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池塘魚鱉混養生態高效養殖技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淡水池塘高密度集約化的養殖方式,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和養殖年限的延長,飼料等投入品的逐年增加和池塘淤泥有機質增加,水體缺氧越來越嚴重,同時廢水排放量增多,水域污染呈逐年加重趨勢,嚴重制約了水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產業發展空間與產品品質難于進一步提高。利用生態學原理開展魚鱉混養,將池塘魚類傳統養殖與甲魚養殖有機結合起來,開展魚鱉混養,套養濾食性魚類,不僅可以合理利用水體空間,增加水產品花色品種,豐富市場供應,還可以提高水產養殖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減少水域污染和疾病的發生,實現良性循環。為探索適宜的池塘魚鱉混養生態高效養殖技術,2014年在保定阜平縣嘉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及石家莊井陘威州等五個示范點開展了養殖,取得了成功。現將混養技術和一些經驗總結如下:
1池塘條件
池塘選擇環境安靜,避風向陽,水面稍大一些的池塘,面積以0.27~0.4hm2為宜,有獨立的供、排水系統,水源水質良好,無污染,符合漁業用水標準,且一定要能滿足不定期的添注新水需求,排水充分,池塘岸坡比1∶2,塘底平整,少淤泥,水深保持1.5~2.5m。溶氧5mg/L以上。
2池塘管理
2.1曬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清除過多淤泥,使淤泥厚度在10~20cm之間。曝曬后,重新翻耕。2月底,用生石灰干法消毒,加水至80cm左右,水色培育至嫩綠色,水溫在15℃左右時,可進行魚種投放。
2.2池塘改造
對池塘向陽的一邊進行整修,修建一土坡,坡度為30°,面積為池塘面積的1.5%~2%,細沙土層保持在30cm,供鱉曬背、棲息和產卵。池塘四周設防逃墻,防逃墻用石棉瓦建,墻高40~50cm,內壁光滑,防止鱉逃走和敵害侵入。池中放置餌料臺,以30°角斜放,固定在池塘內。
3苗種放養
3.1放養規格
草魚、鯉魚規格為100~150g/尾;花、白鰱放養規格為50~100g/尾,鱉苗放養規格500~750g/只。各種苗種都要選擇無病無傷、健壯活潑、規格整齊的苗種放養。
3.2混養密度
鯉魚或草魚18000~30000尾/hm2、鱉750~900只/hm2,花、白鰱(1∶4)15000~18000尾/hm2。
4魚鱉蝦混養方法
魚種的放養密度及搭配比例。魚類以草魚、鯉魚吃食性為主,約占80%,鰱魚、鳙魚占20%。3-4月依次放入大規格魚種22500~30000尾/hm2。5-6月套養0.4kg以上的中華鱉750~900只/hm2。6月上中旬套養南美白對蝦苗15~30萬尾/hm2。
5飼養管理
在日常的養殖管理中,魚飼料采用人工全價配合飼料,按照“四定”要求進行,投喂量按照放養品種、規格、數量及出塘規格數量進行人工控制,鱉主要在養殖中后期少量投喂鱉飼料,根據天氣、水溫和魚鱉生長情況靈活掌握。
5.1飼料投喂
魚鱉混養池中投喂重點是給魚類投喂配合飼料,鱉可以直接利用魚類殘餌和病死魚,也可以攝食一定量的有機碎屑,鱉的糞便可肥水,培養一定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5.2水質管理
保持池水清新,適時換水,增加溶氧,池水pH保持在7~8,做好巡塘,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5.3做好病害防治
做好池塘、工具、池水消毒及魚鱉下塘前消毒,對發病的魚鱉進行對癥治療。
6水質管理
投飼馴化時期,水位保持在80~100cm,每隔5~7d加注一次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池水透明度在25~30cm之間,每15d潑灑生石灰,適時使用EM菌,保證水體溶氧在4mg/L以上,pH值7~8.5之間,氨氮不超5mg/L,同時配置增氧機,適時開機增氧,定期對池塘水質進行檢測。
7病害防治
魚鱉在下塘前消毒。池水消毒選擇魚、鱉可以共用的藥物,例如:生石灰(60~70mg/L)、漂白粉(2~4mg/L)、強氯精(0.5~0.8mg/L)、硫酸銅(0.7mg/L)等藥物進行全池潑灑。
8小結
實踐證明,通過科學確定魚鱉放養規格及數量,改善水質,合理確定魚類投喂量等措施,水體得到合理利用,套養的中華鱉可部分以魚類殘餌和病死魚為食,魚、鱉糞便等代謝產物起到肥水繁殖浮游生物的作用,滿足濾食性魚類的生長需要,水體內部達到生態平衡,魚類發病率降低,達到生態高效的養殖效果,畝增效益1128元。養殖中存在問題是,套養的南美白對蝦苗所剩無幾,具體原因和改進措施有待進一步探討。
作者:曾海紅 馬光 孟改青 單位:井陘縣水產技術站 阜平縣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