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厚煤層綜合防滅火技術實踐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解決特厚自燃煤層綜放工作面采空區發火問題,以龍王溝煤礦61605工作面為背景,在采空區監測預測的基礎上,采用多種防滅火技術方法對采空區進行治理。監測結果顯示,在整個工作面回采期間,上隅角和面內CO含量未出現大幅波動,且未出現采空區發火現象,保證了工作面開采安全。
關鍵詞:特厚煤層;綜放工作面;防滅火;黃泥灌漿
1工程概況
龍王溝煤礦61605工作面南接西翼開拓大巷,北至井田邊界,東側61603工作面和61607工作面均未采動。61605工作面采面長255m,推進長度1156m,開采6號煤層,傾角0°~5.5°,煤厚24.6m,平均埋深389m,綜放開采,采高5.1m,放煤高度19.5m,采放比1:3.8。6號煤層煤塵具有爆炸性,屬于Ⅱ類自燃煤層,煤的自然發火期為53d,通過黃泥灌漿、注氮、隅角漏風封堵和采空區永久密閉相結合的綜合防滅火技術進行治理[1-4]。
2監測預測
2.1工作面監測
(1)人工監測對工作面回風隅角支架后部采空區、間隔10架支架后部采空區和上、下巷迎頭等重點區域,每班由專人進行監測,并建立監測數據庫,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出現異常波動時需及時反饋,主要有CO、O2、CO2、CH4和溫度等指標。(2)在線監測在工作面內布置KJ95X系統,對CO、溫度、煙霧進行實時在線監測。具體為:①在工作面、回風隅角、回風巷三個地點各布置一臺CO傳感器,實時監測CO含量;②工作面內布置1臺溫度傳感器,監測采面溫度;③在皮帶輸送機下風側布置一臺煙霧傳感器。
2.2束管監測系統束管監測系統
[1-2]:(1)在61605工作面回風隅角端頭支架后側、擋風障前,距底板1.8m處布置一趟單芯束管。該束管與支架固定,可隨支架移動。(2)在工作面回風順槽布置一趟三芯束管,束管安裝保護套,分設三個監測點,間距40m。隨著工作面的回采,3個束管依次進入采空區。1#監測點的氧氣降至5%時,斷開該測點,在距離3#三通探頭40m處重新布置采樣探頭,并以此方式進行循環,直至整個工作面回采結束。
2.3光纖測溫和視頻監控
在工作面主運順槽安設光纖測溫裝置,隨工作面推進埋入采空區,對采空區溫度進行監測。通過高清視頻監控系統,對工作面內煙霧、粉塵及氣體傳感器報警情況進行監控,做到氣體數據和視頻數據的實時掌握。
3綜合防滅火技術
3.1黃泥灌漿
(1)灌漿工藝在地面建立黃泥注漿站,完成漿液制備,之后通過管路泵送至井下,在工作面采空區埋管灌漿,隨工作面推進逐步對采空區灌漿充填空隙。黃泥灌漿管路采用Ф114mm×7mm的無縫鋼管敷設至61605主運順槽超前位置后,利用軟管與Ф108mm內絲套管相連,將Ф108mm內絲套管埋入采空區5~15m,注漿步距為50m。(2)灌漿量及設備61605工作面日產量為3.35萬t,黃泥漿水灰比取4:1,漿液覆蓋厚度0.2m,按照1.0的防滅火效率因子計算,日灌漿930m3,每日灌漿10h,每小時93m3。
3.2采空區注氮
(1)注氮方式及管路鋪設采用埋管注氮方式,24h施工。注氮管路為直徑100mm鋼管,由輔運順槽鋪設至工作面,再利用配套軟管與Ф108mm內絲套管相連,并將內絲套管從工作面切眼向外25m埋入,內絲套管用快速接頭連接,氮氣釋放口采用花管連接,花管側壁均有小孔,與底板成90°放置。工作面回采50m時啟動注氮,當工作面推采至75m時,鋪設2#Ф108mm內絲套管,末端均采用花管連接,并與1#內絲套管保持平行;當工作面推采至100m時,1#套管停止注氮,之后在2#內絲管口連接軟管進行注氮。每隔50m為一個注氮間隔,關閉前一個注氮口并開啟下一個注氮口,交替換管注氮,直至工作面采完。注氮管路布置圖如圖1。(2)注氮量及設備按照采空區氧化帶漏風量取15m3/min,氧化帶平均氧濃度12%,采空區惰化防火指標取7%,氮氣濃度97%,考慮1.5備用系數。經計算61605綜放工作面防火注氮流量為1687.5m3/h。工作面配套選用5套DT-1200型制氮裝置,兩用三備。
3.3工作面上下隅角防漏風措施
(1)開切眼兩端頭封堵61605工作面初采期間推采過程中不放頂煤,且開切眼處的頂煤很難垮落,易形成貫通工作面全長的風流通道。為防止煤自燃,在工作面上、下端頭架后開切眼中各打設一堵砌塊墻或囊袋進行封堵。(2)上、下隅角封堵上下隅角頂板垮落不充分,易造成頂板懸頂,形成漏風通道,需對其封堵。進風隅角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墻與囊袋結合的方式構筑擋風墻,并在墻體表面固定一層風筒布。砌墻間距為4~6m,無法砌墻時,采用囊袋構筑擋風墻,囊袋規格為4m×4m×1m。回風隅角采用囊袋與充填材料構筑擋風墻,擋風墻間隔為10m,每隔3m懸掛擋風簾。
3.4采空區永久防火密閉措施
61605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必須在45d內構筑墻體進行永久性封閉。墻體構筑完成后,采用高壓注漿泵注黃泥漿,將密閉周圍所有裂隙全部封堵,確保密不漏風。密閉墻預留觀測孔、措施孔、束管孔、U型壓差計孔、反水管、注黃泥漿孔。觀測口選用Ф50mm鋼管,布置在密閉墻中部距底板高的2/3處,并安裝2個Ф25mm球閥;放水管選用直徑108mm鋼管,布置在密閉后下方距底板300mm處,并安裝Ф108mm閘閥及1個反水U型管,接頭為法蘭連接;措施管選用Ф108mm鋼管,布置在密閉左上方,距巷道頂板不小于100mm處,并安裝Ф108mm閘閥,接頭采用法蘭連接。束管保護套管選用Ф50mm鋼管,布置在密閉下方距底板1000mm處。保護套管經密閉外墻、充填層、里墻、敷設至停采線處,束管探頭經束管三通安裝距停采線5m范圍內,束管經保護套管與礦井KQF-8礦用多組分氣體分析監測系統(井下微色譜束管監測系統)聯網運行,定期抽樣分析密閉墻內氣體變化情況。束管保護套管管口處用黃泥封堵嚴實。
4效果分析
61605工作面于2020年12月回采完畢,并于2021年1月完成采空區封閉。通過采用以上綜合防滅火技術[3-4],工作面在回采過程中及回采結束后,均未出現采空區浮煤自然發火現象,工作面回風隅角和面內CO濃度較為穩定,出現10次CO報警現象,最大值98ppm,最長持續時間530s。
5結語
預防為主、防控結合是回采工作面采空區自然發火的治理方法,在采空區綜合監測預測的基礎上,通過黃泥灌漿、采空區注氮、隅角漏風封堵及采空區永久密閉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工作面采空區發火。
【參考文獻】
[1]張松寧.礦井火災束管監測及灌漿防滅火技術應用[J].江西煤炭科技,2021(01):157-159.
[2]袁光明,劉建繪.大采高工作面采空區自燃規律及防治研究[J].煤炭技術,2020,39(12):89-93.
[3]鄧振宇.麻家梁礦14101工作面回采期間防滅火技術研究[J].煤礦現代化,2021,30(02):83-84+87.
[4]李強.官地礦28412工作面采空區綜合防滅火技術[J].山東煤炭科技,2021,39(02):99-101+114.
作者:張宇 單位:中國大唐集團能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