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全面梳理海工裝備制造特點及企業數字化轉型必要性的基礎上,系統分析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影響因素,并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策略,為促進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數字化經濟的長足發展提供必要的戰略支撐。
關鍵詞:海工裝備制造;海工企業;數字化轉型
0引言
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是《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重點領域之一,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點方向,是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十四五《規劃》建議中也明確提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提高海洋資源、礦產資源開發保護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壯大海洋裝備、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企業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新潮流,隨著信息技術和科技水平的發展,資源的信息化和數據的共享化成為企業向前邁進的新動力。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為順應時代的發展,提高企業自身市場競爭力,提升我國海工裝備的建造實力與效率,我國的海工裝備制造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刻不容緩。
1海工裝備制造特點及企業數字化轉型必要性
1.1零部件關系明確
海工裝備制造業零部件個數相對固定,但是種類繁多,因此在管理過程中對于零件個數、種類等信息的獲取比較困難,耗費管理時間,在這種零部件關系明確但數據統計困難的生產環境下,對零部件的管理過程進行數字化轉型,生產信息和數據的獲取會更加容易,從而簡化管理過程。
1.2組裝過程繁瑣
海工裝備制造生產制造組裝的過程,一般是多品種、小批量的制造生產,這種生產方式和原理通常比較簡單,但組裝過程和工序比較繁瑣,且由于工序與工序之間聯系緊密,細微的組裝差錯可能會造成下一道工序難以進行,因此組裝過程中進行數字化轉型,有利于通過數字化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
1.3自動化水平較低
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現狀一個重要特點是以人工生產為主,自動化水平較低,這種人工生產方式要依靠有效的企業管理。因此,進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引進先進數字化生產工藝和數字化生產設備,不僅可以推進企業的自動化建設,還能基于數據的分析使工人和資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1.4生產計劃地位重要
海工裝備制造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產品零部件較多,工序之間聯系繁雜,因此生產效率較低。通過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利用數據對生產方式進行優化,從而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提高海工裝備制造的生產效率。
2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影響因素
2.1技術層面不完善
我國傳統的海工裝備制造大多數采用離散式生產,在時代的要求下,許多企業亟待轉型升級,但是傳統的生產工藝與數字化的生產工藝有所差別,這2種方式對于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管理人員和工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數字化工作能力和生產工藝尚不完善,會減慢生產速度,從而阻礙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我國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尚不完善。信息科技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新興產業,我國雖然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科技基礎還是十分薄弱。在海工裝備制造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需要大量以信息科學技術為主的數字化機械,同時企業對數據的要求較高,因此我國尚未具有完善的數字化的信息設備生產能力,數字化機械制造技術的不完善將不利于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轉型升級的進程。通過對國內外海工制造企業在數字化體系建設、設計、管理以及制造方面的調查研究和對比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2.2管理者缺乏數字化轉型意識
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不僅需要數字技術和科技革命的支持,還需要企業內好的管理人員對于數字化轉型進行管理。在海工裝備制造轉型升級的過程當中,管理層面出現的首要問題是管理人員對于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管理政策的理解程度和辦公熟練程度有限。數字化和信息科技是我國的新興產業,在開發人員開發出好的管理模式和信息收集處理方式的同時,相關企業想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其領導和管理人員必須對信息化和數字化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帶領企業職工進行工作。其次對于海工裝備制造來說,數字化的管理過程依靠的是數據和管理者。海工裝備制造過程中要有好的作業計劃,因此要求企業內部的數據必須同步。數據的同步依賴于公司內部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和合作,才能將數字化生產的數據統一,充分應用到海工裝備制造生產的各方各面。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各個部門的管理人員具有強烈的數字化轉型意識和數字化工作能力,不論是從數據同步的角度還是從管理者的工作能力角度來說,都可以說明管理者的數字化轉型意識不強則不可能帶動公司的數字化轉型的發展,因此管理者的數字轉型意識較弱會制約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進程。
2.3市場的生產競爭壓力
隨著海洋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海工裝備的需求也逐漸增多。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是當今時代的大勢所趨,并且數字化的管理和生產方式已經應用在很多類型的企業當中,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迫在眉睫。時代推動企業的數字化發展,意味著企業要適應市場,必須要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投入資金,大型的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往往有著眼界長遠的管理階層和強大的經濟基礎,因此能夠順利進行數字化改革,但是改革完成之后,對于那些沒有經濟能力進行數字化轉型的中小型海工裝備制造制造企業來說,市場競爭加劇可能會導致這些中小型企業破產或出現經營困難,這不利于我國現有的市場經濟和人民生活就業。時代的發展推動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危害著那些中小型的海工裝備制造制造產業,這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對于海工裝備制造數字化轉型要具有長遠的眼光,不能一蹴而就。
3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策略
3.1招聘和培養人才,促進海工裝備制造數字化轉型
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勢必會推動著各類產業的轉型升級,不論是對于管理層面來說還是對于技術層面來說,為了海工裝備制造的順利轉型升級,必須加快相關人才的培養和招聘,以推動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的數字經濟建設。首先,技術人才的培養是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關鍵。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信息科技取得了巨大進步,這離不開高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對人才和技術的投資與支持,只有技術發展起來,海工裝備制造數字化轉型才能順利進行,因此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招聘和培訓是更好地進行海工裝備制造數字化轉型和實施數字化生產管理的重要環節。管理人員對一個企業發展方向的意義重大,因此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想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在企業職工培訓時和職工考核時要加強對職工和管理人員的數字化、信息化工作能力和業務能力的要求,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3.2簡化數字化工作方式,促進敏捷智能
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一方面依靠數據的獲取以及對生產方式和生產計劃的合理安排,另一方面要加強數據的可視化程度,提高數據分析的合理性。在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之下,從這2個方面出發,促進數字化工作敏捷智能地發展。首先,簡化數字化工作方式主要是要求在技術層面簡化數字化工作內容,從而更快更好地收集數據并進行數據分析,盡可能少的利用人工傳輸數據、同步數據和分析數據。同時也要根據傳統的海工裝備制造生產方式對數字化工作方式作出調整,并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模式。如圖1所示,將數字化技術賦能海工生產全過程,面向全生命周期真正實現敏捷智能的初步探索。其次,敏捷智能不僅僅是對信息化技術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我國階層式管理模式改革提出的要求,在數字化經濟時代,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管理模式要適當精簡下來,從而使得企業管理更加靈活變通,加快企業做出決策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3.3形成時代的企業數字文化,全面助力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
在數字經濟時代,海工裝備制造企業在著眼于信息技術提升和數字化、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同時,也要注重企業數字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將數字經濟和數字文化相關理念和思想深入人心。對于海工裝備制造企業來說,形成具有時代眼光的企業數字文化,對于員工素質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海工裝備制造企業的職員和生產制造的一線員工往往是體力勞動者,并未具有先進的時代知識,因此在進行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既要強調不可操之過急,又要強調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使更多的職工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從而在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之后盡快找準適合自己的定位。針對數字化工作方式與企業數字文化,梳理如圖2所示的轉型路線規劃,是目前海工裝備制造水平升級的關鍵所在,通過將多層信息化集成為中心,從轉型需求出發,覆蓋全生命周期維度內的設計、建造、管理、運維等業務流程,形成“項目-工廠-車間”3層管理模式,按智慧協同、精益管理、智能建造與數據完整性管理4個模塊逐步發展。
4結語
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企業長期發展的一大動力和方向,更是當今時代的要求,在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要充分從職工的角度出發,通過管理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促進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數字化經濟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鵬宇.淺談制造業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危”與“機”[J].財務管理研究,2020,(06):41-44.
[2]劉俊艷.傳統外貿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障礙與對策——以OEM型青島家居紡織業為例[J].科技導報,2020,38(14):126-133.
[3]黃梓楨.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下制造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以浙江漢帛服飾為例[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9,(05):119-123.
[4]王友發,周獻中.國內外智能制造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論壇,2016,(04):154-160.
[5]周曉曉.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5):58-59.
作者:李應曉 張晶 張高尉 李金富 劉賢權 單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