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聽障者職教與就業(yè)語言溝通障礙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與交際的最重要工具。聽障者由于聽力受損而導致語言發(fā)展受阻,進而影響了與人進行溝通與交流,成為影響他們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主要問題。近年來關于聽障者的職業(yè)教育和就業(yè)問題的研究中,均把語言溝通障礙作為首要的負面影響因素,因此,要突破聽障者在職業(yè)教育和就業(yè)中的困境,解決他們的語言溝通問題是關鍵。
一、語言溝通是聽障者最主要的障礙
(一)語言溝通的涵義及功用。
1.語言溝通的涵義。“溝通”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左傳•哀公九年》里有“溝通江淮?!币痪洌梢?,“溝”本意為水道“;通”本意即打通兩端,中無阻隔,后延伸為事物之間的相通。溝通的英文為communication,即交往、交流的意思?!皽贤ㄊ侨祟惤柚诠餐姆栂到y(tǒng)(包括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獲得信息,彼此傳遞和交流信息的個人行為和社會互動行為,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及其能力。”[1]通常表現(xiàn)為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兩種形式。非語言溝通是以人體語言(非語言行為)作為載體,即通過人的目光、表情、動作和空問距離等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往;語言溝通是以語言符號為工具所進行的信息交換過程,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方式。
2.語言溝通的功用。作為人類最重要的溝通方式,語言溝通為人們相互交換信息、表達情感、促進了解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首先,語言溝通是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人類進行信息傳播最主要的方式是通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是最直接最簡便的傳遞方式。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通過口語把信息傳遞給能聽得到適當距離的其他人,即使在時間和空間受到限制,人們也可以借組書面語言加上現(xiàn)代信息手段準確地傳遞信息。其次,語言溝通是人際交往的最常用方式。日常生活中,人們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別人交流,主要運用的也是語言,通過面對面交談、打電話、寫信、發(fā)短信和網絡聊天等。第三,語言溝通是教育教學的最重要手段。從信息論的觀點來看,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包括輸入、編碼、儲存和提取等環(huán)節(jié)。我們把上課稱為聽課而非“看課”,說明口語是學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傳遞符號,配合書面語(板書或多媒體課件)基本能夠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
(二)聽障者的語言溝通障礙。
1.聽障者溝通障礙的表現(xiàn)。人的信息在傳遞和交換過程中,如果受到干擾或誤解而導致溝通失真的現(xiàn)象就是溝通障礙。語言溝通障礙是指人們在以語言為媒介進行信息傳遞和交換過程中,受到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影響,導致溝通不能正常進行。根據(jù)語言溝通障礙的不同表現(xiàn),可以把語言溝通障礙分為幾個類型:一是言語溝通障礙,包括嗓音障礙、構音障礙、流暢性障礙和聽力語言能力障礙;二是語言障礙,包括失語癥和語言發(fā)展遲緩;三是讀寫障礙,特指使用書面語言進行溝通時的障礙。“聽障者”即聽力有障礙的人的簡稱,這個名稱表明這個人群的問題是聽不到聲音或聽不清,而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不能通過有聲語言與別人進行有效溝通,屬于以上所說的“聽力語言障礙”。聽障者溝通障礙的主要表現(xiàn)在于:一是聽不到或聽不清別人講的語言,因此不能像正常人那樣接受有聲信息,理解別人的有聲語言;二是聽不到有聲語言,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通過模仿獲得有聲語言,也不能用有聲語言和別人進行有效溝通;三是由于缺乏有聲語言這個基礎,又影響其書面語言的理解和表達。
2.聽障者語言溝通障礙的成因及后果。聽障者由于先天缺陷或后天的因素而導致聽力損失,語言發(fā)展遲緩,使聽障者在身心發(fā)展和社會化發(fā)展出現(xiàn)很多問題。首先,聽力障礙使他們接受外界的信息量減少。耳是人體的重要感覺器官,聽覺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在五感中僅次于視覺,而更重要的是,人類互傳信息最主要的方式是通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是最直接最簡便的傳遞方式。因此,聽障者比常人接收到的信息量要少得多,而通過語言而獲得的信息量更少。其次,缺少有聲語言這個工具,使他們人際交往受到影響。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缺少這個工具,使聽障者和別人進行交際只能靠手勢和表情,雖然也可以借助書面語,但其便捷性大大降低,因此聽障者只能更多地和會手勢語的人交往,交往的范圍極為狹小。第三,聽力障礙使他們口語能力得不到發(fā)展,缺少語言這個工具,影響他們的學習和思維。正常兒童進入小學后,主要靠聽覺聽課,靠口語與同學和老師討論學習問題,沒有聽說能力,聽障者缺少一條最重要的學習通道;口語也是書面語的基礎,沒有口語基礎,學習書面語的困難重重;口語還是抽象思維的主要工具,沒有口語,聽障者的思維就很難從形象思維發(fā)展到抽象思維階段。第四,沒有正常的語言和人際交往,使聽障者的心理和性格產生異化。大量的研究表明,聽障者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和健聽者有很大的差別。他們比健聽人更自卑、多疑,性格固執(zhí)、怪異。他們很難接受人際交往的基本規(guī)則,沒有法律意識。
二、語言溝通障礙對聽障者職業(yè)教育與就業(yè)的影響
由于語言溝通對于人發(fā)展,特別是對人的社會化有重要意義,而聽障者最主要的問題又是語言溝通障礙,因此許多研究均把溝通障礙作為影響聽障者職業(yè)教育與就業(yè)的首要因素。
(一)影響聽障者的職前教育。
1.思維水平的影響。有研究認為,由于聽障者的聽力損失大部分處于人的認知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因此認知的形成產生遮斷,影響了圖式、同化和順應的過程,直接阻礙認知過程發(fā)展,嚴重影響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想象能力的形成。[2]在邏輯思維中,要用到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于缺乏語言(口語)這個工具,他們的思維能力大多停留在直觀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階段。因此聽障者的思維往往是缺乏邏輯的,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思維水平的低下,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發(fā)展緩慢,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的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不到發(fā)展。
2.學習能力的影響。林寶貴對臺灣大學生的學習適應性進行了具體分析,認為,聾人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時,常常表現(xiàn)出如下情形:語文及其他學科基礎能力太差,無法勝任大學課程的要求;無法靠聽覺接受訊息,上課聽講受到影響;考試時,請巡回指導教師畫重點、猜題、或靠老師給同情分數(shù);上課無法與教授有效溝通,教師上課如果板書不多,學生不是茫然不解,就是一知半解;作業(yè)和報告常常文不對題,或有遺漏缺失,非常貧乏。[3]臺灣聾人大學生在大學學習中的這些問題,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由于聽力與溝通障礙,聽障者在學習中顯然不如健聽者,特別是對于職業(yè)性和專業(yè)性比較強的學習內容,他們更難理解和消化,因此學習效果差強人意。
3.技能掌握的影響。職業(yè)技能,即指從業(yè)者所需的技術和能力,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yè)技能是聽障者能否順利就業(yè)的前提。職業(yè)技能的獲得,可以通過工作實踐獲得,或是通過就業(yè)前進行學習培訓獲得。傳統(tǒng)的技能訓練一般通過師傅口授身傳,而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高級的技能則必須建立在扎實的知識、敏銳地觀察和不斷地反思的基礎上。聽障者語言能力低下,科學知識一知半解,再加上思維水平有限,因此在技能的訓練和掌握過程中,比健聽人要更慢、更費心費力,效果也不好。因此,大多數(shù)的聽障者技能形成往往靠機械地模仿,所掌握的技能往往比較簡單和粗糙,不能勝任復雜高級的專業(yè)工作。
(二)影響聽障者的就業(yè)選擇。
1.擇業(yè)心態(tài)的影響。擇業(yè)心態(tài)一般指的是在就業(yè)前對于就業(yè)職業(yè)選擇的心理、態(tài)度。聽障者由于聽覺與溝通障礙,缺乏通過與健聽人溝通而獲得的就業(yè)信息,產生了不正確的擇業(yè)心態(tài)。他們在擇業(yè)時最典型的心態(tài)是擇業(yè)自卑感,而擇業(yè)自卑感又帶來的擇業(yè)挫折感和擇業(yè)焦慮感,覺得自己已經被風云變幻的市場經濟和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所摒棄,面對激烈的職業(yè)競爭和五花八門各種就業(yè)信息,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和挫折感。聽障者由于不能與主流社會進行有效的溝通,不能接受正面的信息而得不到正確的引導,自卑的心理、對就業(yè)片面的理解、就業(yè)期望和社會實際需求的反差、對別人的不信任感,會一直影響他們的擇業(yè)心態(tài)。
2.擇業(yè)范圍的影響。聽障者由于缺少一條獲得信息和與別人交流的通道,在擇業(yè)時受到限制。他們只能選擇那些不需要依靠聽力的職業(yè),往往是比較簡單、繁重和機械重復的勞動,如簡單的繪圖,資料管理,模具制作等。慶祖杰等通過對天津聾人大學生就業(yè)的研究,認為“溝通障礙使聾人擇業(yè)范圍大受限制”,那些“聾人大學生想去的熱門地方”都被用人單位拒收。[4](19)。3.擇業(yè)機會受影響。由于自身的原因和社會的偏見,聽障者的擇業(yè)機會相對于健聽者更少。從以下研究的文獻,也從不同的側面證明了這個結論:由于聾生在大學期間與健聽人的溝通少,致使其在畢業(yè)后社會融入能力較弱,用人單位不愿意接納并安排聾人大學生就業(yè)[4];迫于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對效益的追求,現(xiàn)有的一些福利企業(yè)里殘疾人所占比例大幅減少,許多原是殘疾人的崗位大多被健全人替代,企業(yè)也不情愿接納聾人大學生就業(yè)。;在國內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近幾年的聾人大學生就業(yè)率在60%左右,這一數(shù)字比普通高校就業(yè)率的73%要低10多個百分點。
(二)影響聽障者的成效。
1.工作效率低。有研究表明:聽障者由于沒有正常的口語,“沒有辦法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靈感、創(chuàng)意,沒有辦法通過語言與領導、同事進行有效或者高效率的溝通。由于溝通障礙,他們自身對周圍環(huán)境的敏感力、洞察力和感知力相對而言較健聽人群低”[6]。在職場中,大部分的聽障者在做事時缺乏目的性、預見性和條理性,只能機械簡單地重復,隨機應變能力比較弱。因此,同樣的工作、同樣的條件,聽障者的工作進度和工作效果和健聽者相比,都有比較大的差距。
2.工作報酬低。工作范圍狹小、工作效率低,缺乏溝通能力和競爭力,使聽障工作者的獲得的收入比健聽者要低。有統(tǒng)計顯示,以上海、杭州和蘇州為例,同地區(qū)的老百姓人均年收入平均為三、四萬元,而聾人大學生月薪一般為一千元左右,只能相當于外來務工人員的收入水平,差距很大。[4]很多雇主雇傭聽障者本來就屬于無奈或同情,他們對聽障者能為他們創(chuàng)造什么財富沒有太大的期望,因此認為給予最基本的工資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恩惠”,再加上大部分聽障者沒有太突出的業(yè)績,因此給予的工資和報酬就可想而知了。
3.工作穩(wěn)定性低。聽障者自身的原因和社會對聽障者在工作中的接納程度影響了聽障者的就業(yè)穩(wěn)定性。一方面,工作單位認為他們不能帶來效益,有些甚至成為單位的負擔,因此一有機會可能就會借機解雇他們;另一方面,聽障者總覺得自己在工作中得不到重用,得到的報酬離自己的預期要低,也會主動辭職。因此,能夠長期在某個企業(yè)就業(yè)的,除了殘疾人福利工廠,很少有聽障者能夠堅持到退休。根據(jù)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近兩年所做的關于聾人大學生就業(yè)問題調查顯示:50%左右的畢業(yè)生簽約半年或一年左右就已經離職。
三、聽障者職業(yè)教育與就業(yè)中語言溝通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了解聽障者的溝通特點與需求。
1.了解形成聽障者溝通障礙的心理因素。聽障者由于聽力缺損這一生理特點造成了他們自卑、多疑甚至自閉的特殊心理特征;缺少聽覺通道導致他們的認知產生偏差,加上溝通不暢,容易對他人產生誤解和敵意,特別是缺乏言語溝通能力使他們與健聽人進行交流時容易產生焦慮情緒,過于敏感的心理又往往讓健聽人很難接近。其實聽障者也希望與健聽者交往,也愿意像健聽者那樣用語言進行溝通。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交流手段限制,聾人大學生往往“更樂意和聾人交往”,而不知道如何與健聽人交往,或者是因為與健聽人交往有障礙沒法交往,其實聾人大學生內心充滿了與健聽人交往的渴望[7]。先天的缺陷往往使他們力不從心,在屢次經歷了用語言溝通的失敗后,聽障者在與健聽者進行溝通時,只好更多選擇手語、文字或非語言溝通法。如果健聽人不理解他們的這些心理特點,就往往視聽障者為異類,歧視并排斥他們。
2.加強溝通與疏導,尊重他們的文化與對溝通方式的選擇。健聽者應該充分理解聽障者的特殊生理特點和由此產生的心理特征,不要視他們?yōu)闅埣踩?,而要把他們當成和自己一樣的正常人。健聽人應該在公平與尊重的前提下與他們進行交往,耐心對聽障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與生活中的困境。在選擇溝通手段的時候,健聽人要接納聽障者的特殊的溝通習慣和語言文化,引導他們與普通人的習慣和文化進行交融。如果聽障者不能用口語與健聽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健聽人應該主動學習一些手語與他們進行交流,有條件的話可以借助手語翻譯進行交流。學校教育必須根據(jù)聽障者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溝通方式進行教學,擔任聾校職業(yè)教育的教師都應該掌握比較嫻熟的手語,或者給職業(yè)課老師配手語翻譯。
(二)加強聽障者的語言與溝通訓練。語言與溝通是聽障
者接受職業(yè)教育和就業(yè)的最主要的問題,因此提高聽障者的語言和溝通能力即掃除他們接受職業(yè)教育和順利就業(yè)最主要障礙。語言是溝通最重要工具,這里說的語言包括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
1.利用殘余聽力,借助視覺補償,提高聽障者的語言能力。聽障者在職業(yè)教育培訓之前大部分已經接受了基礎教育,但基礎知識大多不夠扎實,溝通手段主要還是以手語為主,口語能力基本應付不了日常溝通和交際需要。口語是交際最重要、最方便的溝通交際工具,聽障者雖然已經無法達到健聽人的口語水平,但他們大部分還有殘余聽力。如果有針對性地對他們聽力與口語訓練,配合讀唇和表情等身體語言,他們還是能具備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的。
2.整合多種溝通形式,提高綜合溝通能力。在聽障溝通法歷史上,當手語溝通法和口語溝通法走入困境的時候,曾經出現(xiàn)了綜合溝通法,這種方法“要求把適當?shù)穆犛X、手語和口語交往方式綜合起來運用”,主要目的是“保證同聽覺障礙者之間進行有效的交往”[8]。近年來,國內學者方俊明等結合手語、口語(唇讀)、書面語的認知基礎等研究成果,提出系統(tǒng)地能將口語、手語和書面語言融為一體的的綜合語言教育。[9]其目的也是根據(jù)聽障者的特點和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訓練,來提高他們的溝通與交際能力。3.掌握溝通規(guī)則,提高溝通藝術。讓聽障者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需求,選擇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在準確及時傳遞信息的基礎上,講究與人溝通的藝術,做到能夠主動向他人提出合理的要求,讓別人理解自己的需求,得到別人幫助時,能夠主動表述謝意。首先必須讓聽障者了解現(xiàn)代社會的溝通規(guī)則,學會禮貌文明地和別人交往,如見面如何問候和打招呼、如何與別人道別,掌握基本的禮貌用語;其次,讓聽障者知道能夠耐心傾聽不同的聲音,正確表達自己不同的見解;第三,讓聽障者掌握針對不同對象、在不同語境的溝通表達技巧。
(三)完善聽障者教育與職業(yè)支持體系。教育與就業(yè)問題
是當代社會中兩大重要的系統(tǒng)工程,單靠提高聽障者的素質和技能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為聽障者的教育和就業(yè)提供必要的支持。
1.心理支持。針對聽障者的心理問題,家庭、學校和社區(qū)必須互相配合,對聽障者融入主流社會,適應現(xiàn)代社會提供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克服自卑、自閉的不良心態(tài),建立自信、開放的健康心理品質。學校在進行職業(yè)教育培訓的同時,要關心聽障者的內心感受,了解他們的需求,可以專職輔導員了解和解決聽障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問題、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在就業(yè)輔導課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yè)觀。
2.職業(yè)教育支持。職業(yè)教育與培訓是聽障者就業(yè)的基礎,我國針對殘疾人的職業(yè)教育與培訓主要在特殊學校和各類殘疾人培訓機構。特殊學校、特別中等特殊教育學校和高等特殊教育學校已經成為我國聽障者進行職前職業(yè)教育的主要機構,因此加快各類開設職業(yè)教育的特殊學校投入是提高聽障者職業(yè)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徑。在聽障者的入學,職業(yè)教育課程的建設,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國家應該給予特殊政策和專項資金支持。溝通問題是聽障者接受職業(yè)教育的主要障礙,因此,解決溝通問題是聽障者職業(yè)教育的關鍵。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就要求進行聾人職業(yè)教育的學校和結構“都必須為其提供形式多樣的服務:如在課堂配備手語翻譯;為每位聾生提供家教或筆記助手;……開展口語/手語交流訓練;……所有學院提供服務產生的費用由聯(lián)邦政府撥款補助。
3.就業(yè)支持。在聽障者的就業(yè)支持方面,除了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yè)崗位和機會、提高他們的待遇外,建立溝通無障礙支持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政府各部分應該在社會上開展大力宣傳,讓健聽人了解聾人手語和聾人文化,知道聾人有自己特殊的語言、有特殊的溝通方式、有特殊的聾人文化。我們不僅要理解尊重這些特殊的文化,還應該主動接納這種文化,主動學習一些簡單的日常手語,為與他們在工作中進行有效溝通克服溝通障礙。高等教育學校應該開設手語等特殊教育課程,還應該培養(yǎng)一批手語翻譯的專業(yè)人才。在接收聽障者的企業(yè)、工廠中,要盡量配備手語翻譯,為與聽障者進行溝通提供保障。一兩百年的聾教育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克服語言溝通障礙不僅是針對聽障者進行教育的起點,也是幫助他們最終融入社會,學會自我生存乃至為社會作貢獻的關鍵。因此,在今天我們大力發(fā)展聽障者職業(yè)教育與培訓、對他們進行職業(yè)技能培訓的時候,語言溝通是必須先解決的主要問題。
作者:李尚生 單位:泉州師范學院特殊教育與社會融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