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微課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通過文獻檢索的方式,對國內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取各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共性并融合不同的評價指標,提出了以教學文本為基礎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包含選題適宜、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作品規范、結果評價6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以及具體的評分標準、分值和權重,希望能指導高校教師在教學中合理的利用微課,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研究背景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與推廣,微課、翻轉課堂、慕課等新型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在各個教育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根據相關文獻的分析,目前高校微課的開發主要基于競賽、教學需要、宣傳推廣等方面,長期以來沒有形成相對比較完整合理的評價體系,導致開發的微課作品質量水平不一,在教學使用過程中遭遇了質疑與批判。課題組成員通過對大量的文獻進行分析后發現,截止到2020年國內學者對于微課的研究在內容和層次方面并沒有形成統一的結果。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課的概念、微課的理論基礎、微課的應用模式和應用價值等方面,缺少比較完善合理的評價標準。因此,為提高高校微課教學的質量,構建客觀科學、全面合理、可操作性強的高校微課評價指標體系很有必要。
2高校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狀分析
課題組在“中國知網”中以“篇關摘”作為內容檢索條件,在“篇關摘”中分別輸入“微課評價”和“體系”,共檢索到90篇文章,檢索的截止時間為2021年6月30日。以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為檢索條件,在檢索結果中再次檢索,共檢索到77篇文章。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相關文獻統計如表1所示。從表1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在微課評價體系方面的研究始于2009年,在此之前相關研究幾乎為零。羅金萍在《基于微信小程序微課資源點評的設計與應用研究》中,結合多種方法分析了微信小程序和微課評價的研究現狀,在分析的基礎上設計了微課點評小程序的功能結構、體系架構等,但并未構建微課評價指標體系[1]。苑雪在《微課資源開發的實現路徑分析》中分析了國內外微課資源的開發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平臺建設、優化課程結構規劃、加強政策引導、產學研合作等提高微課資源開發的實現路徑[2],但也并未提及構建微課評價指標體系。孫聘在《基于用戶體驗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中首次提出構建微課評價指標體系,該文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借助Nielsen的計算機系統,從微課教學的有用性和可用性兩個角度構建了8個二級指標,分別是選題設計、內容選擇、活動設計、易于學習、使用高效、易于記憶、低錯誤率和高滿意度[3]。從表1的統計可知,關于微課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文章在近五年出現大量增長的趨勢。課題組從內容上對檢索出的77篇文獻進行分析后發現,每位學者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依據的評價方法不同,構建出來的評價指標體系相差很大,依據的方法主要有熵權法、AHP層次分析法、CIPP、CSE、德爾菲法等。表2列舉了部分依據不同評價方法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方便其他學者參考。通過分析可知,盡管表2中的各項評價指標依據的方法不同,但是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存在一些共性,即這些評價指標體系基本都是從選題設計、內容選擇設計、教學設計實施、作品的藝術性等幾個方面來構建的。
3以教學文本為基礎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高校微課教學與常規的教學方式一樣包含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教師素養等幾個要素,通過分析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幾乎每種評價指標體系都涵蓋了這些要素。因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估高校微課的教學效果。第一,微課的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學文本的準備,核心就是教師的講稿撰寫,教學文本要從教學目標制訂、學習者需求和教學媒體選擇方面進行設計。第二,教育技術應用方面,微課以學生在線或移動學習為目的,教育技術的應用是微課各環節正常開展的前提條件。第三,教師素養方面,教師的教學素養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對微課教學效果直接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依據上述分析,課題組提出了包含6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以及具體評分標準、分值和權重的評價指標體系,為高校微課教學效果的評價提供參考(見表3)。
4結語
本文通過提取多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共性、融合不同的指標,構建了以教學文本為基礎的微課評價指標體系,希望能為高校微課的量化教學提供參考。在實際的微課教學過程中,微課目標用戶不同,其評價指標也會有所不同,針對基礎教育設計的微課與針對高等教育設計的微課各有特色,適用于文科類教學的評價指標未必適合理工科類的教學評價。因此,本文所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還需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檢驗、修正與完善,使評價指標更加適合高校微課教學實際,進一步提高高校微課的教學質量。
作者:馬蓮姑 黃壽孟 張潔 單位:瓊臺師范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三亞學院信息與智能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