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理念評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經濟發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會導致不同的發展方式,進而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果。我們是在國民經濟面臨崩潰、人民生活極度貧困的情況下開始改革開放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經濟增長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手段。對此,黨的文件曾作過明確闡述:我國社會當前的基本矛盾是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沒有經濟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就不能實現,因此我們強調發展。毫無疑問,這里的發展是提高人民群眾福祉的手段。如果始終從這樣的認識出發,在邏輯上就會拒絕片面追求GDP,拒絕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拒絕一切雖有利于單純增長但不利于社會和諧的思路和手段,因為這一切與提升人民的福祉、與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并不協調。也正是由于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增長本身演化成了目的。
于是就有了以GDP為標志的考核標準,有了環境污染、經濟增長質量不高、花錢買速度等問題的出現。經濟發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這一問題曾在率先發展的國家進行過討論。1973年出版的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的《經濟學和公共目標》,是一部至今讀來仍極富現實感的著作,該書明確提出,經濟學應當關心人,關心社會公共目標。加爾布雷斯批評道:在正統的經濟學理論中,以及受正統理論的影響和一般公民的思想里“,經濟增長”成了不可動搖的目標和信念,“無論如何不應當妨礙經濟增長”成了一把保護傘,遮蓋了許許多多不好的事情和做法,對經濟增長的數字的關心超過了對人本身的關心,對“物”的注意超過了對“人”的注意。這種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現象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后果。加爾布雷斯的結論是,應當把對物的關心轉移到對人、對“公共目標”的關心。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不突出“公共目標”,那么任何旨在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都將是無濟于事的。
經濟學之所以如此關注經濟發展的目的,是因為在此問題上出現偏差是普遍存在的。我們應當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真正認識到經濟發展只是手段,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并堅持從以人為本的要求出發選擇發展手段和發展路徑,凡是不利于資源節約和增進人民福祉的思路和措施,都應堅決摒棄。經濟發展既要重視外需的拉動,更要重視內需的拉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在經濟發展的起始階段,我們像眾多國家一樣,奉行古老的重商主義政策,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大大提高了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這些都是應當給予肯定的。然而,一旦對外貿易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就會產生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情況:1.經濟發展受世界經濟波動的影響甚大。例如2004~2007年,世界經濟處于一個較快發展時期,對中國產品有著較大需求,我國經濟就處于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普遍放緩,這也影響到了我國的經濟發展。2.由于原材料在外和產品銷售在外,上游產品特別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會影響國內的經濟發展,輸入性通脹會加大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3.巨額貿易順差導致流動性過剩,也會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4.在國際貿易中處于逆差的國家會要求保持順差的國家貨幣升值,以緩解本國的經濟壓力。
比如當前,美國一方面使美元貶值,一方面要求人民幣升值,這加大了出口的難度。我們需要啟動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但一個時期以來分配向財政收入和工業利潤傾斜的狀況,使得內需不足,拉動力度有限。一個大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同于中小國家的,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曾深刻指出“:中國幅員遼闊,居民那么多,氣候是各種各樣,因此各地方有各種各樣的產物,各省間的水運交通大部分又是極其便利,所以單單這個廣大的國內市場,就能支持很大的制造業,并且容許很可觀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國內市場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場,那么更廣大的國外貿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國制造品,大大改進其制造業的生產力。”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更能感覺到斯密這些評論的現實意義。我們不否認對外貿易在拉動經濟發展中的極端重要性,但更應重視國內需求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國內市場廣大,忽視國內市場的開發、僅靠對外貿易拉動經濟增長不符合我國實際;另一方面,一旦忽視了國內需求,過分依賴對外貿易,當遇到世界經濟劇烈波動時,我們將會非常被動。為有效啟動內需,首先,國民收入分配應適當向勞動轉移
。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起始階段,通常是資本比較稀缺,收入分配會向資本傾斜。但經濟發展意味著資本的積累,資本的不斷充裕會使資本的價格下降,相比之下,勞動會逐漸短缺,其價格會自然上升。因此,我們應加強對勞動的保護,國民收入分配應適當向勞動轉移。其次,在財政政策上可考慮適當減稅,讓老百姓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費。最后,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讓老百姓無后顧之憂,敢于消費。真正認識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和片面城市化的誤區世界性的糧價上漲使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產品具有其他部門產品所不具備的功能。之所以把農業部門叫做第一產業,也是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有了農業領域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會有第二產業,有了第一、第二產業的蓬勃發展,才會有進一步的分工和專業化,才會有第三產業。這個序列是不能顛倒和跳躍的,任何人為的跳躍和顛倒都會受到經濟規律的懲罰。改革開放以來,在如何發展農業,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問題上,我們深受發展經濟學中二元經濟理論的影響。二元經濟理論的提出者劉易斯認為,在欠發達國家的發展初期,存在著二元經濟:一元是傳統的、僅能維持生計的農業部門,另一元是現代的、工業化的部門。劉易斯認為,在傳統的農業部門存在著無限供給的剩余勞動力,即當傳統部門的勞動力價格僅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時候,按照這種價格所提供的勞動力是無限的。由于這種無限的勞動力供給的存在,即使在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新的工業或經濟的巨大發展,也不會缺少不熟練的勞動力。所謂發展,就是不斷地向現代部門轉移無限供給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深受二元經濟理論的影響。在此學說的影響下,人們總是試圖通過所謂的城市化迅速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甚至忽視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基本條件。
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兩種城市化:一種是有著產業支持、有著眾多企業,為了聚集企業發揮產業集群效應而形成的城市化.在這種城市化中,人們如果沒有足夠的收入就很難刺激消費、拉動投資。為了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化不僅需要產業上的支持,而且選擇的產業必須與需要轉移的農民的素質相適應,這是真正的城市化。另外一種城市化是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是在不切實際的“消滅農民”的口號下的城市化,是沒有產業支持和需求拉動的城市化。這種“城市化”一旦成為一種時髦,就會產生“城市化”中的“泡沫”,于是漂亮的廣場和豪華的辦公樓拔地而起。在上述認識的引領和比較利益的驅使下,農村的精壯勞動力被轉移了,大量土地也另作它途,這些都是生產糧食的基本要素,特別是土地,在生產糧食方面是無可替代的要素。再次審視二元經濟理論,我們發現,人們忽視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農業本身的發展是工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劉易斯強調“,除非農業生產也同時得到增加,否則生產日益增多的工業品是無利的。這是工業與農業革命同時進行的原因,是農業停滯的經濟中看不出工業發展的原因”。事實上,農業本身也可以成為亮麗的經濟增長點。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指出“:美國農業生產的成功戲劇性地表現為產品過剩,大量出口以及提出各種減少產量的政府計劃。盡管這樣,在1940年到1961年間,農業產量仍然增加了56%,而耕種的土地大約減少了10%,在農業中就業的勞動力減少了大約五分之二。因此,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幾乎是工業的三倍。目前還看不到美國農業的終點”。在我國不少省份,農業同樣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例如海南、山東、內蒙的農業產業化等。舒爾茨的結論是通過改造傳統農業,使其成為現代農業,成為產業化的農業。為此必須加強對農業中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要人為地壓抑地租和糧價,讓價格準確地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激勵對農業的市場化投資和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使農業像工業一樣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上述分析證明,工業和農業都是驅動經濟增長的車輪,對任何一個輪子的忽視都會使經濟發展的過程變得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