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果蔬類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引言
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是民生的基本問題,本文主要從理論層面闡述當前果蔬類農產品的主要銷售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善調整建議,改善當前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問題,希望能為果蔬類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提供有益參考。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對于食品安全也有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農產品業迎來了飛速發展,然而近年來出現了“價高傷民,價低傷農”的怪異現象。相關概念:20世紀90年代,供應鏈管理逐步被應用于各個行業,農產品行業同樣也在其中。參照學者王夢月的表述,本文將果蔬類農產品供應鏈定義為在將果蔬農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消費者的活動與過程中,所涉及的農戶(生產者)、批發企業、零售商、終端消費者等從產地頭到餐桌的上下游各個環節企業所構成的網鏈結構的體系[1]。
2.果蔬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2.1批發市場主導型
以批發市場為主體的果蔬類農產品供應模式作為一種傳統模式,依舊處于主導地位,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調查,我國農產品通過批發市場流通的比率超過70%,其參與者主要是農產品生產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產品批發商和農產品零售商等)。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2019年,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從9990.86億元增長到了18787.34億元,10年間增長了88.05%。批發市場的模式雖然占據主流,但是其自身的設施簡陋,管理經營水平落后限制了農產品交易的進一步發展壯大。從圖一可以看出,批發市場主導型交易模式中間環節較多,涉及裝卸、搬運、存儲、流通加工、包裝等環節,容易造成成本高耗時長的問題[2]。另一方面,這種模式疏于對食品安全對檢測監控,容易造成食品不達標等問題,影響農產品的貿易往來和進一步管控農產品質量提高。
2.2農戶+超市
近幾年隨著城市消費的不斷崛起,大型商超已然成為食品采購的主要渠道,消費者更加信賴超市的食品安全質量,農戶+超市的模式成為城市消費新主導力量,這種模式可以及時調控果蔬需求,提供持久穩定且新鮮的食品。同時超市對于農產品質量有著十分嚴格的控制體系,一般會對農戶供應的產品進行檢測,對采購控制部進行管控,從而實現超市產品安全保證。
2.3農戶直銷零售
農戶直銷模式[3]是農戶直接將產品售賣給消費者的模式,生活中的擺攤銷售、果園采摘、網購都屬于直銷模式。這種模式節約了流通成本和環節,保障了農產品的新鮮度,但由于缺少中間檢測管控可能存在食品安全不達標的問題。
3.果蔬農產品供應鏈問題分析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果蔬類農產品的流通發展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并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在當前情況下,我國的果蔬類農產品在供應鏈整體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3.1物流水平較低,損耗高
果蔬類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由于采摘打包時間長,運輸時間久以及自然氣候等問題,損毀率非常高,相較之下,我國果蔬類損毀率在20%-30%,而歐美等國家的約5%。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1.3億噸蔬菜和1200萬噸水果在運輸途中受到不同程度損毀,腐爛果蔬的營養價值可滿足約2億人的基本營養需求,對此造成的經濟損失約750億元。
3.2消費者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不夠了解
消費者大多數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不夠了解[4],對于果蔬類農農產品品質的好壞沒有一個明確的區分識別標準,往往認為外表越好看價格越貴的品質就越高,而農戶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認識不足,為了提高銷量和售賣價格,往往會噴灑過量的農藥化肥來防止害蟲啃食果蔬,近年來染色大蔥,打蠟蘋果等越來越常見,這些都已經嚴重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3.3沒有完備的質量檢測標準和安全監督管控機制由于果蔬類農產品的生產源頭絕大部分都是農戶種植,缺乏種植管理經驗,也沒有一個科學完備的產品質量檢測標準,農產品源頭的種子、土壤養分和用藥等指標沒有一個標準的指導依據,導致大多數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過度使用農藥和化學制品,造成農產品在源頭上質量安全不達標。此外,我國果蔬農產品檢測過于形式化,很多是為了檢測而檢測,并沒有形成真正的果蔬農產品檢測機制,不能達到保證果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目的,這些都會危害消費者的食品健康。另一方面,果蔬類農產品的流通過程中安全監督控制機制不完備,農產品的流通涉及到供應鏈上多個環節的流程,各個環節之間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安全管控標準和執行方式,上下游的要求標準不對應,無法形成完整的整體監督管控。
3.4缺乏信息共享平臺
雖然在科技的飛速發展下信息技術已經在眾多領域使用,但是由于農業方面種植者大多是農民個體戶,沒有現代信息化思維和技術,消息傳遞依速度較緩慢,信息失真和不及時的情況多有發生,收購商無法及時聯系到農戶,農戶也沒有農產品收購市場行情信息,消費者更是無法獲得源頭信息。這種情況導致農戶的批發價較低,而消費者的購買價居高不下,并且可能發生中間商以次充好牟取暴利的情況,而高品質果蔬價格則更高,使零售商不愿意進購高質量果蔬類農產品。這種單向性的不暢通的信息傳遞長此以往必將導致農產品質量下滑。
3.5生產者規模散小,信息不暢,運輸收貨困難我國果蔬類農產品發展起步較晚,果蔬類生產者多呈現出數量多、規模散小的狀態[5]。這種以個體生產者為主的經營模式給信息共享和果蔬收購增加了困難,供應鏈上各個成員都把同行視為競爭對手,不愿意進行信息共享,而農民生產種植零碎化使得中間商難以和生產者取得信息通暢聯系,且零碎化的種植導致大型運輸車收購不便,造成空載或無法滿載,增加了運輸時間和人力物力成本。
4.提升果蔬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穩步高速發展,農產品經濟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為了農產品經濟在今后能繼續穩固發展,行業急需轉型升級、農產品安全意識模糊問題、農產品供應鏈流通過程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急需解決,針對當前現狀提出了一下建議:
4.1加大安全知識宣傳
通過宣傳標語,公益講解活動和電視廣告等方式讓大眾進一步了解農產品食物安全知識,并通過宣傳知識咨詢活動和相關講座,向大眾普及有關食品安全知識、法律法規,和各種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職責以及食物中毒的急救措施等。定期抽查食品并發布調查結果,讓食品安全問題公開透明,從而提高質量的管控,降低農產品質量風險。
4.2完善交通運輸體系
我國農產品的供應經過發展已經呈現出源頭產地分散化、下游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的特點。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支持下,應著力打造完整的交通物流體系,使果蔬類農產品運輸能更加便捷高效,在農產品生產場地附近建設倉庫工廠,直接對口加工,集合清洗、包裝、揀選、打包、冷庫存儲等流程,增強產地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的能力,提高產地倉儲流通設施的利用率。
4.3完善質量檢驗檢測機制
農產品安全對供應鏈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所以要確保農產品質量檢驗體系到位。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涉及到諸多方面,主體、上下游環節較多,需要一個完備的質量檢驗機制來監督管控,形成有效的上下游監控。完善質量檢測機制,需要采購先進的測量儀器和設備,定期對市場流通的農產品進行抽樣檢測,并公開調查結果,對于不達標產品進行處罰警告并登記在冊,從而促進源頭質量的把控,提高供應鏈上的整體質量提高。
4.4實現供應鏈上信息的高度共享可追溯
在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環境下,信息技術也應在農產品供應鏈上發揮價值,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形成一個上下游協調同步的運輸交易機制,將供應鏈各個環節都參與進來,使各個環節信息共享,能夠及時準確把握市場行情動態,也使得消費者可以詳細的了解到所購買食品的時間產地品質等信息。信息可追溯[6]要求農產品供應鏈上各個環節都處于公開透明可監管的狀態之下,農戶、批發商、零售商都需要將信息上傳登記,有助于消費者及時準確的獲得食品相關的安全和新鮮度信息,也便于政府宏觀監控整個供應鏈上的食品安全問題,形成責任追溯到源頭的機制,確保各個環節的嚴格要求和把控將安全問題透明化。開展農產品追溯系統認證,將農產品追溯信息納入終端管理系統中,建設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協作平臺,最終逐漸形成全國農產品可追溯模式。
5.結語
總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民生保障的一項重要問題,有效的農產品質量管理可切實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民經濟收入穩定持續增長,促進農產品的高速安全發展,降低運輸損耗和風險成本,加快農產品的調整轉型。
引用出處
[1]王夢月.果蔬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研究[J].中國市場,2015(46):90-91,97.DOI:10.13939/j.cnki.zgsc.2015.46.090.
[2]孫朋飛.果蔬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探討[J].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2016(2):203.DOI:10.3969/j.issn.1009-8119.2016.02.174.
[3]閔農.加強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建設促進農產品銷售高質量發展[J].農經,2021(6):39-43.DOI:10.3969/j.issn.1001-8573.2021.06.007.
[4]汪毅,席達.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儲運,2020(11):123-124.DOI:10.3969/j.issn.1005-0434.2020.11.045.
[5]趙華.農產品供應鏈整合運作研究[J].農家參謀,2019(30):40.[6]袁國鳳.推動農產品供應鏈高質量發展[N].中國食品報,2021-10-26(003).
作者:張萌 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