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都安縣職教中心職普滲透校本教材編寫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都安職教中心對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提出農村中職學校在“職普滲透”的教育教學背景下,對如何編寫校本課程,喚醒學校、教師的自主意識,激發辦學活力,拓展教育空間,助推農村中職學校特色建設和文化培育,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校本課程;編寫;思考
當前農村中職學校的辦學實踐中,受制于教育種種原因,“怎么教”的改革已逐漸出現“百花齊放、欲迷人眼”之勢,而“教什么”的課程改革卻遲遲未能引起足夠的關注。“怎么教”固然很重要,但現實中對教法的探索,也僅僅是教學程序、教學技巧的思考,就像鍋里有沸水,不知所用。因此現在“教什么”、以后“做什么”對中職教育來講顯得更為重要。可見,中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已經達到了時不可待,必須著力解決的局面。為此,本人從都安縣職業教育中心自身的辦學理念和中職的教育教學規律出發,在突出學校培養特色,實施“職普滲透”過程中,對探究校本課程,培育校園文化,促進農村中職學校走出困境,提高教學質量作了一些的思考。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大綱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充分利用當地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開發的多樣性、可供學生選修的課程。這也是人們習慣上將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稱為校本課程。所謂“校本”即以改進本校教學實踐、解決本校所面臨的問題,由本學校的校長、教師的共同探討、分析,所形成的問題解決方案在學校有效實施。校本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是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個性化,即學校和教師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再加工、再創新,使之更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實際需要;二是學校設計開發新的課程,即學校在對該校學生的知識技能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并在充分考慮當地和學校課程資源的基礎上,以學校和教師為主體,旨在開發學生多樣性個性特長,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發展需要自主選修的課程。“育人問題是課程設置與開發最本質的東西”,都安縣職業教育中心提出“培育一名技術技能學生、富裕一個少數民家庭、帶動一方邊遠山區經濟”的育人方略,可見,其課程開發不是單純為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學校發展而存在,其終極利益應該是學生成長的可持續性,防止貧困地區因缺文化技術致貧的代際相傳。所以,課程開發在本質上需要以學生為出發點,關注學生的生存問題,提高學生的成長質量,消除學生的學習倦怠,提升學生持續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提升,帶動地方文化的發展,這是我們學校文化培育的歸宿。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在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以學校師生認同的價值觀為核心的群體意識和群體行為規范。學校文化與校本課程集中反映了學校的特色與個性,學校文化是校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校本課程則是學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最好載體。所以,都安縣職業教育中心校本課程編寫探討,以“強技、創新”的專業課程為基礎,以學校自身的“厚德、篤學”文化意識取向為條件,培養優秀的職業精神,練就過硬的職業技能,實現“健康、快樂、和諧、進步”的校訓。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校的培養目標來展開。培養目標是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校文化培育和校本課程建設的聚合點,是學校工作的靈魂。都安縣職教中心為了更好做好校本課程建設,開展了培育服務于學生成長的學校文化探究,對學校的課程資源進行了廣泛搜集,力求通過相關課程資源的調查、研究與梳理,尋找校本課程與學校文化培育的聚合點,把學校文化培育的目標融入校本課程建設之中,使學校本課程設置突出一個“讓學生成才,讓家長放心,讓社會認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目標,學校文化培育圍繞了“學技術,長本事,進企業,工作有著落;打基礎,備高考,上大學,升學有希望”的兩條主要軸線,提高課程構建的自覺性與科學性,充分發揮其培育學校文化的功能,使校本課程開發服務于校園文化培育的理念生根發芽。著力推進課程改革,就是要將單一的“就業”課程進行改革,大膽推行面向學生就業與升學“雙軌并舉”的課程體系,根據學校育人的實際需要,調整文化課、綜合素質課和專業技能課的課時比例和內容,探究校本課程的編寫,增加考證培訓課程,靈活安排頂崗實習。設立就業部和升學部,并修改所開設的各個專業的教學計劃,更新教學內容;每個專業按直接就業班、中高職貫通聯合辦班、對口考試升高職班、推薦對口升本科班、文體特長生高考升學班等重新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與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借助高校力量,為學校課程改革注入強勁動力。課程設置的調整,滿足所有學生需求,促進學生立體“出彩成才”厚實基礎。都安縣職教中心校本課程開發圍繞中職學生“學文化、學技術,能升學,有工作”兩條主線,做到又紅又專,全面發展。在人文上讓學生悟道明理,在人格上培養學生忠誠善良,在社會上要求學生善群和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求知幸福感。實現了中職學校的校本課程體系不僅兼顧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三位一體,更是思考人才教育、人文教育、人格教育三位一體。在農村中職學校“職普滲透”教育教學改革中,有效解決了校本課程和專業技能、文化基礎、操作實踐的相互銜接。反思:發展和完善都安縣職教中心校本課程體系需要學校全體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和積極參與。(1)提高校本課程開發參與度,克服校本課程過多依賴于個人想法和狹隘經驗的教師本位,主動挖掘縣域、民族、企業、學校的課程資源,現有校本課程優化,擴展創新。利用我校農村中職學校綜合性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整合優化校本課程,使之既有獨立性,又具銜接性,形成梯度化系列,確保校本課程資源共生、共享、可持續,更好地滿足學生多元化培養的課程需求。(2)進一步開展校本課程體系課題研究,實現校本課程的常態化、精品化、動態化。增強校本課程與學校文化的關聯度,進一步分析校本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元素與師生思想、行為、能力、素養等方面的關聯性,診測校園文化培育的成效,探究校園文化的培育規律。使學校文化培育更加主動,校園文化氛圍更加濃郁,校園文化底蘊日趨豐厚。總之,我們應該以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度來推進課程改革,為提升學校辦學理念、完善學校培養目標、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供更大的可能性,力求避免為校本課程而校本課程,防止過多追求校本課程的形式而忽視校本課程的內涵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啟迪.課程文化:涵義、價值取向與建設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5(4).
[2]崔允漷.校本課程開發:理論與實踐[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任長松.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韋燾 單位:廣西都安縣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