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虛擬社會對我國英語教育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英語國家的互聯網構成了比較成熟的虛擬社會,給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帶來了類本土的英語語言文化環境,能夠實現英語學習以前所不具備的真實語境與社會互動,為提高英語語言文化水平、傳播中國文化提供了新機遇。但英語國家虛擬社會也可能帶來意識形態危機、文化沖突或者英語教育改革壓力等問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趨勢下,我國大學英語教育要積極適應英語國家虛擬社會環境,銳意改革、趨利避害,進一步促進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英語國家虛擬社會大學英語教育機遇挑戰
1引言
隨著全球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更新、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以及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普及,國際政治、經濟、人口、文化等資源在我國的交流渠道、對象、頻率、廣度、深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只要具備一定的信息素質能力和英語語言文化基礎,使用者就能利用聯網設備超越時區差異、空間距離和國家政治疆界,在網絡中即時地訪問全球每一個合法的因特網節點,獲取學習所需的各種英語語言文化資源,與各個英語社區的網民互動,或者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社會面貌。這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英語教育僅僅依賴教師、教材、外教、外文資料的局面,教育資源呈現多樣化發展,這些改變既給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帶來了機遇,也使其面臨著挑戰。
2英語國家虛擬社會的全球化發展
西方網絡已經演變成為以社會功能為主、社會活動為輔的虛擬社會,信息技術只不過是它的物質基礎[1]。借助網絡設施和相關技術設備,這些虛擬社會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即時實現個人、集團、民族、國家的各方面現實在網絡中的動態呈現,實現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口資源在網絡中的相互連接和配置。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基本現實,又使這些虛擬社會能夠超越啟蒙時代以來的國家-民族框架、開始在一個虛擬真實的全球空間中與各國民眾展開復雜互動、構建以英語國家文明為主導的全球文明。英語國家虛擬社會基于現實但又超越現實,是現實的反映、發展和延伸,具有一定獨立性,但又反過來改造現實[2]。借助信息技術全面地復制、改寫、創造、拓展和升華現實社會及其功能,英語國家虛擬社會使得全球民眾能夠借助英語語言能力或者翻譯工具在虛擬的真實世界和想象的虛構世界中獲取直接經歷或間接體驗。英美加澳等國的虛擬社會是虛擬全球化的典型。在英美等主要英語國家,通過各種公共基礎設施、個人移動終端、網絡使用準則和社會機制,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人與機構等主體已經實現相互連接;傳統的國際交流、國家治理、商業運作、社會活動、社區管理、人際交往、資源配置等已經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信息化、流程化、一體化、在線互動或者在線辦公。英語國家的互聯網已經具備傳統社會有機整體的復雜性、組織性、系統性、互動性、實在性和生產性等特征。英語網絡是英語國家現實社會的復制、改造、重組、延伸和發展,完全具備社會系統的基本特點和功能。我國網絡基礎設施近年來也獲得實質性發展,網絡使用者與日俱增,網絡建設日益成熟。不出國門,通過互聯網認識、觀察和體驗英語國家社會意識、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等已經完全成為可能,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獲得了一個類本土的英語國家語言文化在線環境。
3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機遇
研究表明,英語社會文化環境能夠刺激學習者的交際需求和語言學習動機,聽說讀寫譯等社會實踐活動能使學習者英語語言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獲得顯著發展[3]。英語國家虛擬社會具有與傳統社會類似的社會化功能,為我國大學英語教育提供了以前專屬于英語國家ESL教育才具備的英語語言文化環境支持。當學習者置身于英語國家虛擬社會,被英語本族語者、社會機構、社會團體、人文地理環境等所環繞,觀察、體會、使用英語成為必然,跨文化人際交往也成為必然。由于英語學習有了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即時演示或者參與的語境,因此語言的真實性和語境的創設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而且,我國英語學習者還能夠與英語本族語者在廣泛的社會領域內對話和交流,英語語言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增長也由此得到較好的保障。英語國家虛擬社會能幫助大學英語學習者習得英語文化身份。在英語國家虛擬社會中,語言文化實踐拋開了紙上談兵,學習者不僅能直接與英語國家的政府、商業、法律、媒介、教會、學校、娛樂等不同機構進行即時或者延時的互動交流,也能夠與這些機構在諸如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等社交網站的或者其他民眾進行互動交流。通過大量的英語語言實踐和跨文化人際交往活動,培養自身對英語語言文化的認知能力、移情能力和適應能力,熟悉其社會意識和社會習慣,并形成相應的文化身份,增加學習者對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動機和熱情,促進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和跨文化交流的成功[4]。此外,通過英語國家虛擬社會,我國英語學習者與英語社會全面接觸,與英語國家各階層民眾和社會機構積極交流,符合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家發展戰略要求,是對國家機關和民間機構公共外交的有益補充。跨文化平等交流的雙向特征必然使得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國家虛擬社會中的活動具有兩方面特點:既認識和體驗英語文化,又介紹和詮釋中國文化。相對于國家、商業和集團的文化傳播,英語學習者與英語國家民眾在私人和非正式層次上的交流更具有親和力,可能具有特殊的說服效果。結果將有利于解構英語國家部分媒介和民眾的偏見,有利于化解中英社區之間的矛盾和誤解,繼而改善和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這并非是一些批評家們所說的對英語教育的庸俗化,而是對中國文化在全球環境中基本生存權利的積極回應,也符合教育作為國家意識形態統治機器的本質要求[5]。
4我國大學英語教育面臨的挑戰
英語國家虛擬社會不僅給我國大學英語教育帶來了新機遇,也升級了對漢語話語權力、我國國家安全以及友好文化交流的挑戰。從全球范圍看,英語語言文化比漢語言文化更具話語權。在互聯網中,英語更廣泛地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組建了更成熟的網絡虛擬社會。英語語言文化的說服力、神秘性和強勢地位不容置疑———即便是貌似非政治化的英語文本,也可能隱含著權力框架和意識形態神話。我國英語學習者介入英語國家虛擬社會的各種機構,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語話語體系的干擾,面臨被分化和說服的危險。如果缺乏必要意識形態批判能力,英語學習者將出現持續的文化震蕩和文化心理失衡,甚至構建自身分離型、邊緣型或者融入型身份[6]。結果要么作繭自縛、極端保守,要么缺乏文化歸屬感、充滿戾氣,要么干脆放棄中國文化身份,融入英語文化的他者。滿足國家政治需求是英語教育的基本責任和目標[5],如何維護英語學習者的中國文化身份,有效應對文化震蕩,培養學習者的話語批判能力,防止他們迷失在互聯網話語霸權的迷宮,這是利用英語虛擬社會促進英語教育的重要議題。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虛擬社會全面展開社會實踐并不能保證每個英語學習者都成功實現跨文化交際,并非一定促進中英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文化之間存在競爭關系,文化傳播與文化抵制總是相伴而生。文化優越感、文化過度概括和文化偏見都是常見的自我保護或者擴張機制,會干擾交流雙方的正常交往,是成功跨文化交流的障礙。通過英語虛擬社會進行大規模、寬幅度的跨文化交流也可能加深中英文化偏見,催生激進的文化對立政策,進而導致更多或者更顯著的文化沖突和隔閡,英語跨文化交流的基本目標也因此將面臨嚴峻挑戰。通過英語虛擬社會實踐來促進英語水平和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其可操作性還存在較大障礙。在教學中引入英語虛擬社會,將形成在線混合學習模式,其具有前所未有的自主性特征。學生和教育者對此可能很不適應,進而存在抵制情緒。另外,此學習模式會挑戰傳統的考核方式,引起教育者質疑。因此,英語虛擬社會學習過程實際上難以有效監控,教育者必須考慮用靈活、簡潔的方式幫助學習者進行評估。利用英語虛擬社會教學還可能涉及到國內教育機構對英語國家在線教育資源的認可。英語虛擬社會帶來的這些解構特征將成為實踐操作的巨大障礙。
英語虛擬社會已經是一種客觀存在,在全球化和教育信息化趨勢下,它必然在我國英語學習者的生活中有意或者無意地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英語虛擬社會帶來提升英語教育水平、傳播中國文化、重塑中國國際形象等機遇,但同時也帶來教育制度、文化沖突和意識形態等挑戰。教育作為國家機制的一部分,不能無視英語國家互聯網的社會屬性及其文化環境的影響,需要順勢為之,趨利避害,積極改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帶給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機遇。
參考文獻:
[1]Castells,M.TheRiseoftheNetworkSociety(2nded.)[M].Malden,Mass.Blackwell.2010.
[2]肖鋒.網絡與實在性[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2):96-103.
[3]Kramsch,C.語言教學的環境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4]戴曉東、顧力行.跨文化適應(一):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6]付永鋼,論我國留學生的愛國情懷———基于跨文化身份自我認同理論的分析[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57-61.
作者:湯平 陳正倫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