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貿專業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國貿專業的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中國文化部分缺失、影響跨文化交際的現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選擇地滲透相關的中國文化,是學生素質提升、學科專業和跨文化交際的平衡等共同需求的結果。教師將理論分析與實際教學研究相結合,從選擇教學內容、開發校本課程、開設選修課、建立師生網絡在線互動平臺、開展多種英語文化活動等途徑踐行中國文化的滲透,以期提高高職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建立平等的文化觀,促進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國際貿易;高職英語;中國文化;滲透
一、高職學生在外貿行業工作情況現狀
筆者通過對在外貿公司工作的國貿專業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對于和外國客戶打交道存在不自信的狀態,導致較少的交流和溝通,甚至在一兩句的寒暄之后變得無話可講,不能和外國客戶自主地交談。尤其在外國客戶表露出對中國產品的獨特內涵感興趣時,他們卻未能恰當地用英語介紹這些中國元素。這種不自然的交際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僵局。
二、國貿專業高職英語教學的現狀
現階段,國際貿易專業的高職英語教學主要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通過英語等級考試為主。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不高,盡管英語對國際貿易專業有很重要的作用。學生們一方面覺得高職英語的課堂教學吸引不了他們的興趣,另一方面,他們覺得學習的內容和他們以后從事的工作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這使他們認為學與不學差別不大。許多學生對歐美文化興趣較濃厚,卻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之甚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偏重歐美文化的熏陶和滲透。學生們更關注的是信用證、詢盤、單證的寫法、產品的英語描述等內容,對于出口產品的中國元素蘊涵以及延伸出來的文化價值關注較少,形成知識的缺憾?!坝⒄Z學習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母語基礎上,我們對英語的理解也是建立在已有的母語文化為基礎的思維模式上。忽略了母語文化,實際就丟失了理解目的語文化的基礎?!盵1]100-103教師們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思考分析,“要彌補這種不足,就必須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大量融入母語和目的語的相關文化知識,使他們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習慣等方面實現中西文化的接軌。”[2]152為減小學用落差,達到學以致用,高職英語的教學開辟出新的教學途徑刻不容緩。
三、高職英語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種單向的交流。在吸收英語國家語言知識、文化、風土人情等的過程中,也同樣擔負著向對方傳播中國文化的任務。否則,雙向的交流就很難進行下去,而英語學習者也會成為只會說幾句英語的文盲?!盵3]159-160跨文化交際是一項雙邊的活動,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交際的質量和效果。而以往中國的對外貿易工作人員著重迎合外國客戶的風俗習慣、文化禁忌等方面,失去我們自身的話語權,導致了中方貿易人員在交際中的不自信,也不能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文化素質和中華民族優良的精神面貌。許多外國客戶對中國的文化有著較濃厚的興趣,他們也渴望通過貿易往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他們對于英語的發音偏頗不怎么計較,卻無法容忍中國人犯文化上的錯誤。
(一)學生跨文化交際良性發展的需求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明確指出:“英語課程不僅應打好語言基礎,更要注重培養實際使用語言的技能,特別是使用英語處理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的能力?!盵4]1當今的高職學生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技能之外,其母語文化素質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構成優秀職業人的重要方面。對外的貿易往來,除了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增長之外,中國人的遠見卓識、舉手投足的優雅修養,也成為中外貿易往來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成功的英語教學必須立足于本國的母語文化學習,“引進來”與“走出去”相輔相成,才能培養出具有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才。[5]78-81當教師在教授學生尊重外國客戶的風俗習慣之余,也應教授學生中國的社交禮儀及傳統習俗,鼓勵學生將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尋找其異同點,并關注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力求地道真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是提高我國傳統文化軟實力的必要途徑。
(二)國際貿易專業發展的需求
中國的對外貿易產品蘊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而這些都是產品國際競爭的軟實力。工作人員只有深入了解對外貿產品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挖掘整理其背后承載的民間故事、歷史文化、名人軼事等中國元素,才能使外貿產品富于文化積淀,形成產品特色,從而增加產品的多元價值,增強國際貿易產品的競爭優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有選擇地滲透相關的中國文化十分必要。這些文化,可以是具體產品文化內涵的英語表達,也可以是待人接物的中國風范,也包括中外文化產品的異同點和中外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禮儀和各自的禁忌等。只有做到知己知彼,高職學生才能夠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得心應手,駕輕就熟。
(三)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反“文化殖民”的需求
國內的許多知名學者表現出對中國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失語的憂慮。甚至有的學者把中國文化的失語癥上升到我們被“文化殖民”的程度,這完全不是危言聳聽。這么多年我們學習歐美的語言和文化,強調語言表達的地道和純正,甚至有些學生的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都有西化的趨勢。隨著反“文化殖民”的呼聲越來越高,教師是時候反思自己的教學并試圖做出相應的調整了。為了留住傳統,讓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不卑不亢,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現中國文化的豐厚底蘊,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刻不待時。貿易產品的文化蘊涵很多都是當地文化的映射。中國地廣人多,各地的產品、民俗、文化傳統等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教師將出口的產品性質、文化內涵導入英語課堂,從而優化學生的本土文化觀念,響應當前的反文化殖民,使學生更加有文化自信,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加從容。
四、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途徑探索鑒于以上的問題,筆者試圖從教學的各個方面提出相應的策略。
(一)適度地選擇并巧妙地加入部分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在教學時應立足于教材,選擇貼近時代,貼近專業、貼近行業的教學內容,恰當地進行滲透。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選擇和國際貿易產品相關的文化,著重挖掘產品承載的中國元素及文化內涵。這些內容可以是某種產品固有的文化積淀,也可以是產品相關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多觀察周圍的產品信息,甚至是產品的包裝文化,老字號產品的網站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的相關信息等。例如,教師可以從旗袍的常規介紹引申到絲綢的發展、嫘祖的傳說、養蠶的故事、蠶絲生產技藝(養蠶、繅絲、制綿)、旗袍的刺繡、紋樣圖案、中式盤鈕扣、滿族人的傳統服裝、絲綢之路的系列故事等內容。根據不同的文本信息,教師可以將其設計成聽、說、讀、寫、譯等內容,滲透進課堂。較簡單的故事傳說可以設計成聽力的內容,較難一點的說明性、介紹性的內容可以設計成閱讀理解,對某一專題內容的討論可以設計成口語,詞條和短語可以設計成翻譯,產品的描述可以設計成作文等。
(二)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積極開發校本課程
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地選取,立足中國的傳統文化,并結合地方文化,從而開發校本課程?!敖滩闹胁粌H要體現多元文化元素,更要大力宣揚中國文化,體現中國元素,這也是職業英語教材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盵6]69-72編寫具有國際視野的多元教材是減小學用落差、與時俱進的重要途徑。1.校本課程內容適當融入當地的文化與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內容應盡量貼近學生今后的工作環境。立足傳統文化,面向對外貿易產品的內涵挖掘,并形成一定的系統,這樣的教學才會生動具體,并有利于可持續發展?!叭绻诮虒W中加入本土文化內容,教師再對教學步驟進行精心設計,學生對英語教學內容的距離感必然會縮短。”[7]54-56中國的產品帶有濃厚的傳統地方特色,而且各地方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三晉文化、中州文化、湖湘文化、江浙文化、蜀文化、巴文化、贛文化、徽文化、閩文化等。教師開發的產品信息應緊密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方言、飲食、民間藝術、民間建筑、風俗習慣、地理環境等,使學生具有濃烈的歸屬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對教學內容更有興趣,較易達到教學目標。例如浙江文化有“絲綢之府”和“魚米之鄉”之稱。浙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被稱為“浙江經濟”。浙江有許多特色產品,如絲綢、杭繡、越窯瓷器、金石篆刻、雞血石雕、桐廬剪紙、藍印花布等,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時,應將當前的高職英語與浙江文化相結合,建立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語料庫,在“浙江經濟”這個強大的背景下開發出具有時代特色、浙江特色的校本課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高職英語的教學。2.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專業和具體開發校本課程,對高職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自身應加強傳統文化素質的修養,努力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并具備甄選優質的、貼合學生專業的英語表達,適當地分析、整合和加工,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選擇的能力。這些都和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英語表達的堅實基礎分不開。教師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自我的學習達到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與此同時,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待加強。新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甄別、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調整,靈活機動地在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并通過教學效果來檢驗成果。然而,這些教學技能并不能一蹴而就,還需要高職英語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實驗、分析、調整,方能逐漸獲得。
(三)面向國際貿易專業開設選修課
教師在注重教材的編寫、教學內容課時的合理分配之外,還應注意在質和量上加強對學生中國文化的滲透,開設面向特定專業的選修課,在行業英語中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并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下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當前世界文壇上涌現了一批外國作家撰寫的與中國文化相關、蘊含中國元素的文學作品,有些是小說,如《骨》、《吃碗茶》、《女勇士》、《接骨師之女》、《望巖》等華裔美國作家作品;有些是國外媒體拍攝的中國的紀錄片,如BBC拍攝的《中國春節》,《美麗中國》和《中國人要來了》等系列片;有些是電影,如《花木蘭》、《功夫熊貓》、《喜福會》、《喜宴》、《面紗》、《刮痧》、《少女小漁》、《推手》等。教師開設相關的選修課,使學生“浸入”到這些作品中去,深入領略中外文化的內涵、沖擊與融合,開闊其國際視野,從而增強其文化修養,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開設供師生互動的網絡在線平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教學采用網絡平臺的方式進行。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實施簡便,信息反饋及時。如學校在教室的電腦上開通桌面云,為老師開辟網絡存儲空間,教師將資料直接存在服務器。這對教師而言,開展課堂教學乃至開設網絡在線互動平臺,與學生做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通過平臺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慕課、微課視頻、小短劇、PPT課件、電子文本資料等,同時在線解答學生的提問。這是一條深受師生歡迎、又易于操作的學習途徑。與此同時,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教學效果的檢驗顯得尤為重要。當教學和反饋變得更加便捷、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時,第二課堂的學習便成為衡量學生掌握知識的一個重要尺度。為適應目前的大數據時代,教師的網絡知識和操作技能亟待進一步加強。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文化活動
教師在課堂之外,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的活動,如組織學生閱讀中國文化的英譯本、中國文化知識競賽、志愿者服務、博物館、展覽館參觀、聆聽專家作的相關講座等。教師定期舉辦相關的知識競賽,如國貿知識競賽、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競賽、與產品信息的英語傳遞相關的競賽等活動,將活動設計成網絡、口語、書面等方式進行,從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創設濃厚的學習氛圍,鞏固拓展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的學習和吸收。
五、結語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地方文化也各具特色,中國的貿易產品更是凝結了豐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元素,其背后深遠的內涵、美麗的傳說和故事,吸引了全世界的矚目。如何將這些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如何將這些文化背后的故事和價值以英語的表達方式潛移默化地滲透給學生,使高職學生建立平衡和平等的文化觀,使其跨文化交際達到平衡的狀態,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對于教學的更進一步的實踐和探尋,還需要高職英語的教師繼續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吳林.從“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探析高職英語課堂母語文化導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4).
[2]于才年崔曉倩.高職旅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入的有效途徑探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10).
[3]嚴芳.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教育的意義和途徑[J].現代交際2017(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韓玲.高職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失語現象調查分析及改進策略[J].執教論壇,2017(7).
[6]李亮.高職英語教材編寫的專業化、國際化和職業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3).
[7]王培榮,王亞榮,梁惠卿.本土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作者:唐林飛 單位: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