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建筑復原的基本定位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古建筑是人類遺產的人文物質表現形式,是城市發展中被凝固的記憶,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標志,代表著城市的美好形象。在當今蓬勃發展的文化旅游中,古建筑因其獨特的價值而受到我們大家的關注和重視。強烈的文物保護意識,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合理的古建筑的修復措施,嚴謹細致的施工管理、都是古建筑修復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保護歷史古建筑是為了展示建筑美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關鍵詞:歷史層面;古建筑;定位;復原
“建筑”是生命的化石,是被記錄的歷史。在古代,藝術的萌芽是以建筑為載體的。在現代,許多藝術學科的體系結構是最早的藝術形式也是建筑。歷史、藝術和民族特色是古代建筑的代名詞,古代建筑本身擁有著很高的文化和審美價值。然而,由于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以及時代的變革,不可避免的人為的對古建筑的破壞和自然因素造成的腐蝕等,讓古建筑的文化價值逐漸被人們淡化。古代建筑作為人類文化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者人類的文明,是我們當代重要的財產,我們必須樹立保護意識。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革命的開始,多媒體技術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是虛擬現實技術,這種技術更直觀生動的顯示給人一種與現實世界中視覺,聽覺,觸覺結合的感受。使用計算機技術對真實世界的對象,風景進行人機交互和虛擬現實,再現真實的環境,使人們有一個真正的體驗和感受。近年來,虛擬技術在考古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修復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已成為一個新的研究課題,通過數字轉換的歷史遺產和古代建筑的重建逐漸吸引了更多的關注。
一、古建筑復原定位
中國古建筑是指中國古代文明在現代西方文明融合前建造的古代建筑、在中國主導文化建筑和結構下產生的,施工方法及相關系統。與西方建筑文明相比,中國古代建筑的建筑材料多以木材為主,木材充分發揮了其優勢,以四角的吊頂和翹翹的支架為標志。;與此同時,沿著400毫米和其他降水線連貫數千公里,在戰國時代開始修建長城已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國古代建筑除了小部分的石頭建筑外,大部分的土、木、磚和瓦為主要建筑材料,這些材料具有易損壞的特點,尤其是結構的木質材料,易腐爛、易燃等缺陷。浙江余姚河姆渡發現的木結構構件具有7000年榫前,反映了中國木結構的歷史悠久。從建筑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古建筑除了保護功能和其他材料屬性,還包括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的空間,因此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我們保護繼承古代建筑,是因為它的基本象征意義是一種特殊文化,而且也可以通過古代建筑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有一定的認知。從微觀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也是由于各種建筑的空間組織起來的。由于社會的發展運作和人類的存在,形成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建筑幾乎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和生活空間。一些學者也普遍認為:“一般來說,在1940年代,研究古代建筑分為兩類:一是古代建筑形式的分析和分類,二是研究古代建筑的社會組織、居民的行為和文化方面。這兩種研究似乎偏重于分析古代建筑的社會功能和文化理念。我認為:通過看世界各地的古代建筑,可以很容易地把建筑空間、區域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社會實踐分析出來,可以構建出相應的分析,形成邏輯思維方式。一般來說,這種行為和探查古代建筑關系是成正比的,行為越深入,古代建筑的細節也就被越詳細的分析,為古建筑的修復提供一個平臺。根據具體情況復原古建筑,在追求外觀復原的情況下,要選擇最典型的古建筑文化風格和整體的細節,和古代建筑的本體結合,用3d建模方法使古建筑呈現出來的效果更豐富,更全面地展示給世界。
二、古建筑價值
古代建筑在歷史上往往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同時,通常與多層重疊,多層次的歷史信息相結合,能更好地反映出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因此建筑復原時也需要多層次的去考慮,對古建筑復原時要遵循歷史和科學。因為古代建筑的特點通常是相對穩定的,并且經常可以及時維護,甚至可以代代相傳。古建筑都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代,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活,必須包含豐富的歷史,在不同階段的文化信息記錄在不同階段的滄桑。在這種虛擬復原中,不僅保存了大量的原始信息,而且還表示以后一代到以前的生活改進跟蹤,以記錄從更深的層次上的動態變化過程,在許多的復原過程中,不僅可以成為原始藝術內涵的深度挖掘過程,甚至成為一種失落的藝術是再生的過程。古代建筑,如果被全社會認可,這就說明古建筑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藝術作品。但同時,由于這些古建筑經過多年的傳播和自然力的破壞后的缺陷是許多藝術也很難避免的,對此,進行及時的復原陳列展示,往往成為補償性的藝術再生過程。古建筑的室內裝飾應該考慮整體的協調問題,如果修復建筑物的過程中沒有相應的室內場景恢復,整個藝術價值也可能會大大減少,原有的藝術價值恢復的也會相對不足。古建筑的歷史價值,與其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樣,構成了社會建筑文化的精髓和中樞組成部分。各種地理因素、風水環境、建筑材料、資本規模、工藝水平、審美情趣等方面將發揮在建筑物相應的效果,自然引起了在價值主體不同地區古建筑的差異。在評價古建筑價值的不同個體中,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的比重不同,因此結果往往相差很大。比如,廣東的孫中山故居,歷史價值遠遠高于其科學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筑”。這種情況帶來的直接影響復是:需要圍繞著當時的名人的成長環境,成長的歷史背景為中心,來進行復原展示。。而對于嵩山河南少林寺古建筑,寺廟的歷史價值和建筑藝術的價值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上顯示它不需要故意的恢復生活環境,然而,建筑需要的是實用性的永久性的追求,圍繞古建筑和內容的許多社會和文化活動,這是不可避免的。而三大價值的劃分,最終共同服務于古建筑的總體社會價值。
三、結語
古建筑改造復原與工程建設項目不同,它是古建筑修復的實施的實踐活動。因此古建筑修復措施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實施過程中要保護古代建筑的安全性和價值。目前,導致古建筑修復效果不如預期的原因主要有:調查不到位,憑經驗工作不細致,改變原有的狀態照貓畫虎的建設實踐,為了提高施工水平,而改變文化現狀。如何才能做好呢?首先,前提需要從事文物修復工作者應該有一個強烈的文物保護觀念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包括自覺承擔一個強大的責任感和使命在傳承古代文明方面。其次,搞好各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努力在科學設計和使用合理的基礎上進行古建筑修復措施。最后一個是嚴謹和詳細的現場施工管理,這樣做有利于保護和展示古代建筑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作者單位:長春藝術設計學校)
參考文獻
[1]孟國祥,喻德文.中國抗戰損失與戰后索賠始末[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6
[2]陳孟東.古建筑的管理與保護,2001:1[3]馬炳堅.關于中國古建筑學科發展的幾點看法,1999:3
[4]孫薇.古建筑的社會保護及其框架下的旅游利用研究,2007:12
作者:何巖 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