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區大果沙棘栽培技術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果沙棘枝葉繁茂、根系發達,生長速度快,且其經濟、生態價值突出,在退耕還林、土地沙化治理中有重要意義。為加快青海地區大果沙棘建設,需了解大果沙棘科學繁殖、栽培技術,提高沙棘生長速度及產量。先闡述了青海地區大果沙棘種植意義,而后詳細介紹大果沙棘栽培技術,旨在為指導青海地區大果沙棘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果沙棘;栽培技術;青海
大果沙棘是經濟林中常見作物,其富含的豐富維生素,其中維生素C含量甚至超過獼猴桃,經濟價值突出。且大果沙棘根系發達,種植還可起到防風固沙、抑制水土流失作用,對減災增收有重要意義[1]。青海處于我國青藏高原東北部,海拔較高,達3000m以上,氣候高寒、干旱,土地沙漠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劣。分析青海地區大果沙棘栽培技術,提出以大果沙棘栽培,抑制當地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現象。
1青海地區大果沙棘種植意義
大果沙棘耐干旱能力突出,生命力較強,可很好地適應惡劣生存環境,提高土壤肥力。大果沙棘自身產量較大,沙棘可作燃料,在干旱地區種植,還很好地解決了燃料不足的問題,促進當地畜牧業發展。青海地區屬高原地區,其晝夜溫差較大,大力引進大果沙棘,可防風固沙、優化當地生態環境[2]。此外,生長成熟后的大果沙棘可作藥用,經濟價值突出。當地農民積極種植大果沙棘,可提高自身收入。且當地政府為積極治理水土流失,鼓勵農民種植大果沙棘,并給出優惠政策,農民種植大果沙棘的積極性較高。由此可見,大果沙棘在青海地區種植發展前景廣闊,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可促進青海地區經濟持續發展。
2青海地區大果沙棘栽培技術分析
大果沙棘性喜陽,而青海地區海拔較高,日照充足,在此地種植大果沙棘具有顯著優勢。大果沙棘可通過種子種植、根莖及嫩枝扦插方式推廣繁育。大果沙棘生長周期為幼苗期、結果期、旺盛期及衰退期,幼苗種植后,大果沙棘在地下生長2年時間,而后開花結果,成年旺盛期的大果沙棘可高達2.5m,其冠幅也可達到2m。大果沙棘第5年進入旺盛期,樹齡達到15年,而后逐漸衰退。
2.1栽培前期處理
2.1.1栽培區域的確定。栽培區域選擇需考慮到大果沙棘的生長特點,大果沙棘為灌木科植物,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即使是鹽堿土地也可適應,且自身耐寒、抗旱,可適應青海地區氣候環境。具體種植應當選擇1600~2800m海拔地區,選擇土質疏松、土壤通透性良好的區域種植,以風沙土質為最佳栽培區域。此外,年平均溫度控制在2~7℃為最佳,土壤pH值控制在7.5~8.5范圍內,以弱堿性土壤為最佳種植條件,控制土壤含鹽量在0.5%以下。
2.1.2種植時間選擇。大果沙棘在春秋兩季都可種植,每年上半年4~5月、下半年10~11月輪番種植。下半年的大果沙棘在第2年春季發芽較早,故秋季種植的大果沙棘其抗寒性更加突出,秋季種植效果最佳。
2.1.3品種選擇。大果沙棘的種類豐富,在青海地區進行種植時應當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進行試種,選取種植成效較好的品種進行大規模推廣種植。
2.1.4整地。上半年的大果沙棘栽培應在雨季前整地,保證雨季種植區域可積累大量水分,起到保土保墑作用。一些地塊完整且坡度小的種植區域,可通過“水平溝整地”方式,沿土地等高線開挖溝,上口寬度為70~80cm,底部寬30~40cm,控制溝深35~45cm,底土打埂,以鐵鍬拍實,溝底填入雜草、土壤表土,提高土壤綜合肥力。若地塊零散且坡度較大,則選擇“魚鱗坑整地”方式,設置長50cm、寬50cm、深35~45cm的魚鱗坑,以底土壘成20cm圓形土埂,以“品”字結構排列。
2.1.5選種及處理。考慮到不同品種的大果沙棘其特性差異明顯,選種應考慮到青海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合青海地區種植的大果沙棘品種,發揮大果沙棘種植最佳經濟效益。同時,選種應選擇果實大、刺少、植株高的大果沙棘品種,以混金、橙色為首選品種。混金、橙色大果沙棘都是抗逆性較好的品種,可實現大果沙棘豐產、穩產。大果沙棘播種時,需先對種子進行“堿處理”,以純堿與水1∶20溶液浸泡種子,反復搓洗種子,保證種子顏色為黃色,種子表面不光滑后,撈出種子,在冷水中浸泡24h,預處理完畢,在5℃以下環境中儲藏10d,并做好種子保濕處理。還可以采取“溫水處理”方式,將種子浸泡在80℃水中,以攪拌棒反復攪動,水溫下降到室溫之后,將種子撈出,置于培養皿催芽,催芽10d后可以播種。對大果沙棘種子預處理,可提高大果沙棘種子發芽率,促使種子快速發芽。
2.2栽培要點
2.2.1栽培密度。青海地區大果沙棘栽培密度控制主要考慮樹冠、行間距。未間作的大果沙棘,可控制其株行距為2m×4m,667m2種植83株,若大果沙棘需間作,株距控制為1.5m,行距控制8m,若未采條大果沙棘,控制其株行株1m×3m,667m2種植220株。當下,青海地區大果沙棘的栽培還需考慮到當地水土保持、防風固沙工作開展需求,按照環保工程技術規范栽培大果沙棘,理論上控制大果沙棘株行距為1m×4m為最佳,667m2種植大果沙棘110株,起到最佳水土保持作用。
2.2.2配種。大果沙棘為雌雄異株植物,在栽培中可控制好雌雄比例,做好植株配種??茖W的配種不僅可提高果實產量,還可提高果實質量。配種采取8︰1或者10︰1的比例,控制1個雄株8個雌株或1個雄株10個雌株,雌雄株以行狀、隔行方式的三角形配置較好,確保大果沙棘整體種植均勻性,也大大提高授粉效果。
2.2.3栽培用苗設計。大果沙棘栽培的苗木需符合二級苗出圃標準,要保證大果沙棘自身苗株較為健壯,選擇莖稈較為粗直、苗高在30cm的大果沙棘作為種苗保留。種苗為繁育下一代提供優秀父本標準,其枝干的木質化水平需高于一般大果沙棘,挑選主根至少在3條以上的大果沙棘為父本栽培標準,保證大果沙棘苗木表皮較為光滑,且不存在病蟲害侵蝕、機械損傷等,確保大果沙棘的成活率。
2.2.4肥水管理。要做好大果沙棘的田間肥水管理,及時灌水、施肥,促進大果沙棘更好生長。在苗木的定植方面,以農家肥為最佳肥料,控制農家肥10kg/株,提供足量定植水,并按照不同時期大果沙棘的生長狀況,給予相應的水量。大果沙棘每年需人工澆灌4次水,分別在萌芽期、生長前后期、入冬之前澆水處理。種植中要注重將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引入到大果沙棘栽培中,可采用集雨補灌工程,以魚鱗坑、鋪設塑料方式充分截留水分,保證大果沙棘生長期間有足夠的水分支持。大果沙棘幼苗生長期間對氮肥需求量較大,之后對磷鉀肥的需求量逐漸增加。施氮磷鉀肥,可按照1∶2∶1的比例施肥,之后可施入磷酸二銨,按照80~100kg/hm2磷酸二銨施肥管理。
2.2.5修剪整形。在大果沙棘成長階段,根系不夠發達,抓地能力不強,容易倒伏,因此,要保證樹枝平衡。及時剪去病死枝,去除病灶,還能夠有效提高大果沙棘的存活率。在修剪后的切口上涂抹防腐膜,能夠加快傷口的痊愈,防止果樹被其他有害物質感染。大果沙棘長到花蕾期至幼果期時,定期噴灑果樹農藥,提高果樹的授粉能力和坐果率,使果實健康自然成長。大果沙棘樹2.5m時要對其頂部進行修剪,這一步操作能夠有效提高果實產量。剪枝的操作口訣為:去掉橫向生長的枝椏,留下新出的嫩芽,在繁密處多修剪,在空缺的位置留下生長比較旺盛的枝干。
2.2.6病蟲害防治。大果沙棘常見的病害是干縮病,在選擇果樹品種時應選用抗病品種,在果樹生長期間加強果樹管理,定期松土噴藥,增強果樹的免疫力。一般在每年4月開始澆灌40%的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月1次,連續3~5次。在尺蠖、沙棘蚜蟲多發的季節,可噴灑25%滅殺斃。
2.2.7適時采摘,冷藏保鮮。大果沙棘成熟時采摘難度較大,果樹上布滿棘刺,人工采摘帶來很大的影響,加之果實的表皮較薄容易破損,更極大地增加了采摘的勞動量和難度。工人們首先要對果實的顏色和大小進行經驗判斷,之后再小心摘取放進果籃中,這幾道步驟下來,大大降低了工人們的采摘效率,提高了采摘的人工成本。采摘后的大果沙棘對儲存條件要求也很高,采后要及時進行貯藏,儲藏的環境溫度要求保持在-5℃,濕度控制在90%最佳。
3結語
綜上所述,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地區,是重要的沙棘起源地,以黃土高原的治理經驗為突破口,以科學的理念為基礎,大力發展沙棘種植技術,提高沙棘種植水平。將退耕還林保護生態環境與脫貧攻堅提高經濟收益緊密結合。青海地區氣候環境符合大果沙棘生長需求,積極種植大果沙棘,可有效改善當地自然環境,也可帶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具體栽培種植工作中,需做好各個階段的栽培管理,以科學的栽培措施,確保大果沙棘產量最大、果實質量突出,為當地農村發展創造更大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馬華龍.青海東部地區大果沙棘栽培技術研究[J].綠色科技,2018(17):54-55.
[2]道毛措.青海省沙棘栽培管理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18,038(026):61-62.
[3]鄭慶華.淺談青海東部地區大果沙棘栽培技術[J].現代園藝,2011(11):36.
[4]張多杰才郎.青?;ブ鷾\山地區大果沙棘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0(02):235.
[5]曾學清.青海東部地區大果沙棘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8(17):61.
作者:王梅貴 單位:互助縣西山鄉農村經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