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日社交語言文化差異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對社交中禮貌用語的重要性進行分析,結(jié)合中日文化差異,對語言上的差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及舉例說明,希望能借此加深對其他國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增進國際友誼。
【關鍵詞】語言文化;社交環(huán)境;文化差異
當今社會,經(jīng)濟全球化為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巨大契機。在文化交流中,語言的使用能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在思想層面達成交流,通過“互換”想法及相互理解,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加深國際友誼。
一、社交中禮貌用語的重要性
“禮貌”是全人類共同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其是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的一種行為標準[1]。禮貌用語就是指人們在交往中所使用的友好和尊重的語言,要想了解某一國家的文化習俗及道德標準,加強與其的友好交流,可以從禮貌用語的研究入手。在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離不開語言的運用。良好、準確的語言表達,能夠保證我們擁有健康、正常的社會生活,加強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聯(lián)系。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語言體系中,禮貌用語是人際交往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下面對不同情況下的禮貌用語進行具體分析。
二、中日在社交語言文化上的差異
1、稱呼語言
在人際交往中,一人如果要與另一人進行交流,首先就要對對方進行稱呼。稱呼可以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也可以是二人間親屬關系的象征。在不同國家的人際交往中,稱呼都是十分重要的,對對方進行尊重、友好及和諧的稱呼,能夠拉近與對方的聯(lián)系,增強交流效果。例如,在中國表示尊敬的詞一般是“您”,在不同行業(yè)或不同的親屬關系中,只要是表達“尊重”都可以用這一詞語,同時,在對某一職業(yè)中的某一人進行特指時,會用姓氏加上其職業(yè),如“張醫(yī)生”、“王律師”等;在日本,要對教師、律師、醫(yī)生及議員等進行尊稱,就需要使用“先生”這一詞語,對其他人的尊稱就是要在該人的姓名后面加上一定的后綴,如“さん”,如果隨便使用“先生”一詞會使部分人感到窘迫甚至反感,不利于人際交往。除此之外,在親屬關系上,中國人十分重視輩分,即使在同一輩份的人中也要分出年齡大小,如大伯與二伯、大哥與二哥等;日本人則不會,其會在不同人的名字后面加上稱呼從而指代不同的人,如惠子姐姐與純子姐姐,在一般人眼中是難以區(qū)分其年齡大小的。
2、饋贈語言
“饋贈”指的就是朋友間相互贈送禮物,在中日兩國都存在饋贈的禮儀及習俗,當朋友間建立了友好的情誼后,在為了感謝對方做過的某事、在特殊日期進行祝福及安慰或者是為加深情感上的聯(lián)系等情況下,都會進行禮物的饋贈,該方法對于增進友誼有很重大的作用[2]。雖然禮儀及習俗上有所相似,但是在語言方面中日兩國還是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在接受禮物上,中國人會常常采取謙卑的態(tài)度,說“受之有愧”等話語,或者是進行不斷的“推讓”行為;但日本人則不會推讓,他會直接接受禮物,并說“感謝你的禮物”,若產(chǎn)生推讓行為肯定就是拒絕對方的禮物。中國人的推讓及謙卑行為,表達的是與友人之間渴望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的感情,日本人則更多考慮對方的感受,避免因刻意發(fā)展人際關系帶來的不利影響。所以應正視中日文化間的差異,正確對待禮物贈送問題。
3、拒絕語言
從文化差異來看,中國人一般會用坦誠、直率的方式進行交流,但在日本文化中,日本人習慣在任何形式的交往中“迎合”交流者,并且在一般不涉及重大問題的情況下,即便意見不同,也會采取附和的語言。在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中,拒絕他人我們習慣說“不”,但在日本語言的使用中,是不會用“不”字去拒絕對方的。例如,某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找工作,請求日本學生幫忙,該學生熱情的回答:“好的,回去等我的電話吧!”但是該中國留學生卻一直沒有等到同學的電話,于是再次拜訪對方,對方仍是使用這句話“拒絕”了他。在中國的交流環(huán)境中,如果面對此種情況,一般人都會結(jié)合實際情況,能做到就答應:“好的,等我消息,我盡力。”不能做到就要說“不”。但是在日本的交流環(huán)境中,如果做不到他會也會采用婉拒的方法,除了上述文中所說的“等電話”以外,還可能會說“我十分愿意幫助你,但是我無能為力,下次一定幫你”。相較而言,這種方法在中國的文化環(huán)境中更容易被接受,但是對于“等電話”這種婉拒方法大部分中國人都難以接受,這就是中日在對“不”這件事上的差異,日本人會利用含糊其辭的語句代表“不”的單詞,所以如果你去找尋日本朋友幫忙,如果他一直沒有回信,那他就是已經(jīng)拒絕了你。
4、邀請語言
邀請在中日兩國都是十分常見的一種交流方式,也都存在一定的禮節(jié),但是在運用語言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例如,在邀請朋友喝茶方面就有一些差別。由于中國的茶館經(jīng)營的是各類茶水,茶的種類十分豐富但不存在其他飲品,而日本茶館只賣紅茶這一種茶,其他全是果汁牛奶或咖啡等,中國人如果邀請朋友去喝茶,朋友說“不喝茶”,很可能就是說不想喝茶,而是想喝其他的飲料,那么中國人可以再說,“那我們?nèi)ズ瓤Х劝?!”繼續(xù)進行邀請,達成共識,促進交流。但是日本人如果邀請朋友去喝茶,朋友說“不喝茶”,那就意味著他被拒絕了,如果此時他說“那我們?nèi)ズ瓤Х劝?!”還很有可能會被對方誤解,認為他糾纏不休,尤其是對異性朋友而言,會產(chǎn)生更大的誤解。所以在日本,如果朋友說不喝茶就代表著他拒絕了你的邀請,你可以說“下次一起去”或者是“我們?nèi)ズ染瓢桑 ?/p>
5、其他語言
除了上述文中提到的幾種交流場景,在其他方面也有需要注意的情況。在語言問候方面,中日國家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3]。例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就會說“您吃過了嗎?”、“您準備去哪兒?”等等,用關心對方的語言作為交流的開始。日本人卻會說“今天天氣特別好”、“今天天氣特別冷”等,用天氣等常規(guī)因素作為交談的開始。隨著話題的逐漸深入,在探討某件事時,也會采取不同的語言方式。例如,就去國外旅游一事進行探討,中國人會說:“您不知道那兒特別漂亮,我剛從那兒回來?!比毡救司筒粫褂眠@種方式,他會說“我相信你已經(jīng)知道了,那兒十分美麗,我剛從那兒回來?!敝袊藭弥卑椎姆绞竭M行探討,日本人則認為這樣的語言方式會容易傷害對方的感情,所以即使對方?jīng)]有去過該地,他也會說“相信你已經(jīng)知道了”。在詢問某一問題時,中日兩國人民在語言運用上也存在較大差異,中國人在面對不知道的問題時通常會回答“不知道”或“很抱歉,我不知道”,而日本人會回答“十分對不起,我不知道”或“我不知道,我去問問別人吧!”因為日本人覺得如果直接說“不知道”會給人一種明明知道,但卻不告訴他的感覺,十分沒有禮貌,影響人際交往。與此同時,就“拜訪”一事也存在很多差別,中國人如果去拜訪某人會說:“我是特意來看您的”,日本人則不會,他會說:“我有事過來一趟,正巧路過,順便過來看看你,不知道我方不方便拜訪一下您?”,其會特別注重對方的感受,不想給對方造成麻煩或情感上的壓力,所以,如果有日本友人這樣說,其很有可能是帶有目的性的專程拜訪你的。
三、結(jié)語
在人際交往中,由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歷史文化,其在語言的運用也有較大的差異。通過分析不同國家的語言思維及行為,能夠更好了解對方國家的民族文化,從而加強與其的溝通及聯(lián)系,促進交流,增進友誼。
參考文獻:
[1]王荷.以書面郵件為對象研究中日語言文化中“拒絕方式”的異同——關于先行研究和研究方法的探討概論[J].農(nóng)家參謀,2017,(14):151.
[2]王茜.跨文化視角下中日禮貌語言比較[J].語文建設,2016,(36):94-95.
[3]王連娣.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視角下中日體態(tài)語的語用功能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6,(05):123-125.
作者:周文霏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