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陶行知職教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強化職教造就“生利之人”的宗旨意識
陶行知認為,職教的辦學宗旨就是為了培養能“生利之人”。說到“利”,有人覺得會否被人誤解成是在教學生謀取“私利”,擔心會把職教和學生引入歧途。其實,陶行知的“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的思想,已經很好地處理了義和利的關系。在這里,他當然沒有排除學有生利之本領為自己謀生存謀發展之內含。正如陶先生所深刻指出的,如果我們的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廢才,只知游手好閑、不能自食其力,還要靠國家、社會、家庭養著,那還談什么教育的育人功能呢?還談什么職業教育在“教育立國”、人才強國中的偉大作用呢?然而陶行知的“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思想,在主張培養“為自己生利”的同時,又強調了“為社會生利,為國家生利,為民族生利,”指出職業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又“可以獨立生活”。他說“倘若一個人沒有能力,則此人必分大家的利,而造成社會的恐慌了”,而培養一生利人物必可使“群需可濟,個性可舒,然后輔之以相當分利之法,則富可均而民可自足矣”。所以他的“生利”思想中包含了濃濃的“利群”利他思想。我想這也充分符合我們今天的“立德樹人”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所以以“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思想為指導,把工夫花在造就能“生利之人”上沒什么可值得懷疑和動搖的。
二、強化職教以項目模塊為課程單元的課改意識
陶行知主張“職業學校的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每課有學理,有實習,二者聯絡無間,然后完一課,成一事;”認為“定課程者必使每課為一生利單位,使學生學完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則生百利”,主張“職業課程之配備,須以充分生利為標準”;他還倡導“主業之外,茍能兼附相當之業。”由此可見,職教的課改出路在于實施項目課程、模塊教學。即以造就能“生利之人”為宗旨,以項目模塊為單元,將課程重組,打破學科、專業界限,才可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真正通過所學,把握其要領,獲得生利之才華與經驗。其實,我們不少校,不少同志,在課程改革方面已作過諸多的探索,如“工學結合”、“產學聯姻”、“定向培養”、“模塊教學”、“理實一體化”、“賽前集訓”等,只是這種課程改革是時續時斷,或只在一些專業、一些課程中實施,還沒有全面鋪展開來,不少課程教學還是黑板上種田,理論與實踐脫節,這必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大打折扣,不改變,一些學生雖接受了幾年的職業教育,很可能學到的生利之才能少而又少,畢業后還是無從立業。
三、強化職教“以做為中心”、“教學做合一”的教改意識
陶行知倡導,“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主張“在做上學,在做上教,以做為中心”。依陶行知的主張,德育課以做為中心,就要在開展諸如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面試與求職演練、創業方案制定、生產經營合同訂立、維權訴訟,擺攤設點叫賣、公民實踐活動、模擬法庭、入職禮儀訓練等上下工夫花氣力;語文課就該向著普通話、朗讀、演講、辯論、主持比賽、應用文寫作、字典查閱、網絡搜索、記者采風、通訊報道、一事一計劃一總結等方面展開;數學課就該與專業課緊密結合,專業課就應該以模塊、項目為單位,在做上學,在做上教。如果能這樣,那學生的素養、能力、技術與經驗必大大提高,這才有利于造就真正的“生利之人”。有人可能要說,這樣做是目光短淺,不利學生的終生發展。其實,學生的終生發展并不完全取決于知識與考分,而更多的則取決于其有無一種好的態度、認真做事的風格與習慣,取決于其后天的崗位鍛煉,即其有沒有一種敬業的精神、埋頭苦干的精神,腳踏實地的作風和求優求真的追求。這一切都要在“做”中加以培養,在“做”中加以形成。
四、強化職教人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創新意識
如同國家的全面改革一樣,推進職業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沒有困難與阻力。一是“應試教育”還有很大的市場。學校、家長往往不由自主地被應試教育被考分牽著走,社會也好、主管部門也好,往往看中的還是哪個校單招考的怎么樣,本科上線有多少,高分的學生有多少;家長關心的也往往是孩子考了多少分、第幾名等。二是受經費與投入的限制。“以做為中心”組織教學常常使學校承受不了,消耗不起,如今,經費自主權不在學校、不在校長,更不在課改一線的主任、老師手中。三是一些老師圖省力。對部分老師來講最輕松最省力的辦法就是講授法,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也不要做那么多的事前準備,什么請示報批、購置、組織等等忙煩事一大堆,加之,主動實行產教結合、工學結合、聯合辦學、校企合作等改革,又易被一些旁觀者認為是為了撈好處,使得改革剛開始就被迫中途夭折,實行不下去了。所有這些,都是我們職教改革路上的絆腳石,不正視,不排除,不克服就難以推進,這就需要我們想想當年在舊中國那樣一種環境下陶先生推行平民教育、倡導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的那股勇氣,那種百折不撓、堅定不移的精神;對照起來,今天的時代,背景已經大大改變,圍繞“立德樹人”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是黨中央為我們所規定的根本任務,只要我們改革瞄準的大方向對頭,我們就一定要下大決心把它推向前進,否則,職教辦學就很有可能走歪路子,或只是在原地上踏足,滯步不前,其后果必是誤了國家急需的數以億計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辜負了社會和企業對職校造就“生利之人物”的渴求與企盼,造成一些雖經對口單招學習并錄取進了大學但因只習慣于在應試模式下學習,不注意綜合素質與技能提高的孩子依然無法就業、無能創業,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在思考與設計職業學校辦學取向之時不能不作一番認真思量的。
作者:丁順前 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