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如何做好職教3+4的銜接課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因國家教育體系的不斷變更,使得傳統的職教方法不再滿足當下社會發展需求,只有通過轉變教學方法才能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主要以做好職教“3+4”銜接課程為重點進行分析。從成立專門保障機構、院校與企業合作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職教“3+4”銜接課程應用效率,為社會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3+4”銜接模式;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所謂的“3+4”銜接教育為以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為目標,選取優秀的初中畢業生進入到職業院校學習3年相關專業,經過考核合格的同學進入到相應的高等院校中學習4年相關專業,在實踐過程中,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分開培養與互相銜接的教育方式。“3+4”銜接教育主要以培養中高等教育目標為主,通過構建專業文化基礎與專業技能課程的銜接體系,來促進課程體系與教材間的有效銜接。
1“3+4”銜接課程體系的保障機制
首先,增強教師理論學習。教師通過培訓、自學或是交流學習的等方法,豐富教育理論與職校的工作經驗,保障教師思維與思路皆能同客觀規律相符,保障所制定的教育方案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其次,設立專門的保障部門。學校為了確保課程銜接順利進行,需要設立專門的學術辦公室與學術委員會。該部門由學校領導、優秀教師以及學部專家共同構成,其主要職責就是論證與研究課程體系,對教育教學與專業建設提出指導性建議;學術辦公室所負責的是對學術委員會活動的協調與安排。最后,建立優秀的教師隊伍。擁有一支富有創新力、專業性較強的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課程銜接的必然需求。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教學,教師所占據的作用至關重要,這便要求教師擁有較強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學校可以通過下述三點措施來增強教師團隊建設:第一,定期組織教師參與操作實踐活動,增強教師實踐力;第二,聘用理論基礎強且具有較豐富經驗的行業人才當作兼職教師;第三,對校內全體教師進行定期培訓,革新教學理念,引用先進的教學方法。
2做好職教“3+4”銜接課程的有效策略
第一,依據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試點管理辦法》中專段考試的實際要求,教師在中職階段提高文化基礎課的時候,還需要對教學大綱與計劃進行變更,增強綜合測試,確保學生的文化課水平提高到普高學生的水平,英語過三級。第二,依據我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需求,教師需要做好德育工作,將工作隊伍的整體水平與素養提高到新高度,提高理想教育與精神教育課程重視力度,確保學生擁有正確的職業理想與職業觀,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與道德素養。第三,進行院校協商,明確中職的主干課程,制定轉段考試方案。減少一些專業課與基礎課的學時,提升專業課學時,增強實訓教學。將專業課程的職業定向性突顯出來,基于職業能力為課程設置的基礎,確保學生所學習的技能與知識能夠切實滿足職業崗位的具體需求。注重技能與知識相結合,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加強課程靈活性,構建具有彈性的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出滿足社會時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第四,共同構建實訓基地。中職院校比較注重技能培養與綜合能力提升,充分培養本科層次的高端科技人才。若是職業資格標準與課程內容互通,與企業共同構建產學合一的實訓基地。第五,校企合作,重構課程體系。基于校企合作為重點,將教學過程中職業性與開發性突顯出來,保障人才培養的明確性,探究實訓基地與課堂教學的一致性,建立頂崗實習與訂單培養的教學模式,來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第六,強化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進行一體化教學則是由一個教師所負責,保障專業理論教學、實訓基地、課程內容皆與實訓進行有機融合,規避知識脫節與重復的問題,將實訓與理論進行有效結合,基于學生為教學主體,通過師生互動,來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增強教學質量,并且還能提高教師綜合能力。第七,設計校本教材。在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前提下,同企業合作,依據企業崗位對能力與素養的要求,來設計教學課本,制定具有職教特點的教學方案,所編寫的教材務必要滿足理論同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目標。
3結束語
綜上所述,與高中為起點的學生相比較,“3+4”銜接課程能夠使學生盡早的接觸相關行業,使學生在進入到本科階段學習以前,就已經具備了行業經驗。在進行培養時,兩校間需展開積極聯系,共同構建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庫以及教學考核標準。通過實踐證明,基于學生能力為基礎進行培養,合理設計“3+4”銜接課程體系,才能確保“3+4”銜接課程的培養質量,進而為社會輸送應用型人才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牛經偉,徐光義,吳楓,趙貴清,劉鐵彬,施宏偉,王樹陽.“3+4”銜接模式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與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14):136-137.
[2]顧國清.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以“3+4”項目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例[J].職教通訊,2014,(27):9-12.
作者:蹤萬振 單位:江蘇省通州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