成活率,定植的密度需要結合葡萄的品種以及生長環境進行規劃,通常來講控制在148~333株/667m2左右[2]。同時也要根據不同的植株形態進行行距調整,回填土必須要嚴格控制熟土和生土的比例,并施加有機肥,也可以利用玉米秸稈。葡萄種植的場地必須要選擇無污染的土壤,加強對水源地的水質管控力度提高水土的標準,確保土壤透氣性良好,且區域內不存在較為嚴重的洪澇影響,這樣才可以為葡萄的生長打造完善適宜的環境。
1.3套袋
為了進一步提升葡萄的品質,落實無公害管理,必須要進行套袋,紙袋的類型以可降解的木漿紙袋為主,能夠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在套袋之前需要在葡萄上噴灑62%嘧菌環胺•咯菌清等藥劑,防止灰霉病防止爛果。
1.4無公害綠色經營生產模式
無公害的葡萄栽植,不僅要綜合技術體系和管理方法進行優化,還需要打造產品附加產業。種植園區在觀賞瀏覽的基礎上還可以提供采收期的自由采摘活動以及休閑活動,例如山東青島的多個葡萄種植園在8月中旬至10月份進入較長時間采摘季,可以供游人自由采摘,能夠進一步提升葡萄種植產業的經濟效能。
2綠色理念下的無公害葡萄管理方法
2.1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通常需要在植株定植之后進行,可以利用秸稈、地膜等將定植之后的植株覆蓋,結合澆灌及時除草松土。為了進一步節約水資源,可利用滴灌技術,并嚴格把握澆灌的時間節點,萌芽期灌催芽水;坐果初期適當控水,促進坐果;幼果膨大期掌握小水、勤澆,每兩次澆水之間的時間間隔要控制在15~20天[3],連續澆水2~3次;在葡萄果實生長期,可利用膜下滴灌或者覆膜保水的方式進行;采前30天進行適當控水;采收后過冬前,要澆埋前封凍水,這次水量根據每年雨水情況可適當大水。科學合理的進行施肥是提升葡萄無公害品質的重要保障。在葡萄定植之前,進行土壤深耕深施底肥處理,定植之后多次施用養根肥,以保證建立一個健康、強大的根系,枝蔓50cm左右再進行根外追肥。葡萄生長季節追肥的頻率需要控制在每年5次左右,第1次追肥在催芽期進行,肥料的選擇以高氮為主,20kg/667m2;二次追肥結合花前水,沖施低氮高磷肥,保證花期養分;3~4次追肥在果實膨大期進行,需要氮、磷、鉀平衡肥與高氮高鉀肥輪用。第五次追肥一般在采收前50天左右增施鉀肥,保證后期增糖著色。另外,葡萄開花前、花后可以葉面噴施硼爾美加海力佳,提高坐果率,幼果膨大期連續三次噴施螯合態硼鈣肥,能夠防止裂果情況。
2.2病蟲害管理
針對葡萄種植期間常見的病蟲害,必須要落實科學管理。通常來講農業措施優先使用,其次需要利用物理措施以及生物措施進行綜合管控,必須遵循食品的綠色管理以及農藥使用準則,掌握使用高效、低毒、無公害農藥原則,縮減使用次數以及藥品推薦使用濃度,打造多樣化的病蟲害管理措施。另外也要配合種植土壤以及水肥管理,提升葡萄的抗病害能力。在病蟲害管理的過程中,物理管理的有效性較高,例如可以在葡萄園內安裝黑光燈,借助害蟲的趨光性進行捕捉和消滅。通常來講藥物也是防治病蟲害的主要方法。在葡萄萌芽之前噴灑5°Be石硫合劑清園,可以有效預防白粉病、炭疽病等病害以及螨、蚧等蟲害;當葡萄出芽并且1/3生長到5cm時,可以噴施甲基硫菌靈加阿里卡,能夠有效預防黑痘病、綠盲蝽、蚜蟲等病蟲害;在葡萄開花前期,根據氣候,適當噴灑吡唑•代森聯加異菌脲,能夠預防霜霉病、灰霉病的產生;在幼果期噴灑腈笨唑和咯菌腈,避免房枯病和灰霉病等。
2.3農藥管理
2.3.1加強農藥管理的專業性。農藥是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必須要落實的措施,為了確保葡萄的無公害,品質不被破壞,同時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必須要針對性的落實農藥使用管理。首先在選擇農藥時有必要進行藥性以及藥效的全面分析和了解,避免受到虛假宣傳的影響。同時果農要學習當前的用藥知識,增強農藥管理的專業性。
2.3.2以重要節點防控作為農藥管理的根本。農藥的使用必須要適時適量,針對不同的病蟲害,必須要把握防治關鍵點,及時的定位施藥節點,這樣不僅能夠提升病蟲害清除的有效性,還可以進一步減少用藥劑量,避免影響葡萄的無公害品質。例如,炭疽病是直接影響葡萄產量的重點病害,在進行炭疽病防治的過程中,必須要選對時節,通常是結合初夏時節以及葡萄的落花時節進行重點防控,霜霉病必須要強化雨季前對葡萄的保護,而白腐病則需要合理負載量、加強肥水管理的前提下,特別高溫高濕季節加強防護和處理。從而能夠有效減少后期化學藥劑的使用,進一步提升葡萄的無公害管理效果。
2.3.3加強對施藥質量的管控。合理的農藥管理最主要的目標便是在實現農藥價值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實現劑量和次數的縮減,因此在農藥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要落實施藥質量管理。噴灑型的藥劑必須要確保噴灑均勻,全面徹底,這樣才能夠發揮藥劑的實際藥效。同時要根據病蟲害的蔓延程度,及時調整藥劑以及藥劑的使用量和治療方式,確保治療方法與實際情況相符,這樣才能夠起到治本的作用。在選擇藥劑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藥劑的成分和相關標準進行對比分析,不僅能夠確保對葡萄的生長和產量提供幫助,也可以有效實現綠色無公害化管理。
2.4加強農藥檢測
在葡萄生產的過程中,使用藥劑進行安全防護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在后期葡萄采收、上市之前,必須要嚴格遵循相關規范落實檢測,針對前期所使用的藥劑類型、分量以及次數進行記錄分析,并結合果品進行藥劑檢驗和分析。避免農藥殘留,進一步提升葡萄的無公害品質,同時也能夠保障食品安全。與此同時也要結合檢測的結果落實調整和創新,在維持原有管理效率的同時,進一步發揮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重要作用,減少農藥藥劑的使用幾率,在提升產量的同時也能夠維持質量,確保綠色理念的落實,符合農業生產的經濟需要,也符合無公害產品的生產需求。
3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了保障,因此對于高品質生活以及食品安全的追求更加緊迫,而建立在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基礎上打造的綠色生產體系和無公害生產模式,更符合時代進步的需求。因此在葡萄種植的過程中,進一步優化培育和栽培的技術體系,全面落實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以及農藥管理,綜合物理、生物以及化學等方法,提升葡萄的無公害質量,降低農藥污染和農藥殘留,并且將相關創新信息進行記錄和總結,打造更加先進的技術體系和管理模式,這樣才能夠真正讓綠色理念融合到葡萄種植體系中,確保農業種植管理能夠向綠色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顧克余,劉艷艷,曹婷,等.葡萄無公害生產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8):81-85.
[2]李軍義.甘肅省武威市無公害釀酒葡萄生產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北京農業,2015,(25):76-77.
[3]張飛躍.無公害鮮食葡萄病蟲害綜合防治新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150-151,155.
作者:孫秀英 李學雷 單位:萊西市店埠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