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疆高校少數民族的大學生宗教信仰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少數民族青年中的優秀分子,是新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建設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人生理想信仰教育,關系到新疆各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為全面了解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現狀,正確引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理想信仰,課題組對新疆喀什、和田、伊犁、昌吉等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進行實地調查,揭示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特征,剖析其信仰宗教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
1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
通過調查結果統計分析,發現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具有以下特征。
1.1具有民族性、普遍性、社會性和地域性特征
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容易受到維吾爾、回、哈薩克等民族幾乎全民信教的社會環境影響。來自農牧區的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教高于城鎮和城市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比例遠遠高于全國宗教信仰平均比例,也高于西北其他民族省份,呈現“普遍性、民族性、社會性和區域性”特征。
1.2尋求精神安慰和心理慰藉的“非功利性”特征
少數民族大學生認為他們信仰宗教主要為了尋求精神安慰和心理慰藉,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影響其實并不大,平時在家庭和宿舍只在私下踐行簡單的宗教習俗,并不像社會上十分虔誠信仰者那樣嚴格執行宗教教義和教規,其主要精力是集中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對宗教信仰只是以追求精神層面為主,呈“非功利性”特征。
1.3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度不高,具有明顯的“盲從性、隨意性”特征
少數民族大學生在信仰宗教動機上具有隨意性和盲從性,感性認識大于理性認識。他們對宗教教義和教規也缺乏了解,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也沒有嚴格遵從教規儀式,只有極少數在重要的傳統節假日參加宗教活動,在校園和家庭生活僅是行事簡單的宗教習俗,也出現抽煙、喝酒、賭博等有違宗教道德教化的越軌行為,或者改變本民族傳統宗教信仰的情況。
1.4不愿意公開信教身份,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特征
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調查中不愿意填寫信仰何種宗教、是否改變信仰等敏感信息。他們認為公開承認自己信教將影響加入中共黨員、參評獎學金、社會求職等未來發展前途;甚至部分改變宗教信仰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不愿意被同民族學生看成異類或叛徒,遭到同群體的排斥和孤立,所以不愿意讓人知道自己是否信教、信仰何種宗教或改變信仰情況。
1.5對宗教知識及政策知之甚少,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特征
許多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待宗教本質認識、社會作用、與科學的關系及發展趨勢的感知僅停留在表面,缺乏對其宗教產生世俗化根源及本質、消極等方面的認識。另外,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我國宗教信仰政策相對缺乏了解,對“校園不可以傳播宗教、中共黨員不允許信仰宗教和有拒絕信仰宗教的權利自由”等相關規定認識不夠深入,在宗教信仰方面認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2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宗教原因
據問卷調查可知,影響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原因主要有國際、家庭、民族、社會、學校和個人等因素。
2.1家庭和民族傳統宗教文化的影響
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信仰宗教大多與家庭因素有關。在信仰宗教的家庭環境里,父母或親朋好友都信仰宗教,他們的子女自幼受到熏陶,有跟隨父母出入清真寺等各種宗教場所、閱讀《古蘭經》《圣訓》等宗教典籍、踐行宗教禮儀,視聽宗教活動宣講,久而久之就對宗教文化產生好感,潛移默化地成為宗教信仰的延續者和繼承者。新疆維吾爾、回族、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幾乎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宗教思想已成為這些民族的傳統文化并代代相傳,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產生深遠影響。
2.2境外宗教組織的強勢滲透影響
境外極端宗教勢力對新疆高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將高校作為宗教滲透的重要陣地,利用互聯網、學術交流、派遣留學生等多種手段,在新疆高校發展大學生信教徒。另外,國外宗教組織還將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新疆高校學生進行思想滲透,對出境留學和訪問人員收買、洗腦等方法,引導或扶植成為在新疆傳教的“人”,使他們“言傳身教”來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宗教信仰。
2.3社會變革和轉型時期帶來的人生困惑和理想信仰危機
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轉型期,各種思潮交叉融合在一起,對人們的思想信念產生激烈動蕩。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面臨快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環境,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明顯感覺不適應,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學業評比等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其在漢語言水平、信息技術獲取、外語應用能力等方面仍處于劣勢,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倍感壓力和過度緊張,陷入精神苦悶之中,心理容易產生失衡,對未來前途和生活失去信心,產生思想迷茫和困惑①。一旦社會心理調節機制未跟進,極易出現思想空虛和理想信仰危機,宗教信仰的心理調適功能,極易滿足其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
2.4學生獵奇、歸屬和慰藉心理需求和高校思想信仰教育失范共同驅使
宗教描繪的虛幻“天堂”“真主”“上帝”等世外桃源和神秘世界,吸引著涉世未深、好奇和求知欲旺盛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主動去了解宗教,以滿足自身的獵奇心理和新鮮刺激感。如今大學校園人際關系復雜、學業和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少數民族大學生需要獲得社會對其學業、就業等方面能力的認同,而在信仰宗教的圈子只要明白宗教信條、禮儀和教規,以信徒的身份就可以獲得整個宗教群體的認同和支持,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自信心和自尊心,滿足其獲得社會支持和歸屬的需要②。加之,高校思想信仰教育的失范,與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實際需要脫節,不能及時幫助學生解決面臨的各種困惑、苦惱和難題,無法滿足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心理和思想需求,使得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在理想信仰道路選擇上出現迷茫和產生偏差。
3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
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涉及民族傳統、生活習俗和宗教文化等敏感問題,在進行思想信仰教育方面要慎重對待,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堅持“尊重風俗、正確引導和規范管理”基本原則,采取具體的有效措施,將大學生宗教信仰思想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相結合,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科學知識武裝頭腦的少數民族優秀人才。
3.1嚴格網絡資源管理,抵制境外極端
宗教思想在高校蔓延面臨強力的境外極端宗教滲透,新疆高校應將網絡資源納入法制化常態監督管理,向大學生普及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揭露境外極端宗教勢力意圖,宣傳黨和國家宗教法律政策,鼓勵少數民族大學生積極同“三股勢力”相斗爭,防止極端宗教思想在校園滲透。另外,高校應整合網絡管理資源,成立以網絡技術中心為核心部門的校園網絡安全領導工作小組。在學校網絡接入口和出口過濾非法宗教相關敏感詞匯,盡量避免信教學生接觸非法宗教極端思想,構建綠色化上網環境,引導學生識別極端宗教思想的本質,自覺抵制境內外“三股勢力”宣揚的極端宗教思想。
3.2認清民族學生宗教信仰傳統,貫徹黨和國家宗教信仰政策
宗教信仰問題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長期存在,必須認真對待這一客觀事實,積極宣揚黨和國家的宗教基本政策,堅持教育與宗教分離基本的辦學方針,禁止高校傳播宗教活動。宗教信仰自由既是國家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在國家宗教法律法規范圍內應當承擔的基本義務。在遇到鍥而不舍規勸的傳教人士面前,應堅決維護自己不信仰宗教、改變信仰、抑或信仰不同教派的權利;同時,也應認清民族傳統風俗習慣與宗教活動的區別,如果僅是參加一般性的傳統民族風俗婚喪禮儀和重要節日活動,不應視為參加宗教活動。
3.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引導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傳統高校馬克思主義宗教信仰教育仍停留在注重剛性教育、顯性教育、灌注教育等層面,未能將抽象、高度凝練和富有哲理性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闡釋清楚,加之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言水平較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理解存在一定困難,很多學生囫圇吞棗式地背誦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未能深入民族大學生的內心。應發揮高校思想教育理論課的引導作用,“以人為本”,認清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差異性、特殊性和多樣化,摒棄過去空洞說教式、填鴨式教學等方式,采取案例教學、互動交互教學以及微信、微博、QQ等第二課堂方式,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效防止非法宗教勢力的滲透。
3.4加強心理健康人文關懷教育,增強抵御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階段是學生人生的重要階段,思想和心智都處于成長期,在生理和心理上經歷急劇成長與變化,血氣旺盛,情緒易波動。若遇到學業、就業等壓力,如得不到及時勸解疏導,極易感到迷茫和孤獨。宗教文化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具有很強的心理調適功能,一旦遇到到宗教人士的引導,容易從宗教描繪的世外桃源和神秘世界得到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從而逃避現實走上宗教信仰道路。高校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人文關懷教育,不斷提升學生自身抗壓和明辨是非的能力③。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高校應建立宗教心理研究和咨詢機構,掌握民族學生信仰宗教心理規律,重視其心理的疏導,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監測、開展各民族幫扶活動等措施,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增強民族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抗擊壓力的能力,構建防御宗教滲透和腐朽思想入侵的強大心理防線。
參考文獻:
[1]黃志勇,蘇勇.少數民族學生宗教信仰與入黨問題關系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1):217-220.
[2]鄭顯濤.重慶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探析—以重慶理工大學為例[J].學理論,2015(26):43-44.
[3]蔣桂珍.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教育對策探析—以貴州民族大學為例[J].理論與當代,2014(11):46-47.
[4]王帆.新疆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特點及應正確區分的幾種關系[J].新疆社科論壇,2013(1):42-44.
[5]黃軍利.內地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及教育策略研究—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4):80-82.
作者:阿布都拉·伊斯曼 馬文華 劉建軍 單位:新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