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國古建筑的題材繪畫表現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建筑作為文化藝術精神的載體,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本源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是中國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建筑造景布局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文章從造型、色彩、用筆、意境等方面以中國古建筑為題材進行繪畫表現嘗試,探究中國古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及文化承載意義。
關鍵詞:天人合一;色彩;意境
中西方哲學體系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樣式,建筑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在人類文化精神的承載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筑與繪畫自古就是人類文化精神的主要表現方式,是不可或缺的伙伴關系。建筑為繪畫提供了必要的展示空間,也作為繪畫表現的主要題材而呈現著,繪畫藝術表現也使建筑文化精神得以更好地傳承。西方建筑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有富麗堂皇的宮殿,也有造型奇特的后現代建筑。西方建筑以其獨特的文化特色矗立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與西方的哲學體系不同,不是在一個非常嚴謹的邏輯架構上發展而來的,更多的是在日常的行為中體悟敘述的。作為繪畫題材來研究其價值,中國的古建筑更符合國人的性格特點。“中國古建看山西”,山西是中國現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被譽為“中國古建筑博物館”。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及歷史原因,目前山西保存了大量的廟堂、寺觀、戲臺等古建筑。尤其是元代以后的木結構建筑山西保存眾多,平順縣龍門寺就是其中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碑文記載比較詳實的古建寺廟。當前國內對于建筑題材的表現眾多,國畫、油畫、水彩等畫種都有大量的作品呈現,但是把中國古建筑作為課題去研究還是很少。中國古建筑是中國傳統美學、陰陽觀、“天人合一”思想的綜合體現,把中國古建筑作為繪畫表現題材,對傳承中國經典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一、龍門寺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進程中,世界各族人民創造了屬于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國本源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簡明扼要地總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辯證關系。簡潔地說就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為友誼的關系。西方文明注重科技的發展,希望通過科技征服世界,企圖凌駕于自然之上。而東方文化自古以來講求相互協調、和諧統一。與自然互為一體是中國傳統造景布局的基本思想。莊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開創者。他在《齊物論》里云:“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老子在《道德經》里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兩者都不約而同的闡述了天地融為一體,人與自然統一的關系。由于“天人合一”思想與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生產模式結合緊密,也得到了其他流派的認可,在一定程度上老莊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主體,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中國經典文化,最能代表中國人文精神的,莫過于中國建筑。中國古建筑的造景布局觀念是中國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龍門寺保存有中國五代時期建筑的實例,具有非常高的歷史考證價值。自1996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來備受關注,大量全國各地考察研究的專家學者來此調研。龍門寺除了建筑本身的歷史文獻價值之外,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是備受關注的重要原因。龍門寺坐北朝南,北靠龍門山,南望金雞嶺,東臨馱經山,西有說法臺。龍門寺選景曲徑通幽,意境深邃,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鐘愛。龍門寺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的完美結合被贊為“龍門八寶”,曰:“龍門山前有龍門,菩薩含笑迎嘉賓,金雞報曉鐘聲響,寶石油燈晝夜明,帆桿予卜天陰晴,五檀鬧槐映日紅,龍嘴吐水注清泉,透明碑前整衣冠”。[1]去到龍門寺需經山泉河上小橋,曲徑通幽處,經百層臺階方可到達山門前廣場。一路青石臺階,枝葉繁茂,清泉流水。寺院布局是中國建筑與環境的經典組合代表,不會讓人一覽無余,總是通過樹林遮擋,若隱若現,含蓄不張揚,充分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和中國人的審美觀,布景處處體現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進山門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像形態各異,怒目相對,充分顯示著莊重的儀式感,讓人心生敬畏。整座天王殿樸實厚重,是整座寺院的入口,天王殿凝重的氣氛讓整座寺廟顯得格外莊重大氣。天王殿后是整座寺院的主體建筑大雄寶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寺內碑文記載,大雄寶殿重修于北宋圣紹五年,現存為北宋建筑,體量最大,面寬三間,體現著釋迦牟尼佛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位于第二進院的燃燈殿,主體建筑與大雄寶殿相似,三開間布局,梁架結構多為自然的彎材稍加修整而成,充分體現著元代建筑風格樣式。西配殿為五代建筑,龍門寺現存最早的建筑。東配殿及東院僧侶寢房及伙房皆為明清建筑,建筑裝飾明顯增多,體現出繁縟精巧的特點。從整座寺廟的空間布局上來看體現著中國建筑中虛實相應、主次分明的特色。不管是皇家建筑、寺院建筑還是傳統的民居建筑,都是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空間呈現。龍門寺建筑中主次分明的布局,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禮制。花園與建筑的結合,體現著莊重與輕松的節奏協調。龍門寺建筑的布局特點正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審美觀、自然觀的反映,處處體現著中國本源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中國特有的建筑特點,讓中國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經久不衰。
二、《龍門寺寫生》系列作品的繪畫表現嘗試
《龍門寺寫生》系列作品是筆者做太行山地域特色水彩畫寫生研究課題的一組作品,最初把古建筑作為研究的對象是由于晉東南地區有大量的現存古建筑,取材研究之便。古建筑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方式,有著重要的研究傳承的意義。古建筑從空間組合到色彩的分布,對于繪畫的表現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特別適合繪畫表現。其建筑本身所散發出來的古色沉香的厚重味道,使我對于繪畫表現產生了濃厚興趣。中國古建筑繪畫寫生不同于一般的風景寫生,表現古建筑不單單只是形象的記錄,有著重要的文化承載意義,所以在構圖方式,色彩表現,用筆以及意境的表達上都有著不一樣的趣味。龍門寺是典型的深山藏古寺的特點,景色宜人。青磚綠瓦,厚實的石板臺階,花園式的寺院布局,無不體現著寺院的古樸厚重。所以在寫生構圖上,盡量尊重中國園林的傳統造景方式,充分體現傳統的含蓄協調統一的審美觀。如《龍門寺一角》(圖1)作品中古殿檐下褪色的木結構,柱梁上剝落后模糊不清的彩繪,被遺棄的石板磨盤都在訴說著時間的飛逝,古香的庭院里矗立的古柏給深沉的古寺又增添了一份歷史的沉淀。漫步寺院觸摸古建遺跡,感受逝去的光陰,踏著歷史的腳步,整個古寺以敘述的方式把它自身的美展現在觀眾面前。在寫生表現的過程中筆者充分感受,構圖中把古殿與古柏以對話的方式呈現在畫面,他們就像兩位多年的老友一起見證著走過的時光。古建筑寫生不需要太多華麗的構成,他們本身就是美的承載,在歷史的面前,繪畫表現如實的感受記錄它們就是最好的構圖的呈現。在古寺中寫生人都會變得特別沉靜,脫離了俗世的煩擾,記錄的就是對象本身的文化。古建筑題材的寫生不同于普通風景的描繪,有著自身的特點,特別是繪畫表現過程中色彩的運用。《龍門寺寫生之二》(圖2)作品中在色彩的運用中減弱色彩的純度以描繪固有色為主,在統一中尋求微妙色彩變化。在整體色彩中注重建筑暖褐色基調與樹葉所形成的冷暖色呼應關系。試圖從整體色調搭配中體會古建筑在繪畫表現中的色彩表現方式和內涵。作品中大面積的暖褐色與小面積的綠色對比,讓壓抑的畫面變得活潑,給古寺增添了生機。這樣一動一靜、一冷一暖讓整個畫面變得富有節奏和律動感。色彩是表現對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決定作品成功與否,能否打動觀眾的重要因素。塞尚說:“一幅畫首先是,也應該是表現色彩。”[2]一幅畫面的色調是整幅作品的靈魂,好的色調可以讓畫面趣味濃厚。筆者在龍門寺寫生過程中處理畫面的色調多為黃褐色、綠灰調、黃灰調,這樣的色調我認為更能表現古建筑深沉且不張揚的歷史味道。用筆在中國繪畫中占據著重要位置。用筆不單單只是描摹對象的外形,其中注入著藝術家個人情感及對自然的真切體悟。在寫生中用筆是對物象形體提煉、概況后的形式表達。在龍門寺寫生系列作品中,筆者針對物象形體結構提煉點、線、面,把物象形體抽象化表現,借助外形表達形體內在的結構關系。古建筑寫生不同于一般的風景寫生,其中對象形體復雜,既要提煉、概括又要表現出物象本身的趣味,還不能失去原有的形象,所以在寫生中以小筆觸表現為主,在表現過程中用筆肯定。建筑題材要求畫面硬朗,不能拖泥帶水,對于繪制過程中用筆的要求很高。用筆中注重點、線、面之間的構成關系,注意疏密、節奏及空間的虛實關系。在畫面表現的時候,遠山及天空的處理以水彩濕畫法為主,表現畫面“虛”的部分,與前景筆觸肯定的“實”相對比,虛實結合。畫面前景的主體部分以表現建筑本身的結構為主,注重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以及建筑本身的柱廊、屋檐細節的刻畫。古建筑的屋檐及柱廊的木雕、石雕是突出其特點的關鍵部分。在用筆中注重落筆的重要性,讓形體結構正確且不突兀。通過古建寫生可以給自身提供很好的用筆總結,用筆過程中肯定卻不張揚,婉轉卻不混亂,充分體現天人合一思想及審美觀。意境是人們的思想對于所觀世界的認知和對世界的思考。思想離開客觀世界必然會顯得空洞不堪。在風景寫生過程中,選取適合表現的客觀物象有利于情感的抒發。[3]選取古建筑作為寫生對象,就是被古建筑本身散發出的古樸的意境所吸引。在寫生中不管是構圖形式、色彩表達以及用筆都是為了表現古建筑“古寺幽深”的意境。建筑本身建造講求“天人合一”,那么在寫生過程中更要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切實的表達出自身的感受。由外觀內,以獨特的方式窺視畫家的內心。
三、《龍門寺寫生》系列作品的繪畫體悟
古建筑寫生是對傳統建筑的形制及建筑文化的繼承和保存,承載著中國文化的記憶。古建筑應該被表現,應該得到更多的傳承和尊重,應該作為中國經典文化被保留下來。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很多文明的記憶被破壞,代表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慢慢消失,變成了形制相似的樓房,很多古村記憶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模糊掉,只是保存了部分景點供人參觀。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的距離變得越來越小,物質資料的獲取極為方便,快節奏的生活讓每個人變得陌生,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在現代社會變的尤為重要。[4]中國的古建筑濃縮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審美,對古建筑的傳承和保護,在當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尊重古代建筑的文化價值,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弘揚保護。作為一個美術工作者,應以自己的畫筆去描繪當下的世界,去描繪將要消失的記憶,在古建筑寫生中去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建筑作為濃縮的藝術精華,在寫生中應充分得到尊重,通過寫生去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在古建筑專題寫生中深刻去認識“天人合一”思想的精神,體會文化與個人的關系,這樣的研究在當下顯得十分必要。當代畫家如果能從中國經典文化里吸收營養,能從關注技法提升到對傳統文化的關懷。那么,對畫家形成民族化精神的繪畫風格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文強.平順龍門寺歷史沿革考[J].文物世界,2010,(03):53-54.
[2]高花君.解讀奧迪水彩風景畫的意境美[J].畫家視野,2007,(08):06-07.
[3]黃増炎.當前水彩畫創作的幾個問題[J].美術學報,2001,(01):26-28.
[4]顧森毅.中國水彩畫的地域現象探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01):154-157.
作者:劉冠舉 單位:長治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