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研究生宗教信仰現狀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繁榮,宗教對研究生的滲透和影響越來越大,研究當前研究生的宗教信仰狀況、發展趨勢顯得特別重要。立足于研究生信仰現狀及特征,對這種現狀的成因進行分析,從個人和學校兩個維度提出相關的改善策略,引導研究生合理認識和對待宗教。
關鍵詞:研究生;宗教信仰;成因;對策
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人們的宗教信仰呈現出多元趨勢。研究生是當代社會高級知識群體,是科技和文明的繼承者和開拓者,具有很高的理性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因此,深入了解研究生宗教信仰狀況,并引導其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性對待宗教信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研究生宗教信仰現狀特征
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研究生宗教信仰也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筆者對此做了問卷調查,問卷共500份,針對是否信教、信教種類、信教原因、如何看待宗教等方面進行調研,剔除28份無效問卷后,有效問卷為472份(有效率為94.4%)。通過對浙江省杭州市部分高校研究生信仰狀況的調查分析后發現,浙江地區研究生宗教信仰現狀有三個特征。
(一)研究生宗教信仰呈現多元化
目前,我國有宗教信仰的研究生有越來越多的信仰選擇,多元化選擇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在調查的472名研究生中,有27名學生(5.7%)明確自己有所屬宗教信仰,其中基督教信徒15名、佛教信徒8名、道教信徒兩名、伊斯蘭教兩名,學生信仰宗教的種類呈現出多樣化;還有15名學生(3.2%)游離于“宗教信仰”與“非宗教信仰”之間,不能明確自己是否信仰宗教。
(二)研究生宗教信仰呈動態化發展
在訪談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研究生宗教信仰呈現出動態化趨勢。有3名學生表示自己之前有過宗教信仰,但后來由于各種原因“不信教”了;還有4名學生表示自己之前“不信教”,后來又產生了宗教信仰。雖然在“信教”與“不信教”間徘徊的學生所占比例不多,但這也成為一個趨勢。
(三)宗教信仰受家庭影響深遠
在堅定信仰宗教的27名學生中,有18名學生(66.7%)表示自己家庭成員中有教徒,學生明確表示是受家庭環境影響。18名學生中,又有12名學生從小學、初中階段就開始接觸宗教活動,因其長輩篤信某種宗教,從小受其熏陶,因而也追隨其信教。近年來,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在農村發展了大量中、老年信徒,農村研究生很容易受父母影響。另外9名同學信仰宗教則是因為受到同學或朋友影響,其表示,在遭遇挫折或家庭遭遇重大變故時,教友們會給予支持與鼓勵,宗教力量能促使他們“振作”起來。
二、研究生宗教信仰現狀成因分析
依據馬克思主義有關宗教信仰的理念,基于全方面、多角度的視角,分析了研究生信仰宗教的原因,認為研究生信仰宗教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因素。
(一)研究生信教的客觀原因
1.地域和家庭背景。少數民族研究生信教比例較高,來自寧夏、青海、甘肅等地方的研究生信仰伊斯蘭教,來自中、東部地區的研究生信仰基督教或是天主教比例相對較高。由此可見,研究生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和其生活的地域環境有關。一些研究生出生在有宗教信仰的家庭,從小接觸相應的宗教文化,耳濡目染,因而更易信仰宗教[1]。2.社會對宗教的包容心理。我國執行宗教信仰政策,對公民的宗教信仰持包容態度。這種社會對宗教的包容心態也對研究生造成了一定影響,一些研究生一開始就不排斥宗教,甚至不斷接觸和了解,從而逐漸對宗教產生了興趣。
(二)研究生信教的主觀原因
1.自身現實經歷的影響。在訪談的25名研究生中,有5名研究生從小體弱多病,因此,一些家長讓孩子信仰某一宗教來得到佑護;還有一些研究生因為自身專業學習的需要或是對西方文化的熱愛,而學習和閱讀了大量有關宗教方面的書籍,并漸漸被其文化所吸引,最終選擇了信仰宗教。2.研究生為尋求心靈寄托。研究生由于對社會接觸較少,缺乏某些經驗,當面對學習或就業方面的壓力時,經常會感到迷茫,面對社會的不公感到憤怒和無力,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時往往感到精神空虛。對此,研究生會為了逃避現實而接近宗教,通過宗教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關懷來撫慰自己。3.高校與社會忽視對研究生的人文關懷。研究生往往在婚姻、事業等方面面臨著巨大壓力,并且遠離父母,獨自適應環境,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當受到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三重壓力時,很容易壓抑或是孤單寂寞。而高校一般認為研究生各方面都已發展成熟,學校和社會往往會忽視對研究生的人文關懷。研究生為了得到心靈上的慰藉,就會去接觸宗教。
三、引導研究生合理認識宗教信仰
研究生是高級知識分子,是國家高級專門人才的后備軍,其信仰不僅與自身發展息息相關,還有國家建設密切相聯。對于研究生的宗教信仰,高校與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并加強引導。具體可從以下兩個維度進行。
(一)個體維度
研究生要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高校學習階段是研究生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的重要時期,研究生要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切身了解和體會身邊的文化,提高文化素質,強化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要加強對自我身心健康的關注,通過學習各種心理健康知識來提高自身思想健康的意識。若遇到困難或心理問題,要及時尋找幫助,合理排解心中的煩悶,這樣才可以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感受世界的美好。研究生個體也應充分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讓自己各方面都得到提升[2]。
(二)高校維度
高校對思想教育工作重視不足。很多高校只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工作任務,而學生則是為了應付考試,從而導致高校的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當研究生遇到挫折或壓力時,反而會去追求具有“真、善、美”的宗教信仰。這說明研究生信念教育有待加強,學校需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法,切實做好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開展宗教知識普及教育。很多研究生對宗教有著一種神秘感和盲目性。因此,高校應發揮心理教育功能,根據研究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地向其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咨詢活動,幫助其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針對校內信教學生,高校有責任加強管理,確保其宗教信仰自主權受到應有尊重,同時保證其宗教活動在規定場所進行。引導信教研究生遵守國家相關的宗教政策,對其在校內傳教等宗教活動予以制止。針對校內組織的各種非法宗教活動,高校應堅決予以制止,要嚴格防止一些宗教團體利用外語交流、節日慶祝等形式在校內進行非法傳教活動。
四、結語
信仰教育不可能離開社會大環境而進行。因此,我國首先要不斷增強綜合國力,使研究生感受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其次,必須加強反腐倡廉建設,樹立馬列主義的良好形象。再次,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和道德風氣,提升研究生的精神境界。社會媒體也要大力宣揚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大力弘揚自立自強、求真務實的社會風氣。研究生作為我國高層次人才,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而研究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又至關重要,因此,研究生宗教信仰情況必須引起廣泛重視。創建和諧的高校精神文明是校園文化環境優化的中心環節,也是培育優良的校風學風、健康的人格、執著精神的條件,是宗教信仰教育中重要的隱性教育資源,應加以充分運用[3]。為此,要加強對研究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引導,幫助研究生樹立起科學的宗教信仰觀念,這對于推動國家穩定和社會和諧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慧珍.信仰及其危機和轉機:從真理和價值的視角看[J].哲學動態,2002(12):1-3.
[2]陳麗杰,姜艷華.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探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9):85-87.
[3]余玉花.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調研報告[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22-27.
作者:邵韻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