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運用行業技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適應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運用行業的提質、增效和升級,解決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創新力量各成體系、成果產業化慢等問題,提出以產教融合平臺為載體,構建市場化、產學研相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融合機制及成果轉化機制,提高技術創新效率與成果轉化率,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實現校企研“雙側、雙向、全方位”融合,促進軌道交通行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協同創新;成果轉化;軌道交通裝備制造
近些年,中國的高鐵快速發展,“綠色、共享、開放”的京張智能高鐵,突破了智能裝備和智能運營關鍵技術,是中國高鐵從世界先進水平向世界領先水平邁進的標志性工程,標志著軌道交通裝備向著智能化、集成化快速發展。技術的不斷創新與升級是軌道交通行業保持提質、增效、升級的強勁動力[1]。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運用企業是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的主要力量,對技術創新有著迫切的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技術創新的主要力量,然而三者在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中條塊分割、資源分散、創新力量各成體系,不僅導致重復研究、資源重復建設,而且因為創新力量的分散,創新與成果轉化成效難以顯現。因此,為適應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運用技術的快速升級,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等不同主體之間必須通過協同創新,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技術創新與轉果轉化協同發展,實現“1+1>2”的技術協同創新效應[2-3]。湖南將軌道交通裝備產業作為對接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省的領先產業加快推進,湖南軌道交通千億產業群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株洲為核心,湖南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研發基地與生產基地,擁有以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軌道交通裝備生產制造企業,以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為龍頭、產學研一體化的科研院所,擁有與產業配套的中小企業幾十家,是世界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第一方陣。本文以湖南軌道交通行業為例,對技術的協同創新進行研究,以大力提高創新效率與成果轉化能力。
1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提高技術創新效率
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與宏觀調控作用,統籌頂層設計。要想發揮技術創新的協同效應,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與宏觀調控作用,對湖南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運用行業的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制定戰略發展總體規劃,從政府層面建立合作協調機制,引導和規范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進程,推動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以及優質資源的自由分配與合理流動,確保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的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體系有序運行。第二,通過責權明晰、量質同升的資源共享平臺,為協同創新與成果轉化提供硬件設施保障。技術創新首先依賴于硬件設施與設備,由于軌道交通裝備價格昂貴,因此需要進行優質資源的共享。而這些資源共享涉及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的主體,牽扯到各方利益,因此必須在政府主導下搭建資源共享平臺,構建與完善責權明晰、利益共享的資源共建、共享、共融機制,使參與資源共享的各方都能互惠互利。促進重點實驗室、大型設備、實踐與培訓基地等優勢硬件資源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相互開放、共同使用,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放大優質資源共享的規模效益,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通過共享提供技術創新所需的設備與優質資源[4]。第三,通過高端人才培養與共享,為軌道交通行業技術協同創新提供智力支撐與人才保障。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智能化、集成化技術創新需要大量豐富的知識積累和智力資本作為支撐,往往涉及到多個學科、多個專業,個人或單個企業無法掌握技術創新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必須依靠高層次人才的共享,實現多學科融合、多專業交叉、多團隊合作,形成協同合力。通過人才培養與共享的實現技術創新與科研共享,促進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通過綜合性的工程項目、科研項目進行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提升整體能力與多元能力的培養,為協同創新提供智力支撐與充分的人才保障。構建軌道交通行業高層次人才共享、共融、共建機制。一方面要突破傳統用人機制的剛性約束,消除人才流動與共享的制度性障礙,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另一方面要突破高端人才資源有限的瓶頸制約,通過人才共享做大高端人才“增量”[3]。對于高層次科技人才,通過異地搭建創新團隊進行工程項目合作、技術研發等形式實現帶土移植、科技聯姻、智力嫁接;打破人才為單一主體服務的框架,依托協同創新中心與產教融合平臺,通過專兼結合、互兼互派、掛職鍛煉等形式,實現人才資源的自由流動[5]。高層次人才共享可以形成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協同創新主體間知識資本與智力資本的集聚,做大軌道交通高層次科技人才增量,為技術協同創新與科技研發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構建軌道交通高端技術與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技術協同創新需要有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國際化的人才作為支撐,因此高校需要前瞻性地對接軌道交通行業的人才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優化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全面開展“厚基礎、重復合、強素養”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改革。基于復合型工作崗位、國際化工作環境、創新性工作能力的需求,融入產業創新、綠色、智能制造等生產理念,精準培養大量高端技術技能型高質量人才。第四,通過專業合作建設,推動高校專業集群、教育鏈與行業產業集群的對接。推動軌道交通類高校專業聯合開發與建設機制,聯合開展軌道交通關鍵技術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技術服務。依托軌道交通類高等院校,成立湖南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運用教育集團,實現高校專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的對接。一方面,高校相同、相近專業實施聯合建設與開發機制,就專業規劃、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實踐基地共建共享等進行深度融合、聯合開發。基于高校智慧校園管理平臺,實現“學分銀行”試點,探索建立高校學生、企業員工和社會人員的個人學習賬號,構建不同高校間學分累積、學分互換、學分互認、學分認定體系。另一方面,以鐵道機車車輛制造、車輛工程、電力牽引傳動等專業為主體,以電氣自動化、電機與電器、機械制造、應用電子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等專業為支撐組建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專業群,對接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以鐵道機車技術、鐵道車輛技術、城軌車輛控制技術、動車組檢修技術組建機車車輛運用專業群,對接軌道交通裝備運用產業集群,實時融合行業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發揮專業群的優勢,一方面將企業的職業技能標準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推動教學標準與職業標準銜接。建立專業群課程體系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專業群主動適應行業發展,與行業發展協調一致、動態調整、實時優化,實現專業群可持續發展,推動產業鏈與人才鏈、教育鏈有機融合。另一方面,通過專業群,在制造企業、運用企業、學校三者之間及時進行技術創新與資源的加工與中轉,及時將制造企業的最新技術、工藝和標準進行二次加工,生成同步更新的軌道交通裝備運用的檢修工藝方案、作業標準等。第五,構建知識創新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融合機制,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對接。一方面,構建以高校為主體、技術創新與高等教育有機結合的知識創新體系。知識體系只有與技術體系相融合,才能實現產業技術創新。因此需要充分發揮高校知識體系教育與科研服務的優勢,以企業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進行多學科融合、多專業交叉的知識體系重組,實現高等教育靜態知識向動態技術的轉化,實現技術創新鏈與高等教育知識鏈的對接[6]。另一方面,構建以企業為服務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關鍵是企業對創新成果的可持續需求,建立以企業需求為主體、產學研合作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建立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實現技術創新與企業的深度對接,實現技術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對接[6]。依托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產教融合平臺,通過協同創新、技術集成,促進技術協同創新體系與知識創新體系的互相融合,帶動科技成果轉化。第六,構建成果轉化運行機制,提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率。技術創新的目的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構建市場化、系統化成果轉化機制,有利于創新成果的轉化。構建協同主體知識產權保障機制。建立完備的成果與知識產權管理與保護制度,厘清技術創新成果產權與各協同主體間的責權利關系,使技術創新成果在產業化和市場化轉化過程中,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價值作用,保障技術創新主體以及個人的利益。構建利益分配機制。引導社會與企業資本參與創新成果轉化,厘清創新成果與轉化收益的利益共享與分配關系,健全和完善協同創新主體的利益分配方案,按照平等與互利互惠的利益分配基本原則以及資源投入、貢獻大小、風險承擔與利益分配相一致的原則,滿足協同創新主體的利益訴求,達成各方利益平衡點,實現利益關系均衡。
2建立協同創新中心,促進創新鏈、技術鏈與產業鏈的結合
聯合湖南軌道交通類高校、軌道交通裝備制造企業以及配套制造企業,依托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專業群、裝備制造企業資源成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如圖1所示。圍繞軌道交通裝備的集成化與智能化制造、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等關鍵環節,推動配套企業集聚發展和配套能力提升。針對軌道交通裝備的整車裝配調試、電力牽引傳動技術、核心零部件智能化生產制造等配套產品開發與技術服務開展技術創新,推動人才培養與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的深度融合。面向軌道交通裝備運用領域,聯合湖南軌道交通類高校、軌道交通裝備運用類企業,依托軌道交通裝備運用專業群,成立“軌道交通裝備運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現代軌道交通載運裝備的智能化、集成化發展為技術創新著力點,開展“自動駕駛操縱”“智慧列車”“遠程智能運維”“遠程檢測與診斷”技術創新,通過協同主體之間的合作、協同、技術集成,實現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的結合,使技術創新鏈與產業鏈進行對接[2,6]。
3結語
本文通過構建資源共享機制、人才培養與共享機制、專業合作建設機制、知識創新體系與技術創新體系融合機制、成果轉化機制,實現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運用行業的技術協同創新,提高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的效率,促進創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與市場化,進一步推進校企產教融合,促進湖南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與運用行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李華柏 單位: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