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招貼設計中的水墨語言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水墨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水墨語言在招貼設計中的運用,豐富了現代招貼的設計風格,表明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繁榮。文章通過分析招貼設計的起源和水墨元素在其中的應用,描述了水墨語言的基本內容和精神文化內涵,分析了傳統水墨畫與現代招貼設計的關系,以及水墨語言的運用對招貼文化內涵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招貼設計;水墨語言;民族風格;設計本土化
一、招貼設計概念與基礎
招貼又稱海報,它是戶外廣告的主要形式,也是廣告最原始的表現形式之一。盡管當今宣傳媒介不斷多樣化,但招貼所具有的特點是其他任何媒介所難以替代的。一幅完整的招貼作品大多由圖形、色彩及文字構成。一幅招貼中,最具有感染力、能夠第一時間吸引觀看者注意力的要素往往就是視覺形象,圖像往往比文字傳播更具有說服力。招貼中的色彩不僅能增強表現力,也能看出設計師的品味和色彩駕馭能力。文字在招貼中也同樣重要,它可以作為說明文字出現,幫助觀看者與設計師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更好地對該招貼作品進行理解,同時它也可以作為圖形的一部分出現,自成設計。
二、水墨語言基本內容
點是水墨最基本的元素。點的運用能增加畫面的律動感,墨點的大小、虛實、重疊、疏密等的不同也能給整個畫面帶來完全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墨點的運用方式隨著整個視覺主題的需要而調整。連續的點構成線,并排的點或線生發成面,因此點是一切事物的始源,是萬物的根本。線條是中國傳統國畫中最常用的表現形式,線條在畫面中產生豐富的變化,給觀者帶來美的感受。馬蒂斯曾說,線條訴諸心靈,色彩訴諸感覺,應該先畫線條,待心靈得到磨練后,它才能把色彩引向一條合乎理性的道路。知其白,守其黑。黑白的水墨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千姿百態的深淺濃淡變化,追求山水的天然情趣及樸素的黑白之道,賦予了物象空靈淡雅、清新靈動之感。在當代的招貼設計中,除了黑白墨色往往也會運用或濃或淡的色彩來進行烘托,如今墨色與彩色已經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繪畫設計藝術。如靳埭強先生的招貼《心》(圖1),就將色彩與墨色進行了結合,墨色部分為山川,紅色點亮為一輪紅日,其主題和態度也就清晰明確且飽含感情地表現出來了。
三、水墨語言與招貼設計的交融
中國的藝術設計大致源于洋務運動后,標志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上海發源的月份牌畫的出現。這種刻畫細膩、質感逼真的月份牌畫便是中國招貼設計的發端。新中國成立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獨立形式的招貼設計出現了。此時中國的招貼設計在與西方的交流碰撞中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卻開始忽略中國傳統元素,盲目學習西方的潮流。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靳埭強、陳幼堅等國際設計大師在吸收西方各種風格流派的前提下開始回歸傳統,大力發展中國的民族風格,創造了他們獨特的招貼設計語言,讓中國風設計被人們所關注到。隨著世界各國藝術交流的頻繁化,招貼變得越來越多元,具備不同區域的特色。水墨在招貼中的出現不僅給招貼設計帶來東方特色,同時賦予了傳統水墨以現代特征。“筆墨當隨時代”,設計的生命在于創新,這種創新不受風格和手段約束,傳統水墨與現代招貼的互相融合,互為補充,有益于招貼設計今后更廣闊的發展及招貼藝術內涵的提升。如果沒有民族的根基,我們的藝術設計就沒有生根發芽的土壤,枝繁葉茂也將會成為幻想。因此,利用傳統水墨語言進行表現是現代招貼設計的一條必由之路。如圖2陳幼堅作品《十分之一》和圖3靳埭強作品《服飾與文化》,都是水墨語言與招貼設計的完美結合,豐富了設計語言且創造了氣韻生動、內涵充實的視覺魅力。
四、中國水墨語言在招貼設計中的運用
(一)水墨語言的視覺文化表現
1.“筆”與“墨”水墨語言的視覺應用主要通過筆墨實現,筆墨起著關鍵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不僅僅只是作為工具使用。在現代招貼藝術設計中,墨點是可以根據畫面大小和相對線面來決定的。對于靳埭強先生來說,水墨之點已經成為他作品中的一個重要視覺元素,如他在《香港著名畫家十三人展》招貼作品中的點(圖4),是自然暈開的朱砂,與線和毛筆聯合起來,形成中軸線。靳埭強先生說,“我除了要表現中國水墨畫這主題外,還希望帶出中日交流的意念。”2.“似”與“不似”水墨語言以寫意為主要表現手法,不同于西方繪畫以寫實為主要表現手法。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是他通過長期實踐得出的對寫意繪畫的總結。清代畫家石濤也說,“名山許游未許看,畫必似之山必怪,變換神奇懵懂間,不似之似當下拜”,“天地渾融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似之。”不似之似是建立在畫家認真觀察生活基礎之上,融合了畫家主觀的概括提煉后所表現出的藝術形象,是畫家主觀思想感情和審美理想的體現。中國的傳統水墨畫就具備這種獨特的似與不似之美,實虛相互存在,虛無縹緲而又自由灑脫。將這種變化萬千,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水墨語言運用到現代招貼中,一樣能給觀者留下思考與想象的空間。如圖劉江平《污水》系列(圖5),利用物象的水墨痕跡畫出似與不似之間的青蛙、魚和螃蟹三種動物,水墨在此被表現為三種動物受到污染后的形態,可以看見它們已經失去了生機活力,正奄奄一息,以此呼吁環境保護的重要性。3.“氣”與“韻”“氣韻生動”是南齊謝赫在《畫品》中提出的繪畫六法第一法。氣韻在水墨招貼作品中展現出的不只是圖形本身,更是作品生命的韻律,氣韻不生動畫面就是死的,氣韻生動,畫面就活了,可以說這種韻律構成了招貼藝術的生命力量。如靳埭強《互動》招貼(圖6),通過“互”字結構,產生類似太極圖的交互效果,以留白空間比喻人與人之間交融互通的關系。
(二)水墨語言的精神文化內涵
在當今世界的商業大框架下,“民族的即世界的”這一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所認可。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曾說,“東西方兩種傳統在各自的道路上,無疑都創造了我們不能不為之永懷謝意的價值”,各民族的藝術都有其可取之處,都在與其他民族的互相影響中發展,民族性的設計元素應該予以提倡。傳統水墨和現代招貼都追求視覺美和形式美,將水墨應用到招貼中是一種民族審美的延續,這值得每一個中國設計師為之思考。
(三)水墨語言的審美追求在招貼藝術中的體現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美學追求,即一種天人和諧的審美境界。從現代設計角度來說,也可以表達為以自身生活為起點,來傳達對自然及宇宙的思考。靳埭強曾說,自己并非天生擅長做設計,只是善于觀察生活,他常常樂于觀察生活帶來的創造靈感,如他所言,他的設計確實是由日常生活提煉而來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想要有天人合一的境界,首先必須以自然為師,以生活為師,從微小的地方入手,認真觀察自然世界,然后再對客觀自然進行提煉和理解,積極傳達美好的精神力量,這二者也正是藝術創作規律的完整體現。
2.境生象外中國畫重視留白,畫面空間空闊,取物言簡意賅,空白處更有想象。在水墨招貼設計中,“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便是境生象外的禪境,它以有限的形式創造無窮盡的境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靳埭強在1989年的世界環境日畫展招貼《美的回響》中(圖7),就有這種空白之處更有想象的意境。毛筆為蓮,蜻蜓輕點,用毛筆的紅墨與蜻蜓的青色,蓮的筆直和蜻蜓的自然彎曲進行對比,動靜結合,省略背景,整個畫面充滿了自然寧靜。不僅表現了主題,更使觀者的精神思想進入到一個以情達意的世界。這里運用到的,便是中國畫的造境之功。
五、結論
設計最大的特點在于創新。中國擁有自己獨特而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藝術審美,我們做設計應當充分挖掘中國文化、民族風格。當今藝術界藝術與設計融合的方面越來越多。近年來中國風設計的快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說明了設計本土化的必要性。民族文化、中國風格是本土設計生長的根基,對于招貼設計來說,時展帶來的民族文化回歸能使中國招貼設計注入新的血液,水墨元素只是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依然在等著我們探索。而對于傳統水墨藝術來說,它在當代已經變得多元化,招貼設計的水墨元素能推動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的繼續發展,賦予傳統水墨更多可能性。傳統水墨藝術與現代招貼設計的融合不僅是形式上的融合,更是文化精神的融合,中國的招貼迫切需要得到發展和認可,水墨也應當摒棄一些落后的元素,完成新生,煥發新的生命力。我們應當以最本質的姿態迎接藝術與設計的融合,創造符合時代意義的藝術設計新境界。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主編.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3]靳埭強.視覺傳達設計實踐[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4]鮑興達,胡永濤.水墨元素在招貼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1(4):44-46.
作者:萬佳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