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裂腹魚無公害養殖技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畢節市地處貴州省西北部,是烏江、北盤江、赤水河發源地,平均海拔1511m,常年平均降雨量954mm,年平均氣溫12.8℃。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造就了眾多的江河水系及涌泉、暗流、泉眼、伏流,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達32.49億m3。裂腹魚生活在山區溪流、暗河、河溝等水體中,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親睞,為地方高檔食用魚類。2002年以來,畢節市水產站收集野生昆明裂腹魚進行馴化養殖,2007年人工繁殖取得成功,2008年培育出第一批昆明裂腹魚子一代魚苗,通過幾年來的推廣應用,養殖面積達2萬m2,生產商品魚20萬kg,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將裂腹魚無公害養殖技術總結如下,供養殖者參考。
1養殖場址選擇
1.1養殖場地
養殖裂腹魚的場地要求在水源充足,天旱時不斷水,通訊、交通方便的地方修建。養殖環境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的規定。
1.2養殖水源
可選擇用地下水、溪流水、河水及水庫水,水體pH值6.5~8,水溫10~20℃,溶氧量不低于5mg/L,水質清新無污染,養殖用水必須符合NY5051-2001《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水質》標準。
2流水池建設
流水池可為圓形、近似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魚池排列便于飼養管理和捕撈。苗種池面積40~50m2,成魚池100~200m2為宜。長方形池子長寬比為1∶5~1∶6,池深1.2m,水深1m左右,池底有一定的坡度,進排水合理,水流速度0.1~0.3m/s。圓形或近似圓形水池面積15~50m2,一般不宜大于50m2,水深為1.0~1.2m。池底要有一定坡度,進水管口與圓形中心線形成一定角度,使池水定向轉動,將魚的殘餌和糞便等污物通過水流轉形成向心力,不斷集至中央,排出魚池。流水池要求無死角,走水合理,魚可在全池均勻分布,采用倒虹式排水,有利于池底的污物能及時排出,進水采用并聯供水方式,保證供水質量,減少魚體發病時交叉感染的機會。通過提供優質的水源、養殖環境,減少裂腹魚生病的幾率,少用或不用化學藥物,使養殖的裂腹魚達到無公害的標準。
3飼料
投喂裂腹魚的飼料可選用鱘魚或鮭鱒魚的飼料,一般蛋白質水平要求仔魚45%~50%、幼魚40%~45%、商品魚36%~40%。飼料要求營養全面,飼料中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能完全滿足裂腹魚生長、生理需求。飼料要求新鮮、表面干凈光潔,散料少,沉水好,水中穩定性好,粒徑適口。投喂的配合飼料質量應符合NY5027-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的標準。
4魚種培育
4.1培育池消毒
培育池清洗完后陽光暴曬3~5天,用硫酸銅溶液20~30mg/L洗刷池壁、進水管、排水管。魚池浸泡消毒1~2天,放養水深50~80cm,并保持一定的流速。
4.2魚苗放養
4.2.1魚苗的選擇:放養的魚苗要求無病、無傷、無畸形,體質健壯,逆水性好,規格3~5cm。
4.2.2放養密度:在池水30min交換1次的魚苗培育池,放養魚苗0.2萬~0.3萬尾/m2,具體可根據放養時間的長短和出池規格的大小確定。
4.2.3放養:根據魚池的大小和事先確定每口魚池的放養密度,過數后依次放養,放養前用高錳酸鉀溶液15~20mg/L浸洗魚體5~10min。放養時把裝魚苗的容器放入水中后傾斜,讓魚苗自行游入池中。
4.3飼料投喂
根據環境因素及生長情況進行科學投喂,一般魚苗階段每天投喂4~5次,魚種階段每天投喂3次,投喂量為魚體重的4%~6%。
4.4飼養管理
4.4.1飼養管理要做到“四勤”:即勤巡塘、勤去污、勤撈病魚和死魚、勤做記錄。
4.4.2魚池的清洗:由于魚苗攝食量小,搶食能力弱,投喂的飼料浪費較大,池底易臟,因此每7天清洗魚池1次。
4.4.3進排水管理:隨時檢查排水管的暢通情況,適時用塑料刷清洗排水管濾網。如水位上升到溢水口以上,不但要清洗排水管濾網,還要清洗溢水口濾網。
5成魚養殖
5.1魚種的放養
放養密度依據水流量、魚池規模以及技術管理水平來確定。一般水流速為0.1~0.3m/s,放養100g左右的魚種6~11尾/m2。魚種入池前用3%~5%食鹽水或高錳酸鉀溶液20mg/L浸洗5~10min。
5.2飼料投喂
飼料的投喂堅持“一看、四定、一檢查”原則,即看魚群攝食情況,定質、定量、定時、定位,投餌后30min內檢查餌料場是否有飼料剩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5%,根據水溫和魚攝食情況適當調整。每天投喂3~4次,待魚種適應養殖環境和模式,每天投喂2~3次,成魚每天投喂2次。
5.3飼養管理
5.3.1根據魚的生長和水溫變化情況調整分配各魚池的供水量,保證每池都有良好的供水。經常檢查進排水口有無堵塞,及時清除堵塞物保證水流暢通均衡,及時排污、清潔養殖池。
5.3.2飼料投喂時采取慢-快-慢的投喂方法,即開始投喂時要慢,待魚集中搶食時投喂速度放快,大多數魚吃飽離開投喂要慢。隨時觀察魚體吃食情況,到八成飽時停止投喂。
5.3.3養殖一段時間后,養殖池內的魚生長會產生差異,養殖密度加大,應適時調整養殖池內魚的密度,把規格基本一致的放入同一池內分級飼養。
5.3.4注意觀察魚的吃食情況,調整投喂量,如發現吃食量明顯減少,應及時查明原因,疾病引起的應對癥治療。
5.3.5做好養殖記錄和養殖數據的收集整理,建立健全養殖檔案。
6魚病防治
遵循“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針。平時加強預防和營養,放養苗種前對魚池及工具進行消毒,苗種下池時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消毒。在生產中使用魚藥時,必須嚴格執行NY5017-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標準。
6.1錨頭蚤病
癥狀:可見錨頭蚤寄生于體表。防治方法:用高錳酸鉀10~20mg/L浸泡15~30min。
6.2水霉病
癥狀:主要發生在收集的野生魚馴養階段和仔幼魚階段,在幼魚體表擦傷處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狀物,病魚開始焦躁不安,隨著病情加重會發生游動遲緩,食欲減退,最后瘦弱而死。防治方法:
(1)運輸、放養魚種和流水池清洗時操作要細致,避免魚體擦傷。(2)對染病魚池用食鹽、小蘇打合劑10~20mg/L浸泡15~30min。
(3)阿莫西林和氟哌酸3g/kg飼料,2次/天,拌飼料投喂,連續投喂5~7天。
6.3腸炎病
癥狀:在養殖的整個階段都可能發生,病魚行動緩慢,不攝食,肛門紅腫。在患病嚴重時腹部膨大,有黃色黏液流出。腸管局部發炎或全腸呈紅褐色,腸內沒有食物,腸壁彈性差,防治方法:
(1)對病魚池潑灑葵甲溴銨(或苯甲溴銨)5~7mL/m3,1次/天,連續3~4天。
(2)阿莫西林和氟哌酸3g/kg,拌料飼喂,2次/天,連續投喂5~7天。
(3)大蒜汁0.5kg/kg飼料(50g大蒜搗碎取汁)+食鹽25g/kg飼料,連續投喂3~6天。
6.4爛鰓病
癥狀:病魚行動緩慢,不吃食,鰓上黏液增多,鰓絲紅腫,鰓呈淡紅色或白色,嚴重時,鰓小片壞死脫落,鰓絲末端缺損。防治方法:
(1)對病魚池潑灑葵甲溴銨(或苯甲溴銨)5~7mL/m3,1次/天,連續3~4天。
(2)阿莫西林和氟哌酸3g/kg飼料,拌飼料投喂,2次/天,連續7天。
(3)大蒜汁0.5kg/kg飼料(50g大蒜搗碎取汁)+食鹽25g/kg飼料,連續投喂3~6天。
6.5愛德華氏菌病
癥狀:病魚頭部后與背鰭之間出現潰爛,嚴重者現出骨頭,造成魚類大量死亡。防治方法:
(1)全池潑灑
10%聚維酮碘溶液1.5mL/m3,1次/7天。
(2)每100kg魚用氟苯尼考粉10g,連續投喂7天。
6.6潰瘍病
癥狀:病魚攝食基本正常,靠近背鰭一側小部分皮膚肌肉潰爛。防治方法:
(1)運輸、放養時避免魚體受傷。
(2)合理配比飼料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
(3)甲砜霉素或氟苯尼考拌飼料投喂。
作者:李正友 王艷艷 詹會祥 晏宏 單位:貴州省水產研究所 貴州省畢節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貴州省水產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