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生兒科優質護理效果研究(5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新生兒應用優質護理效果及價值
摘要:目的:分析在新生兒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管理的效果及價值;方法:通過隨機原則將80例新生兒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則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同時,加強優質護理;結果:實驗組新生兒的家長信任度、知識宣教以及母親參與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應用優質護理管理能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新生兒;優質護理管理;效果;價值
0引言
在臨床產科的護理工作中,新生兒護理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常規護理管理的護理措施簡單,容易引起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不滿,甚至可能導致護理糾紛事件[1]。我院在新生兒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管理,效果顯著,現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兒;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3±0.5)周;順產34例,剖宮產46例。通過隨機原則將80例新生兒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0例,在基本資料方面兩組新生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對照組新生兒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詳細告知新生兒家長相關的注意事項、保證營養供給等。實驗組新生兒則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同時,應用優質護理管理,具體的護理管理內容如下:
①體位護理:護理人員應幫助新生兒交替更換平臥位和側臥位,新生兒的臥具應保證舒適和柔軟,不能束縛新生兒的手腳,讓新生兒的手腳能觸碰到物體,讓新生兒的安全感得以有效提升。
②親子護理:護理人員應告知新生兒家屬,讓其加強和新生兒的互動,對新生兒家屬進行指導,讓其通過觸摸、擁抱等方式來親近新生兒,讓新生兒家屬和新生兒之間的感情增加。
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對產婦進行鼓勵和科學指導,讓其盡可能采用母乳對新生兒進行喂養,告知產婦在哺乳新生兒時,姿勢應保持科學,詳細告知新生兒母親,應結合新生兒的排便情況來合理調整哺乳時間等。
④大小便護理:護理人員應在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按摩其腹部,促進排便,在新生兒大小便后,護理人員應對新生兒外陰進行及時清潔,避免新生兒外陰部皮膚出現感染。
⑤臍帶護理: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護理人員應對新生兒的臍帶狀況進行認真觀察,如果新生兒臍帶存在滲血或者異味,則應對臍帶繃帶進行及時更換,同時選擇酒精來消毒處理新生兒臍帶。
1.3臨床觀察指標對兩組新生兒家長的信任度、知識宣教以及母親參與的滿意例數進行觀察分析。并利用我院自制調查表來調查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情況,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則為總滿意度例數。
1.4統計學方法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新生兒的護理情況觀察實驗組新生兒的家長信任度、知識宣教以及母親參與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2.2兩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觀察實驗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討論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也開始更加關注和重視新生兒的護理干預關注,在新生兒的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優質護理管理,能讓新生兒護理工作中的相關護理風險降低,讓新生兒的護理工作質量得以有效提升,最終保證新生兒的健康發育和成長[2]。分析本研究結果可知,實驗組新生兒的家長信任度、知識宣教以及母親參與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發現優質護理管理中的體位護理,減少新生兒的手腳束縛,讓新生兒的手腳能觸碰到一定物體,能讓新生兒的安全感增加;通過親子護理,加強新生兒家屬和新生兒之間的親近和互動,則能讓新生兒家屬和新生兒之間的感情增加;通過飲食護理,則能讓新生兒的營養供給得以保證;通過大小便管理則能讓皮膚感染發生幾率有效降低[3];加強臍帶護理則能讓新生兒的臍帶保證清潔,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降低。最終通過上述護理管理,讓新生兒護理質量得以有效提升,讓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護理工作中,應用優質護理管理能新生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季東平.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4):229-230.
[2]陳蕓蕓.新生兒護理中優質護理管理的運用效果觀察[J].健康導報:醫學版,2014,19(11):91-91.
[3]周洪梅.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當代醫學,2014,20(34):119-120.
作者:李媛,王丹 單位: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第二篇:產婦及配偶對新生兒護理健康教育路徑
摘要:目的:比較健康教育路徑與傳統健康教育方法用于產婦及配偶在新生兒護理中的實施效果。方法:選擇100例新生兒的父母,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采用臨床健康教育路徑實施新生兒護理;對照組接受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實施新生兒護理。觀察記錄每組產婦及配偶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護理技能掌握程度及滿意度、每組新生兒胎糞排空時間、高膽紅素血癥、皮疹、膿皰疹發生率。結果:觀察組產婦及配偶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護理技能的程度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觀察組新生兒胎糞排空時間平均較對照組縮短,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皮疹、膿皰疹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結論:在產科新生兒護理中,對產婦及配偶實施健康教育路徑,能增強產婦及配偶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提高產婦及配偶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護理操作的掌握程度和病區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提升護理質量,使整體護理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健康教育路徑;產婦;配偶;新生兒;護理
產科健康教育就是通過傳播信息及干預行為,幫助孕產婦和家庭成員掌握妊娠、分娩的相關知識及新生兒的日常護理措施,減輕孕產婦的孕期、產期及產褥期的心理負擔與不適,增加母親的自豪感[1]。為了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護理資源,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臨床護理路徑在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資源浪費等方面已經展現出卓越的優點[2]。我院2010年10月選擇產科三區病房的產婦及配偶,試行健康教育路徑用于新生兒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產科共分為五個病區。2010年10月選擇三區病房作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示范病區,采用臨床健康教育路徑實施新生兒護理。隨機選擇三區病房50例住院新生兒的父母為觀察組:接受臨床健康教育路徑實施新生兒護理;四區病房50例住院新生兒的父母為對照組:接受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實施新生兒護理。產婦年齡21~37歲,平均27.48歲;孕周36+2~41+2周,平均39+2周;新生兒體重2470~4000g,平均3240.5g;經產婦17例,初產婦83例;順娩63例,剖宮產37例;產婦大專以上學歷88例,中專及以下12例。排除標準:新生兒畸形,極低體重兒、產婦患有嚴重的妊娠合并癥,產婦或配偶智力障礙、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及產婦住院期間配偶不在場者。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產次等方面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對入院產婦及配偶進行健康教育,實施新生兒護理。觀察組根據產科護理特點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路徑表,由責任護士對產婦及配偶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實施新生兒護理。
1.2.1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表
參照現有的醫療護理常規、標準及我院母嬰同室健康教育表,根據我科的醫療護理特點來制定路徑表。通過廣泛查閱健康教育路徑相關資料,發放健康需求問卷表,了解產婦及配偶的健康需求,針對性地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表,以保證健康教育路徑的實用性、科學性,便于護士執行。內容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時間、指導者、指導方法、病情變異等;縱軸為健康教育相關內容,橫軸為時間。
1.2.2實施健康教育路徑
新生兒入我科時,由責任護士依產婦分娩方式、產后狀況及新生兒出生的不同時期,分析產婦的需求,向產婦及配偶詳細講解新生兒護理知識,實施相應的護理技術和健康教育,指導母乳喂養和新生兒日常護理技巧。對已掌握的內容用藍筆“√”標識;未掌握的用紅筆“X”標識,并反復指導講解,直至完全掌握。責任護士執行完畢要簽名和日期。出院前對產婦及配偶進行新生兒護理知識的理論考試和新生兒撫觸、沐浴、臍部護理的操作練習,評價其掌握操作技能的程度。
1.3評價指標
1.3.1根據健康教育內容,在參考相關文獻[3]基礎上修改,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對產婦及配偶的健康教育問卷調查表由3部分構成:
(1)新生兒出生當天指導:依產婦的分娩方式、產后狀況,對產婦及配偶實施健康教育,包括入室宣教:主要是介紹醫院環境、制度、安全措施、主管醫生及責任護士等內容和專科知識指導:
①產婦飲食營養豐富、多樣化,保證乳汁充足;
②母乳喂養的好處及按需哺乳的重要性;
③指導正確的母乳喂養姿勢技巧、嬰兒正確吸吮、更換尿布;④講解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包括觀察膚色、呼吸、睡眠、排便情況、體溫及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特點如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紅斑、溢奶等。
(2)第二、三天指導:示范新生兒臍部、臀部護理方法及擠奶的方法,糾正不正確的母乳喂養姿勢和新生兒護理方法。
(3)出院指導:指導產婦及配偶練習新生兒撫觸、沐浴方法,介紹母嬰體檢時間、地點和嬰兒預防接種的相關內容,說明辦理出院手續的流程與母乳喂養咨詢電話。依據Likert5級評分法判定產婦及配偶掌握相關知識的程度:分為掌握、基本掌握、了解、部分了解、不了解5個等級,依次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高者表明掌握相關知識的程度高。
1.3.2采用自制“產科病區新生兒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此表在我院制訂的“產科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基礎上進行修改、補充。內容包括新生兒相關知識健康指導、護理專業技術水平、服務質量3個方面17項內容,問卷的最后,產婦及配偶對病房管理、護理工作進行評價,提出建議。問卷在出院指導時由責任護士統一發放,采用無記名方式,產婦和配偶獨立自填,并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將每份問卷的滿意項目相加得出總的滿意項目除以總問卷項目總數,得出滿意率。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和對照組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較:包括產婦及配偶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的時間(小時)分別是4.72±0.07和3.48±0.18(t=6.38,P<0.05)、掌握新生兒護理技能的時間(小時)分別是4.60±0.09和3.08±0.18(t=7.461,P<0.01)及新生兒胎糞排空時間(小時)分別是30.48±0.95和41.34±1.50(t=6.108,P<0.05)。2.2觀察組和對照組健康教育的新生兒結局比較:高膽紅素血癥(例)、皮疹(例)和膿皰疹(例)分別是1、4、2例和8、15、9例(x2分別是5.983、7.862、5.005,P分別為0.031、0.005、0.02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2.3觀察組和對照組產婦及配偶對產科病區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問卷項目850項):兩組滿意(項)分別為827、711;較滿意(項)分別為13、71;不滿意(項)分別為10、68;滿意率(%)分別為98.92、90.33(x2=45.202,P<0.01)。
3討論
3.1實施健康教育路徑,提高了產婦及配偶對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的了解,掌握新生兒日常護理技能。產科護理重點是向年輕父母傳授有關育嬰知識、技能,進行產科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產科護理有其特殊性,需與產婦及配偶共同完成新生兒日常護理和產婦產褥期護理。本文觀察組通過實施健康教育路徑,護士循序漸進、有計劃地從新生兒出生當天到出院,從A班(白班)到P班(小夜班)再到N班(大夜班)對產婦及配偶進行連續、完整的健康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集體講解或個別指導以及播放DVD錄像等健康教育方法,介紹新生兒生理特點、護理常識,示范新生兒日常護理操作,幫助產婦加強了解母嬰保健、母乳喂養的知識。出院時責任護士對產婦及配偶進行新生兒日常護理知識理論考試和讓產婦或配偶參與新生兒洗澡、撫觸及臍部護理等操作,使產婦及配偶得到規范、有效的育嬰健康教育。
3.2實施健康教育路徑,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運用健康教育路徑有針對性地對產婦及配偶進行指導,使其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新生兒護理及母乳喂養相關知識的宣教,判斷新生兒的膚色、睡眠、呼吸、體溫、饑餓程度、排便及溢奶情況,了解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紅斑等特殊的生理狀況。教會產婦及配偶適時順時針給新生兒腹部按摩,利于腸蠕動,促進胎便排出。通過實施健康教育路徑,降低了新生兒潛在并發癥的發生。
3.3實施健康教育路徑,提高了產婦及配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護理質量。在臨床健康教育過程中,細致周到的服務和健康教育,可有效減少患者的焦慮,充分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對醫院的服務感到滿意[4]。本文結果3顯示,觀察組產婦及配偶對產科病區護理工作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護士在短時間內無遺漏、有目標、有計劃地將健康教育內容向產婦及配偶宣教、指導,減少了護士對健康教育內容的隨意性及盲目性,同時由于健康教育路徑的程序化和連續性,防止護理差錯的發生,保證了護理工作質量的持續性改進,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和產婦及配偶的滿意度。
總之,通過實施健康教育路徑,是整體護理進一步發展的體現,使產婦及配偶由被動依賴護士變為積極主動參與,也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涂素華,蘇才敏,余秋群.淺談產科病人的健康教育[J].護理研究,2002,16(3):131-132.
[2]劉月欣,孫素娟,田溢卿.應用臨床護理路徑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對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7(6):84-85.
[3]張素珍,孟永勤,劉美玉,等.正常新生兒出院前母親健康教育需求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2):909-910.
[4]劉衛英,黃小紅,趙美君.臨床路徑在甲狀腺良性腫瘤手術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21(4):24-25.
作者:劉曉芳1,馮宇峰2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婦幼保健院麻醉科
第三篇:新生兒護理中外周動脈采血研究及應用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兒1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每組80例,對照組采用股靜脈穿刺采血,觀察組采取外周動脈采血,觀察和對比兩種采血方式的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新生兒一次采血成功率為98.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且觀察組新生兒產生的不良反應顯著少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較于股靜脈穿刺采血,外周動脈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高,對新生兒造成的疼痛小,且有助于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股靜脈穿刺采血;外周動脈采血;新生兒
新生兒是臨床護理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由于其出血速率慢,但是凝血速度快,使得護理過程中的抽血異常困難,通常需要反復穿刺,為新生兒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究一種穿刺成功率高、疼痛少的新生兒采血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選擇我院新生兒1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股靜脈穿刺采血,觀察組采取外周動脈采血,以探究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發現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具有操作簡單、一次穿刺率高、安全可靠等優點,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間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兒1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每組80例,其中觀察組包括男42例,女38例,胎齡36~41周,平均胎齡(38.0±1.2)周,年齡10~22d,平均年齡(12.3±3.7)d,體重1.5~4.4kg,平均體重(2.6±0.1)kg,疾病類型:30例肺炎,24例敗血癥,21例缺氧性腦病,5例其他;對照組包括男41例,女39例,胎齡37~40周,平均胎齡(38.2±1.3)周,年齡11~21d,平均年齡(12.6±3.5)d,體重1.4~4.5kg,平均體重(2.7±0.2)kg,疾病類型:31例肺炎,23例敗血癥,22例缺氧性腦病,4例其他。所有新生兒均在其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參與本次研究,兩組新生兒在性別、年齡、體重以及疾病類型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股靜脈穿刺采血。觀察組采取外周動脈采血,具體措施如下,主要包括肱動脈和橈動脈兩種外周動脈采血。股靜脈采血(對照組):使患兒呈仰臥位,護理人員保持患兒的腹股溝展平,大腿外展與軀干成45°角,膝關節成90°角,護理人員左手食指觸摸患兒腹股溝三分之一處的股動脈最強搏動位置并輕壓一痕跡便于穿刺,然后右手持注射器,連接5.5號頭皮針,于腹股溝下1~3cm處與皮膚成45°穿刺,右手固定針頭,左手抽動注射器針栓,直至回血后固定針頭。采血完成后用無菌棉簽按壓穿刺部位。肱動脈采血(觀察組):護理人員幫助患兒保持平臥位,左手將新生兒的肘關節托起,并使即將進行穿刺采血的一側手臂放直,用拇指將新生兒肘關節下方5cm前臂位置繃緊,對穿刺部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可以通過輕壓的方式對標記進針位置,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選擇5ml注射器連接5號頭皮針,在肱動脈搏動最明顯的位置進行穿刺采血,采血完成后用無菌棉簽按壓穿刺部位5min,以防止缺血情況的出現。橈動脈采血(觀察組):首先保持新生兒呈平臥位,護理人員左手握住新生兒的手掌,并使帶穿刺側手掌面向上,拇指固定新生兒手掌,用食指觸摸新生兒腕關節橈動脈搏動最強位置,右手持針,以15~30°角度進針進行穿刺采血,穿刺成功后血液自動涌入頭皮針膠管,取血完成后同樣需用無菌棉簽按壓穿刺部位5min。值得注意的是,外周動脈采血一般要求較高,護理人員要有熟練的技術,同時在采血中要嚴格控制無菌,在按壓止血過程中要注意新生兒血液循環的情況。
1.3觀察指標。觀察和比較股靜脈和外周動脈兩種采血方式的采血一次成功率,并采用VAS疼痛評分標準對采血過程中對新生兒造成的疼痛進行評定,同時通過標本凝血、溶血以及新生兒血腫和呼吸困難等判斷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方法。采用數據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一次采血成功率為98.8%(79/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64/80),且觀察組新生兒產生的不良反應顯著少于對照組,詳見表1,疼痛情況也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3討論新生兒血液主要分布在軀干及內臟部位,而四肢相對較少,再加上新生兒的血管較小,充盈度較差,采用常規的股靜脈穿刺采血難度較大,問題也較多。新生兒的股靜脈和股動脈的分布于神經分布并行,在股靜脈穿刺采血中很容易對動脈和神經造成損害。如果醫護人員的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大血管股靜脈的血腫,反復的穿刺又會造成血管損傷和血栓的發生,總的來說,靜脈穿刺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存在較多的局限。而外周動脈采血因具有操作簡單、一次穿刺率高、安全可靠等優點,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本次研究選擇我院新生兒16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對照組采用股靜脈穿刺采血,觀察組采取外周動脈采血,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一次采血成功率為98.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且觀察組新生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6.3%,顯著少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8.8%,觀察組新生兒疼痛情況也顯著優于對照組,可見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顯著,不僅一次采血成功率高,對新生兒造成的疼痛小,且安全可靠,有助于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綜上,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應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適用性均較高,臨床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薛巍.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5(2):251-252
[2]楊嶺.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探討.《中國社區醫師》.2014,30(5):136-137
[3]金二麗.外周動脈采血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分析.《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15(89):222-223
作者:于夕麗,田常青 單位:威海市立醫院
第四篇:新生兒優質護理管理效果觀察
摘要:目的:探究優質護理管理,在新生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兒患者80例進行分析研究,并將全部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40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優質護理管理模式,護理后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的患者滿意度和母乳喂養成功率。結果:采取優質護理的觀察組新生兒的母乳喂養成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在新生兒的護理服務中使用優質護理能有效提高新生兒的舒適度及其家屬的滿意度,對于改善護理質量、降低新生兒發病率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優質護理管理;新生兒護理;舒適度
0引言
目前我國的醫療體制在不斷進行著改革創新,同時也促進了護理模式的改變,目前主要的新型護理模式是優質護理示范工程,是由衛生部門提出的,其目的旨在將更優質的護理服務提供給患者。優質護理管理在臨床上新生兒的護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我科為了將更優質的服務帶給患者,提高護理水平,為此在2015年1月專門建立了優質護理示范病房和護理管理小組,在探索護理管理的過程中進行創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歸納總結出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時間段為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患者80例進行分析研究,并將全部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40例。在觀察組患兒中,男女嬰人數分別為23和17,年齡普遍分布在0.3-4歲,平均年齡為(1±3.3)歲,病程范圍約為0.2-10d,平均病程為(0.5±6.8)d;在對照組患兒中,男女嬰人數分別為21和19,年齡普遍分布在0.5-4.5歲,平均年齡為(1.2±3.8)歲,病程范圍為0.4-9.5d,平均病程為(0.3±7.2)d;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在統計學上無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幫助母親完成角色轉換新生兒的誕生同時也說明了產婦的人生角色發生了變化,但是對于產婦自身來說,往往會因為缺少經驗及不適應角色變化而產生恐懼、焦慮、慌張等不良情緒,所以護理人員應對產婦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護理,在和產婦交流的過程中細心地對其問題進行回答,詳細地將新生兒的實際情況和正確的喂奶過程告知產婦;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應合理控制休息室內溫度和濕度,預防產后并發癥的發生。
1.2.2新生兒的護理新生兒誕生后,為增加其肺活量,應緩緩對其臀部進行拍打使其哭鬧。還要及時檢查其各項基本生命體征,整個過程都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新生兒皮膚受到感染;與此同時,對新生兒的大小便色澤及量進行觀察記錄,飲食方面注意多餐少食,提倡母乳喂養,因為通過母乳喂養可以加快乳汁的攝入速度及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對新生兒臍帶情況進行仔細觀察,并及時更換臍帶夾;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護理時,可以使用實用醫用消毒酒精對臍帶部位進行擦拭,還要注意臍帶附近的皮膚顏色;除此之外,還要積極預防高膽紅素血癥,對早期膽紅素進行監測,干預時可以采用光照療法。
1.2.3注意新生兒舒適度的護理工作對于足月小樣兒的護理,我們通常采取發展性照顧,使用鳥巢式體位進行護理[2]。若新生兒治療時使用呼吸機,為按摩其枕后部、預防壓瘡,應按時采取翻身按摩,每隔2h進行一次[3]。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把某些儀器設備靜音,在此期間還應密切留意新生兒的實際情況,確保其身體健康,夜晚10點后可關閉強光燈來減少強光對新生兒的刺激,從而使新生兒更加舒適。
1.2.4撫觸護理及皮膚護理撫觸護理對穩定新生兒情緒并促進其神經發育有著積極意義[4]。在皮膚護理方面,要預防新生兒皮膚干燥、濕疹、鵝口瘡、紅臀等現象的發生,若新生兒的皮膚出現了不良反應,則應馬上找出病因,并根據病因來采取相應的措施。1.3效果評價根據滿意度調查表來確定病人的滿意程度,由新生兒家長填寫后進行統計分析。
1.4數據處理分析統計資料時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
2結果
采取優質護理的觀察組新生兒的住院時間以及患者滿意度明顯比對照組情況好,分析比較后,差異明顯(P<0.05),在統計學上有意義,詳見表1。3討論通過優質護理能有效改善新生兒生存質量,減少新生兒的發病情況,有利于新生兒的正常發育[4]。根據臨床分析統計,護理服務質量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治療效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新生兒又比較脆弱,所以采取優質護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研究出于改善護理質量的目的,通過對觀察組新生兒的優質護理管理來進行探究。從母親和新生兒兩個角度入手,一方面,幫助產婦盡快適應角色的轉換,另一方面,還要密切留意新生兒的各項生理指標,做好對新生兒可能出現的各種疾病的預防工作,從多個角度保障母嬰的舒適,促進新生兒的成長。根據本次研究結果,接受優質護理的觀察組患兒家屬觀察組滿意度、母乳喂養成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在新生兒的護理服務中使用優質護理能有效提高新生兒的舒適度及其家屬的滿意度,對于改善護理質量、降低新生兒發病率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楊世梅.護士對優質護理服務的認知程度及護理管理改進措施[J].中國醫藥科學,2012,3(15):67-89.
[2]湯新輝,劉翔宇,諶永毅.現場管理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3,3(21):12.
[3]芶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在婦產科的實施與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0(11):81-102.
[4]資雪梅,康錫秀.“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對新生兒家庭護理干預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22(5):45-50
作者:孫亞娟,馬學芳
第五篇:新生兒護理前饋控制風險管理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前饋控制在新生兒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間在本院新生兒科400例患兒中發生的50例不良事件進行分析,總結護理措施中的安全隱患。于2013年7月起執行前饋控制措施對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防范,同時選取實施前饋控制后400例患兒作為觀察對象。通過比較前饋控制實施前后的護理質量、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患兒家屬滿意度。結果實施前饋控制措施后,護理質量評分均較實施前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較實施前明顯降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高于實施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針對新生兒護理不良事件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及時找出安全隱患并采取相應的前饋控制,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同時,獲得更多患兒家屬的滿意評價。
【關鍵詞】新生兒;前饋控制;護理風險;滿意度
新生兒是指胎兒娩出母體并自臍帶結扎起,至出生后滿28天的這一段時間的嬰兒,包括了早產兒、足月兒或過期產的新生兒[1]。其缺乏自身認知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及危險意識,從而使護理工作難度大幅度增加。同時,護理風險存在于護理工作的任何環節中,其造成患兒傷殘或死亡等不良事件,均會使醫療風險系數增高[2]。唯有通過更全面的風險評估,并采取相應干預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本文采用前饋控制,指在進行護理工作前對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預測,對預測能導致不良事件發生的結果予以預見性干預,制定相應的應急處理方案,旨在降低護理風險[3]。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新生兒科病房共有護理人員14名,均為女性;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0.64±8.52)歲;學歷:本科及以上6名,大專8名;職稱:主管護師3名,護師5名,護士6名。資料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間共收治400例患兒,其中男嬰209例,女嬰191例;早產兒221例,足月兒134例,過期產兒45例;日齡1~25d,平均日齡(10.3±2.42)d;病種:病理性黃疸127例,結膜炎77例,鵝口瘡81例,高熱驚厥17例,濕疹28例,肺炎23例,窒息5例,其他42例。
2.前饋控制實施流程:
(1)完善前饋控制機制:建立新生兒科前饋控制小組,由科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將其詳細分為基礎護理小組、前端管理小組、護理操作小組、健康教育小組及終末感染控制小組。同時,統計前饋控制實施前護理差錯發生的例數,對其進行歸類總結,各舉10例經典案例進行護理討論。并從知網上檢索“新生兒科”、“風險管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等詞匯,總結前輩相關臨床經驗,為前饋控制提供一定理論根據。
(2)護理不良事件的原因總結:護理管理制度缺陷:長期因醫療機構的財政資源缺乏,醫療模式大多處于臨床疏忽的托管制度[4]。同時,護理工作量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健全的職業道德教育,使護理核心制度無法較好貫徹到臨床實踐中,造成組織管理的缺陷。業務能力缺陷:據高秀珍研究表明[5],低年資的護理人員缺乏護理安全知識及慎獨精神,對專業知識掌握不全面,操作技能不熟練,更容易引起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患兒用藥劑量小,護士常出現換算錯誤事件發生。部分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不強,缺乏職業責任心。對需要使用器械設備進行治療的患兒沒有正確實施操作,致使不良事件發生。缺乏風險意識,沒有正確落實交班制度、查對制度及處理醫囑不嚴謹。護理患兒時缺乏足夠的關注,發生溢奶誤吸,使用藍光照射未實施嚴格消毒致交叉感染,藥物外漏引起皮下水腫不能及時發現,釀成的護理差錯發生。人員因素:護士為患兒進行操作時,因患兒不懂配合,更不會運用語言表達,使護理難度增高。若穿刺治療時不能一次成功,患兒家屬會產生緊張、焦慮及責備心理,易給護士帶來負性心理壓力,也易引發護患糾紛。儀器設備因素:由于新生兒科治療的儀器設備較多,護理操作也相應增多,在實施過程中都存在一定風險度。患兒在進行藍光箱、暖箱治療或使用遠紅外搶救臺時,因沒有正確測量機器溫度,致使患兒皮膚燙傷。對于經常使用的治療儀器,未按時進行檢修、消毒,導致患兒在使用治療儀中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儀器故障會對患兒造成一定傷害。護理文書書寫欠規范:護理人員對臨時出現病情變化的患兒進行救治后,常有漏記、錯記護理記錄的事件發生,事后再抄寫、仿造,無形中增加了許多醫療隱患。另一方面,部分護理人員法律意識缺乏,模仿他人進行簽字,致使護理記錄不具有法律效應,引發醫患糾紛。
(3)前饋控制干預措施的實施:建立前饋控制機制,嚴格落實制度執行力:科護士長組織科內成員成立前饋控制小組,統一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各項管理制度內容。根據科內總結的護理風險原因,制定針對性的監督措施。將科內護理成員分為多個小組,分別固定人員從護理安全、消毒隔離、急救用物、護理書寫及病房管理方面進行全程監控,提升護理人員謹慎執行護理操作的態度。同時,護士長不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督查,進一步強化護理人員的執行力。加強護理人員業務培養:護士長每月組織全科成員進行專科知識學習及專業技能培訓,每周早會時進行隨機抽人提問。護士長隨機進行查房,將護理人員平日操作均以打分形式記錄,算在年終考核評分中。通過此形式增強護士的警戒心,達到護理規范化,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率。科內建立非罰性不良事件上報制度,每月舉辦一次“事故月”進行討論與學習[6],讓護理人員在錯誤中吸取教訓,同時也為其他護理人員敲醒警鐘,避免重蹈類似錯誤。加強薄環節的前饋控制:護士長作為科室領導人物,對科室薄弱環節應嚴格把關。實施新老搭配,師帶徒制,資歷較高的護士對資歷低的護士在工作成長階段進行指導,協助其解決臨床遇到的疑難困惑。護士長需將資歷低的人員作為科內重點考核對象,嚴格實施前饋控制措施,避免不良護理事件發生。同時,在護士長休假期間、法定節假日、周日等薄弱時期,護士長應授權科內某一責任心強的資深護士把關護理工作。與此同時,護士長也應合理彈性排班,工作負荷重時,安排二線待命班,及時增援當班護士,避免護理人員超負荷工作。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科內建立三級質控網,正確實施前饋控制,對護理文書書寫層層把關,保證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化。加強護理人員職業素質,普及法律意識,避免因個人道德缺陷造成不良護理事件發生。注重與患兒家屬的溝通,履行告知義務,杜絕非護理差錯引起的護患糾紛。
3.觀察內容:
(1)實施前饋控制措施前后,由護理部組建的護理質控人員對新生兒病房護理質量進行考核評分。考核內容包括7個方面[7]: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分級護理、病房護理、消毒護理、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及技能操作,每項滿分均為100分。
(2)實施前饋控制前后,比較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概率。
(3)滿意度調查:采用滿意度調查問卷表[8],對實施前饋控制前后半年各隨機抽取患兒家屬進行滿意度調查,評價包括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三類,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100%。
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版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均數±標準差(x珋±s)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
二、結果
1.護理質量考核情況分析:實施前饋控制后,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分級護理、病房護理、消毒護理、技能護理及護理文書書寫規范七方面的評分均高于實施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2.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前饋控制措施實施后,護理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由前饋控制實施前的12.5%降至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3.實施前饋控制前后患兒家屬滿意度情況比較:實施前饋制控后,患兒家屬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實施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討論醫療體系發達的國家已普遍建立新生兒臨床研究中心多網絡協助方式,更好利用優化的醫療資源,獲取更優質的醫療質量[9]。我國醫療結構相對發達國家而言,尚未建立成熟的全國性醫療合作中心網,而且我國新生兒人群中,其監護人具有種族、社會經濟狀況及文化差異等特殊性特點,不能完全效仿發達國家總結的經驗[10]。因此,缺乏完善的醫療監督體系,增加了對患兒的安全風險性,同時提高了護理難度。
本研究采用前饋控制措施,對患兒進行全面評價,結合病情預測護理風險,實施有效的前饋制控干預,將危險度降至最低[11-12]。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前饋控制措施后,護理人員在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分級護理、病房護理、消毒護理、技能護理及護理文書書寫規范七個方面的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實施前,同時降低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均P<0.01)。由此可見,前饋控制對潛在的護理風險具有一定判斷性和警戒性,是一種有效扼殺護理風險的管理措施[13]。新生兒自身就無法辨別危險性,本身屬于需要特殊保護的角色,加之臨床護理工作的風險演變復雜,護理風險難度系數隨之加大。實施前饋控制能起到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的作用,同時具備有效導向作用。針對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在實踐過程中避免重蹈類似錯誤,采取有效的前饋控制,在偏離標準的情況下進行有效干預,使偏差在事前就得到了避免。
當今醫療環境下,安全護理是每位患兒最基本的需求,亦是每位護理人員的職責[14]。本研究探討了新生兒科實施前饋控制,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對風險的識別能力及防范意識。由結果可知,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由實施前的12.5%降至3.0%;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也由87.7%增加至97.8%(P<0.01)。然而,在落實前饋控制的過程中,如何建立完善的督查舉報體制,加強護理風險事件的收集。但如何讓護理者更好的學習護理風險內容,這些問題還需繼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新生兒科實施前饋控制后,護理人員嚴格落實了各項規章制度,從而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同時,使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銳減,贏得更多患兒家屬的滿意評價。
參考文獻
[1]何連英.淺談新生兒病房履行護理告知義務的方法及效果[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3,7(3Z):370-371.
[2]孟藜藜,李芹,徐煒煒.前饋控制在門急診靜脈輸液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6):89-90.
[3]甘晚芳.前饋控制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院內轉運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下旬刊,2013(12):118-119.
[4]薛大東.醫療體制行政化管理的缺陷及其改進─基于醫療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的視角[J].中國醫院管理,2013(8):1-3.
[5]高秀珍,紀會娟,王彥華,等.腹腔沖洗液溫度對新生兒腹部手術術后恢復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7-38.
[6]李裕明,史瑞芬.護理一般差錯瞞報情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5):13-16.
[7]鮑鳳香,馬靚,瞿懷榮,等.護理績效考核信息系統的研發與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6):518-521.
[8]張博,俞志凌,姜紅,等.在院患兒安全管理現狀的調查研究[J].護理研究:上旬版,2013,26(12):3200-3202.
[9]朱燕.出生早產兒流行病學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調查[D].上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2012.
[10]馬曉路.早產兒相關臨床問題的多中心流行病學研究及危重新生兒穩定項目的推廣和效果評價[D].浙江大學,2013.
[11]李素麗,劉燕,楊藝.靜脈輸液小組干預在護理風險管理中的作用與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4):221-222.
[12]劉麗霞,樊克勤,張晨,等.前饋控制對降低手術部位切口感染發生率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1(6):409-410.
[13]杜鵬.基于提升醫療質量的醫療糾紛前饋控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3.
[14]黃幗英,孫文霞,葉英秀.健康教育方式對家長掌握嬰幼兒居家安全護理知識和技能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1):134-136.
作者:林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