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家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蠶桑產業在提高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蠶農收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經濟常態下,江蘇省作為蠶桑生產主產區,需要深入研究蠶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重視家蠶省力化高效飼養技術,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推動家蠶飼養自動化、規模化以及省力化等技術的發展,實現對桑蠶病蟲害的有效控制,為蠶桑產業的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基于此,本文就江蘇省家蠶省力化高效飼養技術進行了分析,以期推動該地區蠶桑產業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桑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
家蠶省力化高效飼養技術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勞動強度,提升勞動生產率,解決傳統蠶桑產業發展中的不利因素,從而實現蠶桑產業邁向新臺階。因此,蠶桑技術推廣人員要重視相關新技術的應用,為家蠶飼養的省力、高效提供保障。
1江蘇省桑蠶發展現狀
家蠶是鱗翅目蠶蛾科泌絲昆蟲,其主要價值體現在蠶絲。蠶絲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之一。古史上有伏羲“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據不完全調查,我國有2000萬戶農民從事養蠶,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區,其中江蘇省是蠶桑主產區之一。江蘇省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性氣候,溫度較為溫和,年均溫度為14.5℃,冬季的平均氣溫為3.0℃,各地的最低氣溫通常出現在1月或2月,陽光和雨水較為充足,且無霜期時間較長,非常適合蠶桑產業的發展。在多年的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蠶種制造、栽桑養蠶、收烘加工、繅絲絹紡、絲織印染以及絲綢服裝成品加工等完整產業鏈,蠶桑產業為江蘇省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東桑西移”政策的影響,江蘇省蠶桑產業出現萎縮現象,主要體現在養殖戶減少和桑園面積萎縮。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江蘇省蠶桑產業發展水平與質量也需要進一步提升,以便適應市場需求,實現養殖戶們增收增效的目標,因此,要采取更加省力高效的養殖技術,不斷提高家蠶養殖質量[1]。需要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優化區域布局,建立優質蠶繭產區,把現有的優質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品牌優勢,樹立國際知名度,以優質蠶絲實現貿易集中,從而帶動整個地區的蠶桑產業發展。此外,可進一步推廣新技術、新器具、新機械的應用,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增強蠶農栽桑養蠶的信心,推動蠶桑產業的穩定發展。
2家蠶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
2.1選用優良的桑樹品種和家蠶品種
江蘇省氣候適宜,在桑樹種植以及家蠶飼養上都有較大的優勢。為了實現高效飼養,需要對桑樹、家蠶品種進行科學的篩選。目前江蘇選用的桑品種有‘育71-1’‘農桑14’等,家蠶品種以‘菁松’ב皓月’、‘蘇豪’ב鐘曄’、‘蘇菊’ב明虎’等雜交品種為主。江蘇省各地域的環境與溫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桑樹要根據各地區的環境選擇適宜品種,如北部(淮北地區)的溫度較低,可以選擇適應能力強以及抗逆性強的品種,蘇中地區的環境相對較好,可以運用普通桑樹品種。桑樹栽培,主要選擇桑葉質量優、產量高的品種,在栽植過程中盡量施加有機肥,春季將底肥施足,夏秋季及時追肥,同時做好桑園治蟲等管理工作,從而為家蠶的省力高效飼養奠定良好的基礎。選擇家蠶品種時,重點考慮提高蠶繭質量和產量,首先要做到科學選種,選用絲量多、抗病能力強的品種。近年來,江蘇部分主產區選用了‘菁松N’ב皓月N’、‘蘇豪N’ב鐘曄N’等抗病品種,降低家蠶病的發病率,提高蠶桑產量,增加畝桑經濟效益。
2.2養殖模式
2.2.1推行小蠶工廠化共育。小蠶集中共育,可以提高小蠶飼育質量,降低勞動強度,減少用工,同時還能減少蠶農的投入成本。在江蘇南通海安、鹽城東臺等地,探索推行的大規模小蠶工廠化共育,在實際生產中可以借鑒與推廣。具體模式:以規模較大的小蠶共育室統一征訂蠶種,由共育室統一飼養至三齡期、四齡期,之后分發給蠶農飼養。優點:一是工廠化規模共育能夠保證質量、降低成本;二是能夠將先進的小蠶飼養技術傳遞到千家萬戶;三是蠶農可以減少飼養過程中的勞動力投入,適當提高飼養規模,實現養殖效益最大化;四是能夠將最新開發的養蠶設備設施集中應用到生產中去;五是實行小蠶工廠化共育,方便各類安全風險的管控。小蠶工廠化共育模式也有利于對家蠶小蠶期進行有效管理,節省養殖成本的同時,提高了養蠶的產量與質量。2.2.2大蠶省力化養殖模式。大蠶省力化技術主要包括大蠶地蠶育、大蠶條桑育、軌道給桑等新技術的應用。江蘇鹽城東臺市蠶農在家蠶進入四齡期以后,將蠶全部投放到地面或者柴簾上飼養,減少除沙次數或者全齡期不除沙,解放了勞動力,原來一個勞動力一季蠶可以飼養2張蠶種,現在可以飼養3~4張。鹽城射陽縣蠶農全部養地蠶,采用軌道給桑,速度快,室內蠶座面積利用充分,給桑方便、效率高,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同時,采用大蠶條桑育、簡易蠶室飼養大蠶等省力化措施,進一步提高了栽桑養蠶的經濟效益。2.2.3室外預掛室內營繭上蔟技術。上蔟管理是家蠶飼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提高蠶繭質量和保全繭質至關重要。室外預掛室內營繭上蔟技術就是,蠶成熟后先在室外上蔟進行預掛,讓蠶在室外入孔排尿后移入蔟室內繼續營繭。可以有效減輕室內上蔟翻蔟、拾游山蠶等諸多工序,降低勞動強度。同時,通過室外預掛,可減少蠶在室內排尿,降低蠶室內濕度,減少黃斑、雙宮等次繭的發生,提高蠶繭上繭率、解舒等質量指標。鹽城東臺、射陽等地,蠶農在實際生產中總結了家蠶自動上蔟技術、自動采繭器具,極大地解放勞動力。2.2.4養蠶新機械的推廣應用。近年來,用于家蠶飼養的新器具、新機械開發較多,都已逐步應用到生產中,對推動栽桑養蠶省力化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桑園管理設備有免耕機、伐條機、電動桑剪、桑枝條粉碎機等;蠶室消毒設備有電動霧化器、電動消毒機等;小蠶共育設備有溫濕自動控制器、小蠶共育疊式蠶臺、切桑機、電動消毒篩等,大蠶室飼養設備有環境控制器;蠶繭采摘設備有自動采繭機、新型木質方格蔟具、自動烘繭機等;家蠶全程飼養設備有立體桑蠶養殖專用器等。這些養蠶新機械應在家蠶飼養過程中廣泛推廣應用,促進家蠶飼養省力與高效。
2.3家蠶病害防治
2.3.1做好養蠶前消毒,杜絕傳染病源。做好消毒工作是養好蠶的關鍵。養蠶前要對蠶室內外環境進行徹底打掃,不留死角。蠶室、蠶具要提前8~10d進行清洗,并利用晴朗天氣充分暴曬,室內地表鏟去舊土,換10~15cm厚的新土,水泥地面用清水沖洗,墻壁用20%的石灰漿刷一遍。蠶室、蠶具需用對細菌殺滅力較強的1.5%有效氯漂白粉液進行消毒,并保持濕潤30min以上,第2天蠶具需暴曬,室內通風排濕。隔日用消毒凈每100g兌水20~25kg進行消毒,當日用毒消散4g/m3趁濕熏煙消毒,蠶室門窗密閉24h后開門開窗通風排濕,蠶具室外曬干后妥善保管。對養蠶使用的小物件如小蠶網、鵝毛刷、蠶筷等用沸水煮沸,一并消毒曬干保管。2.3.2加強飼養管理,確保優質高產家蠶飼。養期間,不同生長階段對飼料以及環境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加強精細化管理,以便保障蠶繭質量。2.3.2.1堅持稀放暢養,良桑飽食不同齡。期飼養管理方式不同。小蠶選用適熟葉,以便其能夠達到良葉飽食,確保營養充足,獲得優良體質;大蠶期要放足蠶座面積,達到一蠶三位,蠶不碰蠶,減少接觸傳染和創傷傳染蠶病的機會。2.3.2.2加強通風,調節好溫濕度。蠶是對溫濕度非常敏感的昆蟲,各齡期要按照飼養要求調節好蠶室溫濕度,溫度23~24℃,溫差2.5~3.0℃;加強通風換氣排濕,濕度保持在65%~90%較適宜,保證蠶在適宜的環境中生長發育。2.3.2.3加強防病,淘汰弱蠶。消毒應在領蠶前的7d內完成,先把蠶室、桑葉室及周邊環境徹底清掃干凈,蠶具可放在陽光下暴曬,然后對蠶室、蠶具進行消毒。2.3.2.4注重家蠶防毒,確保蠶作安全。要廣泛宣傳家蠶防毒工作的重要性,讓蠶農自覺做好家蠶防毒工作,主動參與家蠶防毒工作。同時,在其他農田治蟲時,兼顧蠶桑生產安全,距桑園、蠶室200m內不得使用彌霧機治蟲,并且看好風向再治蟲,防止污染蠶室和桑園。2.3.2.5加強蔟中保護,提高蠶繭質量。注重蔟片間距及掛蔟高度,室內方蔟片間距不少于10cm,離地面高度不低于30cm。2.3.3重視回山消毒,隔斷垂直傳播。飼養采繭結束后是病菌最集中的時期,采繭后有少量病蠶尸體、爛繭、蠶沙留下,這些廢棄物中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因此,采取措施對蠶室蠶具、方格蔟、蠶室周圍環境進行消毒。同時,做好蠶沙的漚制處理,殺滅病菌。
3融合發展“蠶桑產業+”
以旅游業帶動蠶桑產業發展,推進蠶桑產業進一步依托和服務于城市化發展。充分利用江蘇省經濟較發達,地處長三角地區的優勢,積極發展以果桑、采摘、桑葉茶、蠶絲被等資源產品,實施蠶桑產業結合鄉村旅游,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逐步把勞動力從傳統栽桑養蠶模式中解放出來,真正實現蠶桑產業的“省力化”。
4總結
蠶桑產業是各地農村農民的重要增收渠道,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采用省力化高效飼養技術不僅可以提高蠶繭質量,實現增收,還能夠節省勞動力,降低勞動強度,從而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在當前家蠶飼養中,應該加強對省力化高效飼養技術的推廣,有效促進蠶桑產業的健康、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錦升.淺析桑蠶產業發展前景與高效種桑養蠶技術[J].廣東蠶業,2021(02):1-2.
[2]覃利仙.桑蠶養殖技術及病害防控要點[J].鄉村科技,2021(02):95-96.
[3]馬晶媛.試析桑蠶的省力化高效養殖技術[J].飼料博覽,2017(12):68.
作者:梅亞軍 單位:江蘇省東臺市許河鎮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