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業院校安全應急教育與人才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工傷事故和職業病呈高發、頻發態勢。據調查,工傷事故大多發生在工人開始上班前6個月,90%以上的事故與人的因素有關。[1]到2020年,全國范圍內安全監管、安全服務、安全技術應用人才缺口達43萬人。[2]黨的報告提出,我們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體系。[3]可見,職業院校安全應急教育與人才培養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在前期安全應急教育基礎上,加強職業院校安全應急教育與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積極開展職業院校安全應急教育和人才培養行動研究。本研究重點對職業院校安全應急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中主要教學問題與解決方法進行剖析,探討安全應急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的范式。
一、主要教學問題及其解決的方法
(一)率先創設中職安全專業,解決安全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2015年新專業目錄高職和本科均設置安全類專業,唯獨中職層次缺位。[4]中職安全專門人才緊缺,開辦中職安全專業勢在必行。因此,江蘇省教育廳于2017年批準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舉辦“3+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方向)+安全技術與管理專業現代職教體系試點項目,2018年開設中職安全健康與環保專業、2019年開設中職應急管理與減災技術專業、2020年開設五年制高職消防工程技術專業、2021年開設中職安全技術與管理、防災減災技術、五年制高職消防救援技術專業、中日3+4國際課程項目(應急管理與減災技術)。實現中高職、本科安全類不同層次教育有效銜接,解決了“安全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目標中升學斷層”的問題。
(二)開發國家中職安全專業教學標準,解決安全類標準不健全的問題
在先行開設職業院校安全專業,制定本校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牽頭完成國家中職應急管理與減災技術專業教學標準的研制,確定人才培養規格與目標。基于基本素質領域、崗位基本領域、崗位核心領域和崗位拓展領域崗位要求,架構“公共基礎課+安全專業群技能平臺課+安全專業方向技能平臺課程+崗位實習與拓展課程”的課程體系,專業方向技能平臺課程建構了“防—控—治—護”四位一體內在邏輯體系,確立“精化基礎知識—優化專業知識—強化實踐能力—深化素質教育”的課程實踐框架。
(三)構建開放融合的安全協同創新育人平臺,解決安全類專業教育教學資源不系統的問題
依托江蘇省許曙青安全名師工作室教學創新團隊,引入ICDL咨詢安全國際認證標準、1+X污水處理職業技能標準、消防設施操作員行業標準、應急救護技能等標準,融入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課證融通”校本化教學資源庫,開發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及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教學資源庫。校企合作共建安全應急職業體驗中心,創建安全應急教育教學與培訓在線學習平臺,承辦全國職場安全應急科普知識大賽和應急救護技能競賽,提供企業安全培訓在線學習服務。
二、職業院校安全應急教育與人才培養的范式探索
(一)平臺創建
構建四方協同安全素質和技能提升育人體系。創建國家—省級—市級—校級四級安全育人平臺,開發安全科普知識資源,提供全員參與的學習與競賽平臺,面向人人培養安全素養,提升安全應急能力,形成大健康、大安全、大應急育人范式。
(二)標準與課程體系研制
研制國家中職安全專業教學標準,創建中職安全專業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框架和四位一體課程體系。構建“多方協同、雙核主線、五化育人、課證融通、分層進階人才培養模式”。立足崗位特性,構建事前“防范”、崗位“化解”、事中“應對”、事后“改進”的“防—化—應—改”的四位一體課程體系。
(三)團隊打造
形成跨界融合的思政、文化、安全應急專業教師及行業企業技術能手融創團隊。打造國家級中職安全應急專業教師教學與培訓創新團隊,建成省級安全專業名師工作室,促進國家教學名師、教育部安全技術技能大師、國家級安全培訓大師團隊引領中職安全專業人才培養創新發展。
(四)資源開發與實施
開發融“安全知識、技能、思維、習慣、文化”五位一體和集安全認知、操作、評價等功能立體化教學資源庫,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線上數字化教學資源開展安全專業認知教學,線下集中安全專業技能實踐操作教學,服務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行業企業培訓,形成“課內課外融合,教學做一體、學訓賽相融”的安全技能提升模式。
(五)評價機制建構
建立多元立體、動態調整的安全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對接中職安全專業教學標準,基于政校行企協同開發的課程資源,實施理論學習、小組合作、實務操練等方式,開展面向學習結果和教學過程的評價與診斷,實施實習動態化管理與就業質量跟蹤服務,形成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改進反饋機制,促進安全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總之,職業院校安全應急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依托政校行企教科研實踐共同體和協同育人創新平臺以及立體化教學資源為支撐的終身學習平臺,在職業院校安全應急教育與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實施資源共享、人才共育、過程共管、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協同育人機制,主動作為,激發各方內在動力,從而促進教師、學生、專業、學校和行業企業可持續發展。
作者:許曙青 單位: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