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設計學下的民俗紅包字體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主要從設計學視域出發以民俗紅包為載體探析紅包中字體設計的原則及方法,從設計的角度去傳播民俗紅包中的文字之美。從多角度分析了民俗紅包字體設計現狀及影響字體設計變化的因素,進而得出在設計學視域下的民俗紅包字體設計需遵循的原則及字體設計的方法。對民俗紅包字體設計方法的思考與探析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使紅包這一載體在字體設計的應用與創新中煥發新的生機。
關鍵詞:設計學;字體設計;民俗紅包
引言
紅包,傳統意義上指壓歲錢,壓歲錢之前名曰“厭勝錢”,最早產生于漢代。《后漢書•清河孝王慶傳》里有:“因巫言欲作蠱道祝詛,以菟為厭勝之術。”指出“厭勝”是一種巫術行為。“厭勝錢”根據其本意制作用以驅邪祈福,當時并非傳統意義上可以流通的貨幣。唐、宋時盛行“洗兒錢”與“隨年錢”,是“壓歲錢”的前身,直至明清才出現“壓歲錢”之稱。清晚期,《舊京風俗志》有“如系銅錢,則以紅繩串之;如系銀錠,則以紅綢或紅紙包之,取吉利也。”此時我們熟悉的紅紙包錢的形式出現,紅包習俗也根據時代更替延綿至今。紅包是中國民俗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人們情感溝通的紐帶,既有實用性又有藝術性,從文化層面講融合了民俗文化、吉祥文化、禮儀文化,從藝術層面講匯聚了圖形美、文字美、色彩美、結構美。而文字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更是美的高度集合,是“形”與“意”的完美融合,字體則是文字的結構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文字的需求不單單停留在單純的識別及使用上,更要求文字的設計既書寫美觀及結構合理,又具有某種特定的目的性,滿足功能性的同時又有審美性。民俗紅包中的字體設計對文字的需求相對特殊,所需文字飽含吉祥美好寓意,在應用中需要有良好的共情作用又要有裝飾作用。
一、民俗紅包字體設計現狀及影響因素
(一)民俗紅包字體設計現狀近年來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民俗紅包是民俗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方式,應用于中國傳統年節以及具有儀式感的場合,人們對于紅包這個小物件有了越來越高的需求。著眼于紅包本身,應用于民俗紅包中的字體較圖形來講,在選擇范圍上相對更少更有局限性,在設計上裝飾效果相對更弱。從字體設計本身來看,中英文字體有著明顯的區別,漢字字符量多,筆畫復雜,設計參照性較弱,致使漢字設計存在著復雜性和高難度的特點,英文字體不管是筆畫還是字符都更少更簡單,有著更強的設計便利性。然而,民俗紅包在國內運用漢字居多,漢字本身優秀字體設計相對匱乏。從人力方面講,從事年節禮品的設計公司及團隊雖日益增加,但是專心紅包設計的專業團隊仍然屈指可數。這些現象都不利于民俗紅包以及紅包字體的創新發展。
(二)民俗紅包字體設計的影響因素民俗紅包字體設計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與形式;風格與潮流;技術與工藝。前者是內在影響因素,后兩者是外在影響因素。內容與形式包含了適合紅包的吉祥文字、百家姓、拉丁字母等文字內容以及文字本身的精神內涵,形式則是以圖形、符號、手寫字體等形式出現以及依托什么樣的媒介物出現,并且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影響內容。字體設計與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如黑體、宋體、行書等都是字體的風格,字體設計受到風格以及不同時代文化品位和審美觀念的影響,紅包字體也同樣面對不同國家、不同群體時融合其當下風格潮流而變化。技術與工藝的不斷發展壯大也影響字體設計的變化,如平面狀態下的文字燙金、UV、激凸等,計算機技術帶來的數字紅包、動態字體等都使字體設計有著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強的表現力。
二、設計學視域下民俗紅包字體設計原則
民俗紅包字體設計要遵循識別性、語義性、藝術性的原則,要求三者進行融合,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還有“意”與“意”的互通,做到以形喻意、以意喻神、融古納今、以古喻今。
(一)識別性及語義性從設計學的范疇來看,字體設計的識別性及語義性符合設計學的功能性。文字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表達及傳遞,字體歸根結底是為了文字傳達信息服務的,因此文字在本質上會受到文字具體內容的制約。在進行字體設計時,無論怎么做編排、美化,都要達到基本的功能,文字本身就是形式美的集合,在進行設計時不宜變化過多,筆畫或簡或繁取自整體風格,符合規律,在保持識別性的基礎上按照設計美的原則進行相應的字體設計來體現文字內容的精神特征。
(二)藝術性藝術性是視覺上的感召力及審美感受,對應設計學范疇下的審美性,具體來講就是要符合形式美法則,字體設計的形式美法則包括了單字筆畫的形式美及構成形式美。單字形式美是就筆畫來講,如漢字八畫點、橫、豎、撇、捺等元素,筆畫的形狀、線條、粗細、方向等不同的表現形式會帶來全新的視覺變化,在設計時要求進行對比與調和,使其達到變化與統一的完美結合。構成形式美即形式美法則包括變化與統一;對比與調和;對稱與均衡;比例與重心;節奏與韻律;聯想與意境;質感與肌理。這些美學法則的使用可以使字體設計達到傳情達意的基本功能,最后則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三、設計學視域下民俗紅包字體設計的方法
(一)字體形態構造再設計——筆畫共用、刪繁就簡、筆畫突變字體形態構造再設計是從文字筆畫本身進行設計的方法。筆畫是所有字體的基礎性和決定性的因素,是字體形態有機組合的組成部分。通過筆畫進行紅包字體設計的方法主要概括為三種:筆畫共用法;刪繁就簡法;筆畫突變法。筆畫共用建構在筆畫的相同或者相似性上,通過相關或相似的筆畫間的互相借用組成文字的合成關系來搭建一體化的符號,我國傳統的“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福壽康寧”等吉祥文字都通過共用偏旁筆畫來組成新的合體字(圖1)。共用筆畫是在組合多個文字的基礎上,要注重研究與之相關的形態轉換語言,可借用或者創造與之相關的形態。再者,刪繁就簡法即筆畫的簡省,與筆畫借用有著相似之處,利用了相關或相似的筆畫間的省略組合。圖2里的“開心如意”菠蘿形紅包,省去了“心”字,與“意”字共用結構來保持語詞的識別性。刪繁就簡的基本方式是由兩個形象相加、相交、相切等方法組合為一個形象。最后,筆畫突變法是去創造某種形態與文字的融合點,這個形態可以是圖形也可以是點、線、面的突破與更改,是較為刻意的設計方法。如圖3中的“佛”字,偏旁部首由蓮花及一縷青煙組成,“蓮”與“佛”息息相關,更好地詮釋了文字的內涵特征。突變是在和諧的基礎上賦予個性的效果,變異是有秩序的變異。
(二)字體意境化設計——立象盡意文字往往與客觀事物有似像非像的聯系,并且加入了一定的精神追求和情感表達,字體意境化設計即立象盡意,出自《周易•系辭下》的“圣人立象以盡意”,這里強調了意象的象征功能,在視覺領域中,“象”被認為是作品外在的“形”包括點、線、面、色彩和構圖,“意”即想要表達的情思及意蘊。圖4紅包“春”,以“春”為主題一語雙關,表示新春快樂也表示冬去春來,在字體設計上形態飄逸恰似春風和煦,筆畫的粗細連接及尾部尖尖的收尾似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生命跡象,具有歡樂祥和的意境。再如,“祿”與“鹿”諧音,所以“礻”部經常被寫為站立的鹿,把“福”的右半部分寫為“鶴”首,這種巧妙的組合形成“鶴鹿同福”的字體形式。(圖5)意境化字體設計主要運用字體設計來表達抽象的形態以及畫面感和意境美,以概括的手法使其造型精美獨特,意象交疊紛呈。
(三)字體圖形化設計——字畫融合字體圖形化設計是從文字與圖形二者共存入手,即圖文并置法,包含了筆中適形、移花接木兩種組合形式,是將字體筆畫、造型、結構與圖形、符號等設計因素相結合的設計方法。圖文并置法的內在原理是基于圖文同源,從廣義的視覺效應上講,任何一種文字都是具有特定含義的文字圖形,而風格各異的字體設計也都是圖形性的視覺效應。移花接木是把文字筆畫看作繪制圖形上的點、線、面,圖6中“報喜”二字運用了繁體字的基本字形,文字筆畫與圖形銜接融合,融入了孔雀、燕子、蝙蝠、錦鯉、鴛鴦、蜻蜓等圖形元素,打破文字呆板的慣性思維,形成了一派喜氣洋洋,熱鬧非凡的意象。其次,筆中適形的組合形式是在一定的范圍限制之內,在文字的基本型之內融合圖形,圖7中“福臨門”及“樂”都是在文字的基本型框架內把圖形置入其中來形成一副裝飾圖形。此外筆中適形也有部分文字結構的適形,圖7中“財、樂、福、新、發、順”等紅包把文字中的部分方形結構與中國傳統花窗圖形融合,從而達到字中有畫,畫中有字,相得益彰的視覺效果。字體與圖形結合重點在于如何構思字體與圖形的共性,使之巧妙結合,生動新穎具有創新性。
(四)字體裝飾化設計——表面修飾法字體裝飾化設計是以表面修飾的方法制造和諧的視覺美感效果,可以用邊框、線條、肌理等元素進行文字裝飾,增強文字圖形的視覺指引效應以及感染力。圖8中“金雞報福”文字紅包文字本身的筆畫進行了微妙變化,同時運用了線條與幾何裝飾的方法,以雙線線條進行字體裝飾強化文字結構,突出形態特征,與周圍線條圖形相統一。線條裝飾形式眾多,有單線、雙線、多層線條;有直線、曲線、粗線、細線;有規則線條和不規則線條等,在運用時根據視覺表現力在不影響文字特性的情況下加以優化選擇。表面修飾法還表現在完成字體設計大格局和結構之后,運用表面肌理融合文字,圖9紅包“T”“禮”“福”都添加了表面肌理來達到輔助作用,營造層次與細節。表面裝飾法更傾向于文字設計的視覺美感,裝飾美感,表面的未必不是內在的,在注重形式上的美感時也要達到內容上的要求。
四、結語
民俗紅包具有獨特的魅力及研究價值,是傳承民俗文化的良好載體。民俗紅包中的字體設計通過其具有的藝術美感及視覺引導作用來達到“觀”與“感”的共鳴,從而以設計學角度探析民俗紅包的字體設計之美具有創新性和必要性。設計師在進行民俗紅包字體設計時要遵循字體設計識別性及藝術性的原則,合理運用字體設計方法,才能使紅包字體設計具有功能性與審美性的統一,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融合,同時結合時代背景不斷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的民俗美學紅包來傳承民俗文化,延續小小紅包背后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付佳樂.中國傳統吉祥文字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2]周佳楠.中國裝飾性字體設計探析[J].藝術評論,2015(06):146-148.
[3]姚雅雯.傳統裝飾字體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4]李朝暉.中國民間裝飾字體的圖式特征[D].淮北:淮北師范大學,2010.
[5]陳艷球.中國民間裝飾字體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包裝工業,2006(12).
作者:石紫賢 張璐 姜夏旺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