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優質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優質護理服務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和康復的影響。方法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62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信封隨機法分為兩組。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服務組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比較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評分、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分、滿意度。結果護理前兩組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評分、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比較,P>0.05,而護理后優質護理服務組PANSS評分、BPRS評分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優質護理服務組的滿意度比常規組高,P<0.05。結論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效果確切,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和精神狀況,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康復;影響
在精神科臨床上,慢性精神分裂癥是最常見的疾病,也是一種人類認知意識障礙。其主要臨床表現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喪失和生活質量的下降。因其易反復發作的臨床特點,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對心理也有一定的危害。近幾年來,我國醫療水平不斷變化,優質護理成為患者和醫生的共同追求。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思維邏輯異常,缺乏洞察力,存在嚴重的自我照顧障礙,社會功能減退,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優質的護理是臨床常用的有效護理方案,對于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心理狀況,促進患者康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2]。迄今為止,尚無精神分裂癥發病的確切原因。患者以社會底層人群居多,與思維方式、行為模式、情緒等心理狀態不良或近期有沖擊相關。同患者溝通困難,思想與被害有關,容易產生幻聽,一般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1]。醫院以患者為中心,實施優質的護理,有效地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個人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社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62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信封隨機法分為兩組。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服務組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比較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評分、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評分、滿意度,探析了優質護理服務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和康復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62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信封隨機法分為兩組,每組31例。優質護理服務組年齡23~56歲,平均45.21±2.45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4.21±1.12年。男∶女=20∶11。常規組年齡25~58歲,平均45.56±2.35歲,病程2~11年,平均病程4.25±1.41年。男∶女=17∶14。兩組樣本比較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患者知情同意,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精神疾病;②合并機體器質性病變的患者;③無法配合治療和護理的情況。
1.2方法
常規組給予常規護理服務,優質護理服務組實施優質護理服務。①病房實行責任制整體護理,由專人負責進行護理,保證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實行責任到人,開展短期崗前培訓,確保每位護士對所負責患者的概況,包括患者的一般資料、診斷、既往史、現病史、治療和護理要點等內容有一個了解,使其對問題有一個認識,并提供個性化服務,營造人性化護理的良好氛圍。安排患者參加病區的娛樂活動,保持心境平靜和愉快。規范溫馨圖案安全標識張貼,將人性化理念融入護理服務中心。②健康教育。將患者的健康教育作為護理工作的重點,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用藥的重要性、治療的依從性等體現到日常工作中,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不定期進行效果評價,反復強調患者不能掌握或部分掌握的內容,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③生活照料。合理配置護士,盡量減少病房內護士的流動。提供更多信息,明確每個人的基本職責范圍,包括生活、飲食和愛好。責任護士要為患者提供舒適、整潔的病房,病房內溫濕度平衡,為患者提供生活用品,物品要有序安排,做好基礎護理。④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分析患者的心理變化,注意患者易產生情緒波動,以和藹的語調保持情緒的穩定。護理過程中,護士應面帶微笑,不得責罵、辱罵患者。同時也對家屬進行宣教,囑咐患者家屬協助維持患者的情緒穩定,引導患者家屬支持、理解患者,培養患者配合護理的能力。⑤分層次管理照料。要求護理管理者根據患者的病情、具體的技術要求和護理工作難度,統籌安排,合理分工。⑥康復護理。引導患者參加諸如棋牌、廣播操等集體活動。結合患者的興趣愛好,參與綠植的種植養護、手工制作、書寫毛筆字等康復活動,分散注意力,緩解緊張、煩躁、抑郁等不良情緒。此外還組織患者進行一些生活技能的訓練,例如個人衛生、儀容儀表、洗衣、整理房間等,感受勞動成果帶來的自我認同。在心理治療師的協助下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建立信任、增進了解的機會,改善患者認知,促進康復。⑦對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在滿足臨床護理需求的同時,應兼顧護士意愿,采用靈活的排班方式,減輕護士的工作量和精神壓力。護理部還邀請了心理治療師對護理人員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旨在幫助護理人員緩解壓力、提升心理品質、增強集體凝聚力,使其在較好狀態下完成護理工作。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PANSS評分(分值越低越好)、BPRS評分(總分7~133分,分值越低越好)、滿意度。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PANSS評分比較,P>0.05;護理后優質護理服務組PANS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如表1。
2.2兩組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BPRS評分比較,P>0.05;護理后優質護理服務組BPR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如表2。
2.3兩組滿意度比較
優質護理服務組的滿意度31(100.00%)比常規組23(74.19%)高,x2=7.032,P=0.008<0.05。
3討論
長期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癥,不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而且給患者家屬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應重視這一疾病的檢查和治療。就目前情況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表現是:情緒淡漠、思想淡漠、自我效能相對較低,此外,患者還伴有其他并發癥,如不及時治療,后果更嚴重。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其病程長、易復發、自殘等特點,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優質的護理是基礎護理、心理護理、疾病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模式,與當今所倡導的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十分契合。實施優質護理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狀況。優質的護理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3]。優質的護理能夠在患者就醫過程中提供有效的針對性服務,通過實施責任制護理,確保責任到人,避免護理漏洞和缺陷的發生,且分層次的照料,可針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個性化干預,促使患者能夠最大限度地配合醫生的治療[4]。在優質護理中,心理護理十分重要,是精神科護理工作中的關鍵環節。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及語言交流,可大大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不良情緒,加速康復,建議積極擴大臨床應用范圍[5]。護理可從患者的心理方面入手,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加強與患者的語言交流,大大提高患者的康復信心。因為長期的疾病困擾,患者精神狀態不好,導致患者的自我效能逐漸降低。患者很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慌和緊張情緒。因此,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自身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從多方面解決其消極情緒,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提高生活質量[6-7]。另外,患者的心理、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個性化健康教育和生活護理也是優質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醫護人員應尊重患者的生活習慣,實施個性化護理,以減輕患者的焦慮。加強患者的生活自理訓練,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8-9]。在接受藥物治療后,患者腦內神經遞質逐漸恢復正常。但是,后遺癥卻不容忽視,一些精神分裂癥的具體表現在藥物治療之后并沒有完全消失。所以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實施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疾病認知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10-12]。該研究的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PANSS評分、BPRS評分比較,P>0.05,護理后優質護理服務組PANSS評分、BPR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優質護理服務組的滿意度比常規組高,P<0.05。綜上所述,針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優質護理服務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癥狀和精神狀況,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值得推廣應用。
作者:王霞 單位:南京市溧水區精神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