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研發創新助推裝備制造業發展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裝備制造業在遼寧經濟發展中居于至關重要的地位,但大而不強的狀況比較明顯。做強遼寧裝備制造業并實現其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路徑就是以研發促創新。目前,研發經費總量投入不足、研發經費來源結構不盡合理、政策支持尚未形成完善的長效機制等問題制約著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研發創新活動。為此,必須進一步強化裝備制造企業的研發主體地位,進一步發揮政府在研發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充分注重外資在研發創新方面的積極效應。
關鍵詞:研發;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裝備制造業作為各種行業的工作“母機”,在帶動一國或地區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機會、調整產業結構以及促進技術進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全球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來看,裝備制造業日益趨向于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以及綠色化發展。由此,如何做強裝備制造業,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進而增強國際競爭能力,這是一個亟須研究的問題。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是多種多樣的,而以研發促創新則是其必由之路。同樣,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也是如此。
一、以研發促創新是遼寧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裝備制造業是遼寧經濟的支柱產業,在遼寧經濟發展中居于至關重要的地位。2018年末,遼寧省共有裝備制造企業法人單位3.7萬多個,裝備制造企業從業人員102.3萬多人,占按行業大類分組的工業企業法人單位數的38.6%和從業人員數的36.5%。從“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也可以看到,2017-2019年,遼寧省全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為32.0%、27.4%和29.7%。顯然,裝備制造業在遼寧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但遼寧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狀況也比較明顯。其主要表現為:第一,高端裝備制造的規模不足。近些年來,雖然遼寧省不乏沈陽北方重工集團、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大連船舶重工集團、大連光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但總的說來,裝備制造業中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仍占有較大比重,傳統產業的比重仍高達70%以上,高端裝備制造業規模太小、比重太低,對經濟拉動作用明顯不足。第二,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一些裝備制造產品的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機器人RV減速器、海洋工程裝備等部分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第三,產業鏈不完善,缺乏技術支持下的產業鏈整合能力。一方面,上下游產業不能很好配套。遼寧裝備制造業雖然擁有一批有實力的大型主機制造企業,但是零部件、元器件產業薄弱,相關配套的中小企業規模較小,技術較弱,難以形成以主機制造為核心、上下延伸的強大產業鏈。另一方面,生產服務企業與裝備制造企業沒有形成融合發展的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生產服務業還不能很好地嵌入生產制造企業供應鏈。上述狀況勢必會影響遼寧裝備制造業的總體規模和經濟效益,影響其在價值鏈中的地位和競爭能力,進而影響遼寧裝備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顯然,做強遼寧裝備制造業,實現遼寧裝備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路徑就是要解決技術創新的瓶頸制約,而加大研發投入,以研發促創新,則是提升技術創新能力的主要抓手。
二、以研發創新推動遼寧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研發經費總量投入不足
近些年來,雖然遼寧省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但是無論從橫向比較或是從縱向比較,遼寧省仍存在著研發投入總量不足的問題。從橫向比較來看,遼寧省R&D經費投入的絕對量、占全國的比重以及R&D經費投入強度等指標與有些省份相比,特別是與東部地區相比,差別較大。從表1可以看到,2016-2019年,廣東、江蘇、山東、北京、浙江五省(市)的R&D經費投入均超過千億元,其中廣東省2019年達到3098.5億元,而遼寧省最高年份(2019年)只有508.5億元;五省(市)R&D經費投入占全國的比重較高,其中廣東省2019年達到14%,而遼寧省最高年份為2.4%;五省(市)R&D經費投入強度,除山東省個別年份外,基本上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16-2019年的R&D經費投入強度,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2.11%、2.13%、2.19%、2.23%),其中北京2019年達到6.31%,而遼寧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縱向比較來看,2010-2019年的10年時間里,遼寧省R&D經費投入的絕對量在287.5-508.5億元之間;占全國的比重均低于5%;R&D經費投入強度在1.27%-2.04%之間,無明顯變化。
(二)研發經費來源結構不盡合理
近幾年,在遼寧省研發經費的來源結構中,來自企業的資金不斷增加。據遼寧省研發經費投入情況調查顯示,2016-2018年,在遼寧省研發經費來源中,來自企業的資金分別為256.6億元、309.9億元和340.3億元;占總經費的比重分別為69%、72%和74%;年均增速15.2%,政府資金與企業資金之比由2016年的1:2.4降低到2018年的1:3.1。可見,企業在研發經費投入方面作用不斷增強。但是,雖然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但總體來說參與程度仍然較低。遼寧省有科技活動的企業僅占企業的33.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1.5個百分點;大中型企業中有科研機構的僅占2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全省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僅為1%多一點,而在發達國家,90%的跨國公司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戰略的主體內容,80%建立了研發中心,大多數企業至少把銷售額的5%投入到研究開發當中。特別是,遼寧省能夠投入巨資進行研發的企業還屬于“稀缺資源”,且過于集中于重點行業。在遼寧省研發經費的來源結構中,來自國外資金的數量較小。2016-2018年,在遼寧省研發經費來源中,來自國外資金的數量分別為0.8億元、1.3億元和0.7億元,占總經費的比重很小,表明在研發中利用外資的程度遠遠不夠。
(三)政策支持尚未形成完善的長效機制
遼寧省雖然在政策方面對于企業研發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支持,但遠遠不夠。一方面,從投入的力度上來看,需要進一步加大。2016-2018年,在遼寧省研發經費來源中,來自地方政府資金的數量分別為26.4億元、25.8億元和22億元,政府資金的支持力度下降。另一方面,多維度、多手段、多環節的支持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近幾年,政府雖然采取多種措施鼓勵企業的研發活動,但資金投入模式比較單一,運行手段缺乏多樣化。
三、以研發創新推動遼寧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思路
(一)進一步強化裝備制造企業的研發主體地位
作為市場經濟微觀主體的企業,應充分認識到研發創新的重要性,強化研發主體地位的理念并予以實踐。只有加強研發創新,才能改變在全球價值鏈中低技術含量生產環節的地位,增加產品的附加值,進而提升競爭能力。企業應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將銷售收入的一部分作為研發投入經費,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企業應建立完善的研發機構,保障企業研發項目的實施;可以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研發機構,實施由企業需求為導向的“項目提出”,利用“外腦”促進企業研發和創新。特別是應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的研發作用。目前,民營企業已經成為遼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生力軍,但民營企業在未來的相當長時期內,技術追趕的任務仍很艱巨,必須長期做好研發投入準備,強化技術創新理念,加大研發投入,為產品創新和競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進一步發揮政府在研發創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政府應與企業合力,加大研發投入。從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情況看,政府對于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都采取多種政策手段給予大力支持,并起到重要作用。應進一步實施高端裝備制造科技創新重大專項活動,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裝備制造業產品的研發,通過設置專門的扶持基金以及優惠貸款還款等方式,推動企業加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不斷開發出新產品;應將中小民營裝備制造企業作為重點扶持對象,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所進行相關產品研發、轉型升級、新產品展銷等活動,給予財政資金支持或費用上的補貼;應設立重大裝備制造業研發風險基金,突出重點扶持區域和項目。政府應進一步搭建有助于研發活動的平臺。應進一步構建“產學研政”一體化機制,加強“產學研政”的緊密合作,進一步創新“產學研政”合作模式,特別應注重構建技術共享和知識共享機制,進而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研發和創新;應建立由政府財政資金支持的公共研發機構,增加裝備制造技術的外部供給,通過公共研發機構,政府可以在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增加戰略性產業技術的供給,引導研發的方向,加快研發的速度;政府應注重培養和引進高端科技創新人才,支持企業組建研發團隊,重視創新成果的應用和轉化,促進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政府應進一步健全、完善財政資金支持企業研發的獎懲監管機制。對于財政補貼資金使用取得顯著成效,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的企業,政府應給予持續追加財政補貼的獎勵;對于存在虛報研究項目騙取資金的企業應建立黑名單,追回項目資金,并在一定時間內不再受理此類企業申請財政補貼。
(三)注重外資在研發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
利用外資不僅僅可以解決資金的問題,更可以在研發創新活動中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應注重從國外引進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應依托國外高技術水平的大項目的引進,帶動研發活動;應注重“引資-引智-引技”一體化的策略,在引進外資中,注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并為其發展提供優良的軟環境和硬環境,進而發揮高層次人才在研發活動中的重要作用。研發活動是一國或地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一個產業擁有持久競爭能力的基本條件。對于遼寧的裝備制造業來說,在當前新的國際國內經濟背景下,必須不斷注重研發活動,促進自主創新,并由此獲得裝備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愛貞.決定中國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地位的因素[J].國際貿易問題,2011(4):115-124.
[2]王九云,丁晶晶,王棟.國外裝備制造業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學術交流,2011(7):119-112.
作者:王桂敏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