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要點及優化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機械制造業的迅速發展,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已經成為現代農田工作的重要手段,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降低了農民勞動強度,解決了現階段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基于此,文章針對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應用現狀與不足,分析具體優化措施,以加強自動化技術與農業的迅速融合,旨在為我國農業經濟和自動化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技術要點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迅速發展,配套的自動化種植技術已經成為廣大農村地區不可或缺的作業手段,包括計算機技術、液壓技術、施肥灌溉技術等,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相結合,使我國農業發展不斷趨于科學化、全球化,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提高。因此,相關科技工作者應當加強技術研究與開發,優化相應技術措施,滿足智能農業發展需求,打造出一條全新的農業發展道路。
1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對農村建設的意義
分析當前農村發展現狀可知,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減少,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和婦女為主,極大程度增加了農業勞動的難度。農業自動化技術用機械代替傳統人力勞動,不僅工作效率高,輸出穩定,還降低了人工成本,優化了農作物的生長環境,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減少了包括農藥、化肥、種子等資源的消耗。另外,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可復制性強、操作簡單,傳統的人力勞動不僅受環境和體力因素影響,而且輸出效率低。總之,以機械為主的農業勞動,通過計算機對機械的運行狀態進行控制,模擬預測好作業過程,快速完成旋耕、播種、施肥、收割等任務,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了農業生產的安全性、可靠性與生產效率。
1.1農業智能化種植技術
農業智能化種植技術是機械自動化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應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通過計算機技術能精準控制種苗密度、深度與施肥量,取代了人工操作與傳統的機械工作。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以拖拉機等半自動耕地設備為主,雖然替代了手工播種、施肥等操作,減少了勞動量,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依然需要2名~3名勞動力支出,阻礙了現代農業機械與種植技術的推廣。農業智能化種植技術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這一不足,其將計算機網絡技術、智能體感技術與現代機械自動化相融合,成功研發了自動化種植設備,實現了全程無人工自動操作,既節省了勞動力,又提高了種植效率。以水稻自動化種植技術為例,通過計算機操作提前設定好種苗深度與密度,可將播種施肥完全交給機器,這推動了我國農業自動化的發展與建設。
1.2農產品生產自動化技術
農業自動化技術,除了在收割、播種、旋耕等領域的應用,還對種苗的檢測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條件。農產品生產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使種植人員通過電腦程序,實時監控種苗的生長狀態,從而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管理。該技術還可以科學區分農產品品種,如通過計算機網絡監控玉米和紅薯生長狀態,科學規劃,智能輸送肥料、水分等,保證產品成活率與生產質量。另外,農業灌溉技術也有所調整,以傳統輸送水分為基礎,增加了綠色種植,應用節約農業的發展理念,通過智能化自動灌溉技術,依據地貌特征采用滴灌、微灌的方式,節約了水資源,提高了灌溉效率,實現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除此之外,農產品生產自動化技術還可以實現農業生產智能化,通過計算機網絡實時監控氣象狀態、土壤肥沃程度、種苗健康程度等,為種苗生長提供最優質的外部環境,提高畝產量與產品質量,以此為農民獲取最高的農業收入[1]。
1.3農產品收割自動化技術
當前,農產品收割自動化技術在農業發展領域應用得極為廣泛,根據農產品類型不同,智能收割技術采用不同的收割管理模式。玉米收割自動化技術既要實現玉米棒、玉米稈的分離,還要通過傳送系統將其放在不同的空間里,完成對玉米稈的粉碎和玉米粒的烘干操作。因此,農產品自動收割技術改善了傳統收割模式,通過機器操作減少了人工,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實現了成本低、收益高的目標。新型的農產品收購自動化技術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智能化的保障,既完成了傳統的種植、旋耕、收割操作,還縮短了勞動時間,降低了勞動程度,節省了勞動支出,實現了農業生產的高效化,保證了產品質量。
2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雖然發展迅速,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不斷研發與改進,文章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分析了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發展現存問題。
2.1農機自動化起步晚、水平低
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不僅包括機械制造,而且包括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術、智能化體感技術、自動化管理技術等,是傳統機械與現代技術的有效融合。我國是農產品種植大國,有幾千年的農業種植歷史,但是傳統的農業種植技術以人工或半自動化機械為主,需要2名~3名勞動力配合,并且時間、體力消耗較大。隨著機械化農業的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成功將智能機械化設備融入農業生產領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實效。值得注意的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自動化水平起步晚、水平低,亟需國家政策經濟的扶持,要加強相應的技術開發,以促進我國農業自動化技術的發展與提升[2]。
2.2農機設備質量參差不齊
目前,農機制造單位大多為中小企業,雖然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但是資金和專業技術人才較為缺乏,不具備新產品研發能力或研發能力欠缺。另外,大部分機械制造企業的發展重點在于自身的經濟效益,而非新產品研發。針對各種先進的智能化農機設備,各個中小型企業生產線不同、技術人員不同,所生產的機械質量差異較大,有些可以滿足旋耕、種植、收割基本需求,而有些機器質量差,不僅影響種植收割效率,還存在安全隱患,不合理的配套設施極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因此,現階段農機設備質量參差不齊,也是阻礙機械自動化發展的一大障礙[3]。
2.3農機自動化發展不均衡
農機自動化研發技術受地域、企業與認識水平的影響,有些城市基礎條件好,自動化設施先進,相關政策、資金扶持投入較大,提高了農機服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對于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政策,資金投入量較小,智能自動化投入較小,農戶也不具備購買昂貴的高科技自動化農業機械的經濟條件,增大了其推廣難度。另外,智能自動化農業機器后期維修保養投入較多,不同的文化水平與不同地區的農民,對農機設備的了解與操作水平存在較大差距,提高了農機自動化發展的不均衡性。
3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的要點和優化應用措施
3.1實現計算機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
在農產品種植、監控、質量鑒定等方面,應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可以增大信息收集、采集覆蓋面,以優化和改良農產品的質量。對于操作復雜、種類繁多的農產品養成和收割工作,應用計算機視覺技術與智能化機械相融合,提高了生產效率與工作質量。先進的圖像識別技術和定位系統可以根據農作物的形狀、大小、顏色進行分類,智能化的操作設備提高了采摘的效率。例如,英國的農業科技研發人員借助計算機技術,成功研發出了采蘑菇機器人,該項技術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對蘑菇進行準確定位,并且根據蘑菇的顏色、形狀、大小進行精細分類。因此,我國農業科技人員也應加大研發力度,不斷嘗試將計算機技術與農業科技相結合,既提高農業生產整體水平,也要發揮自動化技術的優勢,減少勞動力投入,提高生產效率,為農民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4]。
3.2實現農業施肥和灌溉技術自動化
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技術是當前最為先進的農業新技術,該技術將固體肥料溶于水,均勻地噴灑到植物根部,既滿足了植物生長需求,又定時、定期、定量按比例供應,減少了資源浪費,實現了精準化施肥。智能自動化灌溉系統可根據土壤濕度、植物種類、光照強度和植物生長狀態,自動調節和控制灌溉量與施肥量,保證農作物生長的必要養分和水分,且避免了不必要的水土流失。對于傳統的自然灌溉而言,大量的噴灌水分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植物生長需求,但有60%未被利用的肥料和養分被水分帶走,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農業施肥和灌溉技術有效解決了這一弊端,通過計算機操作系統和傳感器實時監控農作物生長狀態,及時、適量補充資源,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有效解決了水資源和肥料浪費問題[5]。
3.3實現農業精準化
農業精準化是以計算機網絡和控制系統為基礎的高科技管理技術,是建立在高新科技上的新型農業。傳統農業在種植過程中,水肥資源利用率只有30%~40%,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農業精準化是對傳統農業的改良和升華,通過對土壤、施肥的監控,利用科學的方法,精確計算出每一地塊的肥量、水量、農藥量,從而降低各種成本原料的投入,提高經濟效益。精準農業的重點在于其精確性,利用高新科技對各種原材料進行精確計算,做到保水保肥。另外,在病蟲害方面,精準農業要精確計算出農藥噴灑量,保證品種品質。我國的精準農業發展已經比較先進,例如,鄭州已經引進并使用了世界上第一臺觀測農業氣象的自動化儀器,對地塊小環境氣候進行監測,并且將其傳輸到網絡,由相關部門進行實時監控,以達到農業優化和智能化管理[6]。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農業智能自動化技術也成為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最核心手段,相關技術人員應加大研發力度,不斷優化應用措施,滿足智能化發展需求,既降低勞動投入量,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從而推動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迅速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勇,吳雷.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及其發展趨勢[J].現代農機,2020(5):5.
[2]張緒芬.農業機械設計制造中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20,38(13):135-136.
[3]張河山.農業機械自動化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7):142.
[4]付博文.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要點及優化應用探析[J].湖北農機化,2020(1):6.
[5]肖明.淺談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要點及優化應用[J].農家參謀,2018(4):127.
[6]劉亞朋.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要點及優化應用[J].南方農機,2020,51(10):5.
作者:朱浩然 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