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農村下農村宗教信仰的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幾年,農村地區宗教信徒數量陡增。民間信仰對新農村建設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掌握好兩者關系,正確分析農村宗教信仰的長期性、理論價值,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以宗教信仰所提供的道德規范激發宗教和社會行為的積極力量,引導農村地區宗教信仰適應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農村;宗教信仰;新農村建設
一、農村宗教信仰研究的重要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中,雖然宗教賴以存在的階級根源已消失,但作為特殊社會意識形態的宗教思想,具有相對獨立性,它不會隨經濟基礎的消失而逐漸消失。社會主義時期,人們社會意識的發展落后于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存在,生活中難免出現一些嚴重的天災人禍,給人們帶來種種困苦,不可能在短期內徹底擺脫,人們也無法準確及時地預測和控制各種自然環境變化和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突發性事件。對許多自然現象的奧秘尚不能合理解釋,使人們會對這些奇異力量產生恐懼、敬畏,把宗教信仰作為精神寄托。宗教與國家政治制度互相滲透,黨和政府需要以宗教信仰作為民眾的精神支柱,并以此維護國家和階級利益。同時宗教也需要得到國家的承認和保護,在與國家利益相一致前提下,宣揚其清規戒律、道德理念。宗教作為社會的一種調試機制,對每個國家都不可或缺。中國是一個多宗教國家,正確對待和處理民間信仰問題,認真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對維護民間社會穩定,增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宗教道德理論,充分認識宗教的長期性,深入細致地做好宗教工作。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促進文化繁榮和文化建設事業,需要合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尤其是宗教資源。中國現代精神文化的構建,需要宗教智慧積極參加,宗教教義是一定文化背景的產物,宗教文化本身所獨有的社會感染力、公信力、影響力,是其他形式的文化難以替代的。同時要以積極的宗教文化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促進整個社會和諧、民族團結,有效推動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實現。
二、農村宗教信仰現狀、特點及原因分析
1.農民宗教信仰的特點分析第一,從信仰者構成看,民間信仰人員呈現“三多”特征。首先,農村信教人士中老年人居多,農村老年人是指一直生活在農村年齡60歲及以上的老人。[1]這些老人,屬當代社會過渡性的一代,他們大都歷經貧窮,受教育較少,文化水平低,生活磨難較多,基本上一輩子生活在農村,視野較狹隘。其次,農村婦女的生活單調乏味,空閑時間較多,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很匱乏,轉而信仰宗教也就不奇怪了。再次,由于農村醫療設備條件及技術水平有限,大部分老年農民有病無處求醫,看病難、看不起病,生活上的無助迫使他們求助神靈保障健康平安。第二,宗教信仰帶有功利性。宗教對農村社會生活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人們的主動接觸和自發信仰傳輸,通過宗教的倫理道德規范及其民俗傳統實現,教徒會因身體出現疾病而信教,也會因身體健康而放棄信教,導致宗教生活、宗教觀念的不規范性。宗教信仰也帶有功利性,受“生活中偶發性事件的困擾,如家庭矛盾、鄰里糾紛、身體疾病、意外事故等,往往成為其信仰宗教的主要動因”。[2]功利性表示農民群眾對宗教認識不夠深刻,其信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利己性的,完全忽略了宗教信仰的社會性作用。2.村民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第一,農民精神生活單調。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中傳統電影院、戲院都沒了,傳統的各種雜技、把戲也消失了,農民嚴重缺乏娛樂活動。青壯年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老弱婦孺”連個說話談心的人都沒有,教會常常舉辦各種聚會,對村民具有很大吸引力。同時,民間信仰思想根深蒂固。魯迅先生在小說《故鄉》中描寫的人物閏土,從“我”家撿走的物件中,就有“一副香爐和燭臺”,“閏土”便是我國歷史上農民的影子,也是現實中和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我國信徒的典型。第二,為了消災或祈福,村民信仰宗教以尋求精神寄托。目前我國農村掀起的“宗教熱”,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下是最主要因素。當人們身患疾病或遇到天災人禍,未獲得社會保障,自身無能為力,會信奉神靈,信仰宗教。第三,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文化建設落后,人財物投入較少,基層政權對農村的文化建設認識不到位。農村文化發展速度緩慢,文化活動缺少場地、器材和平臺,加上現代傳媒設施滯后,網絡建設不完善,中老年人缺乏新媒體知識,制約了農民對文化多樣性的追求。
三、民間宗教信仰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
1.對新農村建設的積極作用第一,有助于提升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在發展農村經濟推進城鎮化同時,扎實穩步地推進新農村文明建設?!皹嫿ㄉ鐣髁x和諧社會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作為新農村建設目標之一的鄉風文明更是農村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盵3]能否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很關鍵,而農民的思想道德修養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核心。無論基督教、佛教與道教都注重以提高信仰者的道德品質為宗旨?!盎浇套詣摿⒅蹙统珜鄣膫惱?,宣揚‘非以役人,乃役與人’及“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奉獻理念”。[4]各種宗教信仰大多強調完善自我,與人為善,倡導寬容博愛,這與構建安定和諧社會秩序高度吻合。第二,宗教的文化功能。宗教的產生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宗教對一個民族的心理素質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刻影響。宗教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繼承和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各種宗教活動對促進民間文化傳播與發展,“為民間社會整合鄉土意識,構建文化認同提供了精神紐帶”。[5]傳統宗教哲學思想本質上屬于唯心主義,其中許多抽象概念雖與唯物主義相對立,但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財富,對學習哲學文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2.對新農村建設的消極影響第一,村民過分依賴外在力量忽略發揮主觀能動性,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宗教作為一種超自然的虛幻力量,源于現實也高于現實。宗教隊伍中,一部分農民完全寄希望于神靈,認為只要虔誠信教,定期參加宗教活動,自己的愿望不用付諸行動就能實現。第二,封建迷信擾亂人心,破壞社會秩序。部分信教群眾對宗教和迷信活動認知不清,因而在農村利用農民的無知,使測字算命、拜神求子、看風水等封建迷信活動得到發展和蔓延。一些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也打著宗教旗號,利用不法組織進行破壞或犯罪活動,造成社會諸多不穩定因素,如“”打著基督教旗號蠱惑人心,嚴重破壞社會的安定團結。第三,農民一味追捧神靈,不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國家一直倡導“科教興國”,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若農民只沉迷于求神拜佛,完全忽視科教的作用,不愿意研究和接受科學技術,按科學技術規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科學技術在農村的發展將是一條漫長艱辛的道路。
四、加強農村宗教信仰管理以促進新農村建設
第一,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強農村經濟建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宗教在馬克思主義原理中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所以農村宗教的良好發展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基礎?!白诮唐娮钌羁痰母词秦毟F和愚昧,我們正是應該與此作斗爭”[6],貧窮誠然是我國農民信仰宗教的一個重要根源,越是貧窮的人,越是努力尋求一種精神寄托以消除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建設新農村,首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努力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經濟得到了發展,有了經濟發展的基礎,才能完善包含宗教在內的各項上層建筑。第二,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宗教方針、政策。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是建立在科學理論之上的,并非權宜之計?!白鹬睾捅Wo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對待宗教問題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也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權利”。[7]必須尊重保護信教群眾的權利,這是我們處理宗教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宗教信仰自由包括兩方面:既保護群眾是否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護群眾選擇信仰宗教的自由。在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前提下,我們也要積極引導宗教的發展與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相適應,而非任其放任自流,也絕對不允許良莠不辨,在宗教發展中出現害群之馬。第三,依法管理民間信仰事務?!胺e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盵8]這是我國宗教工作的大方向,也是我們對待宗教的正確態度。做好宗教工作既要有黨和政府理論上的“積極引導”,也要有實踐上的“依法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者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對于促進我國宗教工作健康穩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的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已取得一定成就,依法管理民間信仰事務,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影響之下抵御不良思想的滲透和侵蝕、打擊非法組織的犯罪活動,保證宗教以合法的渠道運行。有些宗教組織打著“政教分離”的口號,企圖以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原則為借口,脫離對民間信仰事務的依法管理軌道。第四,加強農村先進文化建設。首先,在發展農村經濟鞏固文化發展的物質經濟基礎的同時,完善農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豐富當地文化內容,促進農村文化的傳播。其次,要積極開發、利用農村生態文化資源與人才資源,發揚并創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打造具有農村特色的文化品牌。再次,加強對農村文化市場的管理。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引發一些低俗文化,需抵制不良文化在農村中的發展,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最后,發展廣大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如民間特色工藝、民俗精彩表演、民俗特色旅游等,激發村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興趣和活力。利用各種手段和措施搞好民間文化建設,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
參考文獻
[1]周紹斌.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及其社會政策意義[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06).
[2]林祥國.江蘇省農村宗教狀況及對策研究[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3(3).
[3].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6-10-19(01).
[4]朱圓媛.固本強基,發揮作用——十四年基督教工作成就回眸[J].中國宗教,2015(12).
[5]趙瓊.中國宗教發展對農村社會的影響及對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23.
[6]德•英•烏格里諾維奇.宗教心理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230.
[7]岳曉萍.談如何理解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J].大慶高等??茖W校學報,2004(02).
[8].始終堅持中國畫方向——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N].浙江日報,2015-07-06(02).
作者:袁慧芳 單位: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