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三甲醫院護理團隊科研水平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護士;科研能力;醫護一體化;效果
自從2010年衛生部將護理學確定為一級學科以來,對于護理人員的科研水平要求也隨之提高,要建設一流的學科就必須鍛造一支具備高水平科研能力的人才隊伍[1]。但是目前廣大的護理人員對于科研知識和統計學仍然了解甚微,導致科研效率低,甚至相當一部分是因為職稱晉升需要才進行科研工作[2]。一項調查研究顯示,某三級醫院的臨床護理人員科研能力總得分僅為(52.8±23.4)分,遠低于常模的(61.0±18.6)分,其中影響較大因素為科研知識、統計學軟件操作和論文寫作知識[3]。本研究探討醫護一體化,即醫生參與的科研小組模式對于提高護理科研能力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醫院綜合重癥監護室(ICU)工作的146名護士為對照組,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本院綜合ICU工作的158名護士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本院正式職工且獲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書;(2)在綜合ICU工作時間不少于6個月;(3)接受過ICU相關護理知識培訓,并能勝任ICU護理工作。排除標準:(1)在綜合ICU工作不滿3個月調出者;(2)因生病或者妊娠請假者;(3)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本研究中所有醫護人員均對研究內容知情,且提供資料均真實可靠。
1.2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科研模式,即個人根據自身情況及科研興趣和能力進行科研工作,包括科研設計、搜集數據及論文撰寫等。觀察組采用醫護一體化科研小組模式,主要包括:(1)成立科研小組。由護士長牽頭成立科研小組,包括護士長、護理業務骨干,邀請科室內主治及以上職稱且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醫生擔任科研小組顧問,科室內所有護士為成員。共有5位醫生參與,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主治醫師2人;博士1人,碩士4人。由護士長在科室晨會上公開宣布科研小組的成立并向醫生發邀請函和聘書,擴大在科室內的影響力。(2)定期組織科研活動。主要由醫生進行統計學相關知識和統計軟件操作、文獻檢索、論文撰寫、相關內容及科研設計討論等,并對小組成員組織科研內容相關考試進行總結、分析,及時調整策略;定期舉辦科研講座,分享最新文獻,實現信息共享。(3)定期組織科研討論。包括每季度1次的科研設計和每月1次的科研總結,針對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商討解決方案。對于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進行匯報,了解進度及其中存在的困難提出解決方案。(4)加強醫護合作,建立臨床數據庫,實現數據資料共享。在實際工作中加強醫護交流溝通,共同商討建立關于某些疾病的臨床數據庫,如膿毒癥、心臟術后患者、顱腦損傷及心力衰竭等者,分工合作進行數據搜集和統計,在后續的科研工作中實現數據共享。(5)加強醫生對護理論文的指導。對于護理人員撰寫的論文由經驗豐富的醫生進行修改,協助進行統計學軟件的操作,推薦合適的期刊進行投稿,在后續的論文修改中給出指導意見,便于論文及早接收。
1.3觀察項目。(1)兩組人口學特征,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家庭經濟狀況、技術職稱和有無行政職務等。(2)兩組自評科研能力狀況:采用《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4]來評價護理人員的科研能力,包括6個方面,采用Lik-ert五級評分方法,得分越高說明科研能力越強。兩組護理人員共發放量表304份,回收304份,回收率為100%。所有問卷回收后均由經過培訓的高年資護士采用一致性用于進行評價和統計。(3)兩組投稿情況:包括投稿數量、投稿動因(基于晉升職稱需要或者個人興趣)、論文錄用數量、投稿至錄用時間(即第一次投稿至接到錄用通知的時間)、每篇論文修改次數及一次投稿成功率(即第一次投稿即被接受錄用的論文數量/投稿總數量×100%)。(4)兩組質量:按照的雜志級別和質量分類,包括國家級及以下期刊、二級中文核心雜志、普通及核心雜志(即一級核心中文除外中華系列雜志)、中華系列雜志及SCI雜志。
1.4統計方法。采用SPSSVersion24.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間人口學特征比較.兩組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家庭經濟狀況、技術職稱和行政職務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0.05)。
2.2兩組自評科研能力狀況比較.觀察組在問題發現、文獻查閱、科研設計、科研實踐、資料處理和論文寫作等方面能力強于對照組(均<0.05)。
2.3兩組投稿情況比較。觀察組投稿數量、錄用數量和一次投稿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投稿至錄用時間和每篇論文修改次數小于對照組(均<0.05);觀察組投稿動因主要為自身興趣,這一點也與對照組明顯不同(<0.05)。質量比較例
2.4兩組質量比較。觀察組人員發表中華系列雜志和SCI多于對照組,論文質量明顯提高(=2.027,<0.05)。
3討論
傳統的科研模式屬于各自為戰,效率較低,時間周期長,也制約了科研價值。一項針對北京市某三級醫院護士關于科研知識知曉率的調查結果顯示,護士總體對于科研知識知曉率僅16.0%,盡管有60.0%的護士有意愿參加科研[5]。勞豫玲[6]的研究中提出采用科研記錄本結合專題講座可以明顯提高基層醫院護士的科研能力評分,從而增加科研產出,但實際發表的論文仍已中文核心統計源期刊和省級期刊為主,高質量文章較少。殷婷婷等[7]提示采用Seminar模式對23名三甲醫院護士進行為期1年的探討式培訓,結果發現護理人員總體科研水平較前提高,人數和論文數量也明顯增多,但是未提及具體的質量如何。以上兩種方法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都存在各自的不足之處。筆者認為醫護合作不僅體現在臨床工作中,在科研領域也可以實現并推廣。本研究提出了新的科研模式,即醫生參與的科研小組模式。這種新的模式有以下幾點優勢:(1)由護士長牽頭成立護理科研小組,將科研作為一項和臨床護理工作并列的事情來做,更加突出護理科研的重要性;(2)引進科研能力突出的醫生,一方面可以向小組成員傳授更多的科研相關知識和論文撰寫等經驗,還可以進行統計學軟件的操作培訓,讓更多的護理人員真正明白如何去做科研和寫論文;(3)定期組織科研小組成員就當前研究熱點和科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及時解決困難,減少走彎路,提高科研效率;(4)醫生對投稿和修改稿件方面給予相應的指導和幫助,有助于提高稿件接受率和縮短投稿周期;(5)成立科研小組共同制定科研設計方案,收集數據,建立數據庫并分享數據庫,有利于充分發掘數據資源和進行科研創新,符合“大數據”潮流[8]。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理人員在自評科研能力方面的得分有了明顯提高(均<0.05);從事科研活動的主動性大大提高,投稿數量和錄用數量均明顯提高,投稿至錄用時間縮短(均<0.05)。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科研模式下護理人員發表的論文質量有了明顯的提升,一級核心和中華系列雜志明顯曾多,甚至逐漸開始有了SCI論文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劉輝,杜建,高妍,等.護理信息學專業發展與研究方向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4):414-417.
[2]武燕燕,張志云.某醫院臨床護士護理科研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9):29-31.
[3]甘莉,楊婕,楊蓉.本科及以上學歷在崗從業護士科研能力現狀與影響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4):3115-3117.
[4]劉瑞霜.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9):8-10.
[5]劉娟,胡偉力,陳志勇.我國護理教育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3,34(458):83-84.
[6]勞豫玲.利用科研記錄本結合專題講座對提高基層護士科研能力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5,39(7):832-834.
[7]殷婷婷,尹安春,張秀杰,等.護理人員科研能力自評量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8):630-637.
[8]郭曉明,周明江.大數據分析在醫療行業的應用初探[J].中國數字醫學,2015,10(8):84-85.
作者:丁玲 王金柱 姚惠萍 富燕萍 蔣美娜 陳娟紅 楊向紅 單位:浙江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