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浪潮,英語教育專業建設對于輸送高質量復合型現代人才起著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英語教育面臨著從傳統模式向信息化、時代化方向發展,為學生提供了更好的學習平臺和就業平臺。文章從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切入,以當前英語教育建設的問題為依據,提出民族院校英語教育改革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民族院校;課程改革;英語教育;創新思維
一、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內涵與作用
(一)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內涵
英語教育專業的建設要求在發展中秉持與社會大環境、經濟發展速度、人文環境和全球化背景相統一的原則,這就要求英語教育專業建設既要滿足民族院校的發展需求,又要與社會進步和學生運用英語實現就業目標相同步。英語教育專業建設這一進程強調的就是在推動英語教學進步的同時,相關教育資源能夠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少數民族學生個人也能在專業教育中得到一技之長,進而取得更長足的進步,填補各地區之間、未來社會發展中對英語人才的需要。我國近30年來,各大院校均設置英語專業,普通專業也設立英語課為必修內容。對外交流與英語的運用頻率均有極大的提高,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英語人才,促進了對外交流與經濟的騰飛。然而,伴隨著國家的進步和地球村的形成,少數民族地區社會進步和經濟騰飛使得對高水平英語運用者的需求量猛增,但優質的英語院校專業教育卻跟不上需求的步伐。這種矛盾主要表現在:少數民族英語專業學習者和掌握者的人數不能滿足民族地區的需求,少數民族大學畢業生英語水平和運用能力有限,極大地制約了他們就業的擇業面;英語專業相關教學研究和社會運用服務機制還不能跟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現狀和經濟條件相適應。英語教育專業的建設就是本著服務社會的原則,在各大院校和民族院校中推進英語教育體制的更新和英語教育思想意識的普及,進而讓成果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收獲上,轉化為外在可表現的英語運用能力。所以說,民族院校英語教育專業的建設和改革就要以平衡院校和社會發展為根據,以輸送高質量的英語掌握者為目標,適時適當地調整相關教學體制和課程內容,準確知悉社會發展對少數民族學生高等英語教育水平的進步要求,多培養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同時提高學生群體中的平均英語運用能力,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的急需,也讓少數民族學生更能適應時代變化。
(二)英語教育專業建設的作用
第一,英語教育的根本職能不只是進行語言的教授,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著濃厚的社會文化和人文情懷,折射出西方文化與思想。英語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在個體思想意識中交流融合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許多隱藏的社會問題會應運而生,外來文化的沖擊,國外反華勢力與宗教文化的宣傳等,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才能不讓外來文化對少數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產生不利影響,是英語教育專業發展和改革中必須面對并且加以解決的問題。在鼓勵少數民族學生通過學習英語做到與時代接軌、與世界同步的同時,學習國外先進的思想理念和經驗技術,也要在反思與警醒中,善于發現中華文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好地進行宣傳,讓全球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認識中國。英語教育專業的作用,擔負著宣傳、交流和有機融合的重任。所以說,民族院校中英語教育專業囊括了三大塊必須做到的任務。首先,是讓全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社會文化與人文精神,為少數民族地區和民族院校的進步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更寬廣的平臺。其次,運用語言交流的方式,進行廣泛的中國理念傳播,讓文化沖擊在交流融合中消除其不利影響,找到文明與人性的共通點,實現相互理解與交融。最后,要在英語專業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強調,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深入認識和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度。第二,英語教育專業建設改革是為了讓我國民族院校英語教育發展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變化。良好的教育機制與構造是高等院校今后發展進步的發動機,這不僅需要老師的付出、學生的適應,更需要相關理念的轉變、大量資金的投入和教學設施設備的升級,以及發展前景的估量和學生就業機會的增大。英語教育機制的完善,需要以上幾個方面相互作用與制約,才能更好地運轉,從而帶動民族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整體水平的進步。鑒于英語教育過程中輻射的主體和環節復雜多樣,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和安排以及教師的英語授課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說,必須維持英語教育機制中各個環節與主體之間平穩、健康地發展推進,才能讓民族院校的英語教育進程走向穩步良好發展的道路,增強在社會文明進步發展中的適應力。
二、民族院校英語教育專業建設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各大高校的英語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英語教學水平也取得了顯著進步。可是在民族院校中,由于目前改革態勢仍不明朗、英語教學模式傳統守舊、以及少數民族學生先天英語劣勢等諸多原因,導致民族院校英語教育提高緩慢,許多陳舊問題亟待解決。
(一)民族院校英語教育改革步伐緩慢
首先,相關實踐性研究的比例較低。在過去的幾年中,雖然民族院校對英語教學進行了幅度較大的改革,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偏重于理論結合實踐。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普遍采取的教學方法還是偏重實證性,但是相關實證性研究的比例并不是非常高。雖然說純理論新研究在民族院校英語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占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對于英語口語的水平以及實踐性運用的要求越來越高,相關實踐性理論研究與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其次,英語教育教學評估環節缺失。在大學教育中教學評估作為衡量教師教授課程水平以及學生對課程反饋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民族院校相關教學評估中關于英語測試研究或者說是文章發表的相應教學評估所占的比例還比較低。在民族院校英語教學改革實踐中無論是對學生的課程掌握運用情況還是對教師的教授水平和課業分配科學合理程度都沒有完善的評估機制。另外,民族院校英語教育改革研究仍然亟待加強。在我國眾多的民族高等院校中,教育部直屬院校與地方高校數量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地方高校發表的相關英語教育改革研究的論文卻明顯少于教育部直屬院校發表的論文數量。這種現象的發生有幾個深層次原因:第一,是不同民族院校之間英語教師的學術水平有差別;第二,英語教學改革在各個高校中發展不均衡地方的民族院校,由于在相關硬件設施、英語教學費用等教學必備條件與部屬高校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在英語教育改革中也面臨更多的困境和挑戰。所以說加強對地方民族院校英語教育改革研究,加大對他們的英語教育改革的支持以及經費的投入是保障民族院校英語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石。
(二)少數民族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適應性有待加強
對于民族高校來說,少數民族學生是最主要的生源。但少數民族學生往往來自地處偏遠的鄉村,接觸英語的時間較晚,加之自己本民族語言的影響,想要學好漢語尚且不易,再掌握第三門語言更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目前少數民族大學生英語素質普遍比較低,少數民族學生發表的關于少數民族大學英語教育研究的論文屈指可數,英語科研能力、理論能力十分薄弱,遑論英語口語運用和綜合實踐能力。而這種情況的發生,是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初級教育現狀、教學設施、軟件硬件以及相關教師水準差距等原因造成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英語基礎總體來說比較薄弱,對相關民族高校英語教育實踐研究重視不足。少數民族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自信心,以及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加之相關教學設施以及師資力量的不完備,很多少數民族學生在初中到高中這個期間并沒有能夠熟練掌握英語基本的發音和語法運用。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學習體系和知識架構不完備,沒有能力綜合運用英語來表達或是寫作,相關的英語自學能力十分匱乏。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民族院校后,往往由于思想上不重視或缺乏機會,導致英語學習沒有動力,純粹為了應付考試,造成英語學習的懈怠。
(三)教學方式、課程設置不科學
大學英語目前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被動機械地聽和記,目前不僅僅是民族院校的學生,普通高校的學生也是以完成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為目標,所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主動性不夠,更多的是為了應付考試。所使用的英語教材也多為考試專用或早已落伍,不能跟上時代需求,尤其是地方民族高校由于地處偏遠,對于許多先進教材不了解,更新不及時,以致英語教育發展與改革受阻。有許多院校的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法研究時,不能以實際為出發點,沒有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的英語基礎水平和知識接受能力,在相應的教學過程中也沒有進行準確的課堂評估和學習成果判斷,傳統填鴨式教學法仍然在高校英語課堂上根深蒂固。加之英語專業是文史類專業,在高校發展中投入的經費相對比例較低,而現代的英語教學設備則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去維護,這也成為當前英語教育專業發展中的硬件短板。另外,在民族院校教師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采用的語言常為漢語,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本民族語言完全不懂,但少數民族學生在練習中就必須在本民族母語-漢語-英語之間轉換,學生本身對漢語的運用能力就不強,極易產生多種語言之間的混淆,導致成績與效果不能與學生的學習付出成正比,學生英語學習面臨著極大的不便利,加劇了學習動力的喪失。如果單純在本民族語言跟英語中轉換,少數民族學生就能省去許多學習上的不便,然而這在我國目前民族院校教育發展過程中是比較難以實現的。
三、民族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改革策略
(一)加強對學生三語轉換能力進步的引導,促進少數民族學生漢語與英語綜合運用水平提升
第一,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說,在學習中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在三種語言中進行轉換和思考。通常是漢語尚不熟練,但卻要靠漢語來轉化英語。對于這種情況,就必需通過加強漢語學習來提高漢語的運用能力。首先,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需要通過國家漢語應用能力水平測試,才能進入相應高校進行英語專業的學習。如若不然,則有可能造成教師和少數民族學生之間語言溝通交流存在極大的障礙,英語教學成果因此止步不前。這種測試若是在學生高考期間添加,則會嚴重增加他們的負擔。比較科學合理的方式就是在少數民族學生入學后,尚未分專業之前,進行漢語語言的強化訓練,通過漢語應用能力的檢測,讓少數民族學生達到國家規定的相應漢語語言能力水平。其次,民族院校應多舉行演講比賽、朗讀活動等,讓學生在交流和比賽中找到磨練口語水平的途徑,進而提升對漢語的學習興趣。最后,提倡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盡量使用漢語交流,通過無障礙的漢語交際能力來促進對英語文化的理解。第二,要充分利用本民族語言優勢來保障少數民族學生英語技能的進步。首先,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對教材新穎度、嚴謹度、時代性以及科學性要進行綜合的考量。注重學生的跨語言溝通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鍛煉。在學習過程中,少數民族學生要注重提高在自己民族母語與英語之間的轉化能力,尤其是對于漢語掌握略微薄弱的少數民族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提高母語到英語的直接轉換。相關教育職能部門也應對少數民族英語教材的編寫引起重視,針對地方小學、中學編寫符合本民族特色的英語教材,因地制宜,讓少數民族學生形成在母語與英語之間切換的自然習慣,加強英語語感的培養,才能在進入大學后對英語不那么陌生或缺乏興趣。第三,注重引導學生,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學生要從學習意識上提高自己對英語的興趣,從根本上改變以往對英語學習的偏見。民族院校可以通過設置英語課外活動、播放純英文電影、舉行英語演講比賽等,逐漸形成院校內講英語、日常生活中用英語的習慣。我們在二語習得或是三語習得中,難免產生語言遷移現象,如果想要熟練地運用英語,注重的不應該是在各個語言之間轉碼,而是在大量練習的基礎上,學會用習得的語言進行思考,也就是在運用英語時,不僅僅是用漢語轉換或民族母語轉換,而是直接用英語思考組句,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并運用英語。所以說,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在空閑時間利用新型網絡、溝通工具來進行英語方面的溝通與學習,打造學生運用當下一切容易接觸的方式進行英語學習的風潮,通過新媒體來發掘英語前沿學習資源,妥善運用,讓當今數字化手段對民族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改革增添一臂之力。
(二)科學合理地進行英語教育體制改進建設,更新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
第一,通過分析學生的特點,進行合理先進的課程配置,改革課程傳統設置與進行方式,增加少數民族學生的基礎練習。少數民族學生在進入大專院校之前,與其他學生相比,接受的英語正式教育不夠,同時在民族地區,對漢語的學習需要學生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相對而言,不如漢族學生對英語學習投入的精力多。所以說,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正是補足英語短板的大好時機。想要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從教育觀念和理論實踐上進行改革,對傳統填鴨式授課方式和墨守成規的老舊教材進行改革,現代化的設施和先進理論教材力求運用到位,交流型和實踐型的授課模式亟待形成,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課業傳授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交流研討,重視口語運用和英語綜合素質的進步。在教學實踐中堅持從學生個體的特點出發,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和量力而行的授課準則,反思學生對英語課程的接受程度。根據不同個體的不同情況,進行差異性傳授,改變傳統大課堂、大規劃的教學程式。以學生實際情況為起點,從個體消化吸收英語知識的適應性出發,改變教學任務、授課內容和課業傳授形式。所以,作為英語教學,在給少數民族新生進行英語教授之前,可以進行面對面的談話,了解學生對于英語的掌握情況和語言基礎,既消除了陌生感,增進了師生相互之間的感情,又讓學生通過交流消除了對未來英語學習的緊張感,刺激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和興趣,設立難易程度容易被學生接受的任務,多聽學生所思所想,以及對學習的反饋。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與學習動機。從授課內容到講課方法都必須按學生的具體接受特點進行,才能收到應有的教學成果。第二,正確定位教育培養規劃,實行多樣性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完善人才培養體制。教學培養目的指的是各大高校依據教學理念、目標以及當前社會現狀而制定相關的人才培養標準要求。教學目的的制定直接關聯到教學培養計劃。民族院校身負多重職能,教育目標具有多元性,并且各個目標之間應該有系統聯系和相互作用。尤其對于民族院校來說,還要符合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就業情況以及民族地區的發展情況。所以說,民族院校在制定英語教育專業培養規劃時,既要把握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教育發展前景,又要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經濟狀況和人文特色等進行特殊性改革和創新。在厘清當前英語教育改革大目標的前提下,還要排除在傳統英語人才培養和教育思維中的誤區,英語老師要精確觀測出當前發展形勢下的目標導向,深化課堂教育方式的轉變與改善,創新授課方式。與此同時,英語教學采用現代模式必然意味著教育成本的提高,為了保障英語教育資源的投入,財政來源必須保障多樣性,增進和拓寬相應收入方式。民族院校可以通過進行社會英語培訓授課、科研項目與企業合作、拓展新型教育服務項目等方式,既增加了學生參與英語實踐的機會,又保障了英語教育改革的實際效能,在發展中產生更大的經濟效能和社會影響,做到既合理利用國家財政經費,又能自身造血,維持英語教育發展運作,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戴慶夏,騰星.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概論[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
[2]鄭欣榮.語言、文化與認知:少數民族學生教育質量若干思考[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
[3]郭天翔,孟根其其格,唐蘇格.對內蒙古自治區雙語三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
[4]裴文匯.中國研究生英語教學導論南京[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5]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6]陳仕清.英語新課程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鄧林 單位:西安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