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與護理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微創介入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康復與護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例,實驗組開展經皮激光腰椎間盤汽化減壓術及臭氧介入術治療,對照組實施保守治療,兩組均開展綜合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治療效果、腰疼及并發癥情況。結果實驗組治療優良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術后,實驗組出院時、出院后5周及出院后15周腰疼恢復效果評分較對照組,均高于后者(P<0.05)。實驗組神經根水腫、椎間隙感染及神經根黏連并發癥相比對照組,均低于后者(P<0.05)。結論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微創介入術治療,且開展綜合康復護理干預,效果較好,能顯著減輕患者腰疼情況,減少并發癥,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微創介入術;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干預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選取本院收治的2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均經影像學、病理學檢查確診,排除嚴重心、肝、腎疾病者及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者;另排除心功能Ⅱ級以上者、腦血管疾病后遺癥期者及肺部感染急性期患者;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簽署有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將患者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例,實驗組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41~68歲,平均(52.44±3.4)歲;病程2~9年,平均(5.20±1.64)年;對照組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40~68歲,平均(52.42±3.2)歲;病程2~8年,平均(5.19±1.61)年;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手術方法
對照組開展保守治療,實驗組則開展經皮激光腰椎間盤汽化減壓術及臭氧介入術治療,患者取健側臥位,將墊墊在腰部,屈膝、屈髖。選正中線,在其旁邊開8~10cm,作進針之用,局麻,冠狀面與穿刺針之間呈45°角。通常情況下,當穿刺至椎間盤時,患者會有較明顯柔韌感,針尖位置在左右中點、椎間盤中央髓核部位及中后1/3處為宜。通過開展CT薄層掃描,能顯示針尖位置及穿刺針行徑,再對針尖進行調整,直至位點理想,將激光光纖置入,分兩點氣化,各間盤發射能量為600~1200J。完成氣化后,取5~15ml醫用臭氧,緩慢注入(50μg/ml),開展CT掃描,且分別在手術前后,對比影像形態學變化。此時,大多能見盤內出現“空洞樣”(3~4mm)變化,部分病例能見5~6mm變化;此外,觀察椎管內臭氧的彌散情況,根據實際需要加注臭氧。完成手術后,臥床1~3d,然后佩戴腰圍,起床適當活動,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神經營養類、激素類藥物;一些患者術后癥狀未有明顯緩解,或術后3d時由于神經根水腫而有“反彈”情況發展,對此,可加用理療、牽引等傳統輔助手段治療。
1.2.2護理方法
(1)術前護理入院后,叮囑患者睡硬板床,做好保暖及心理護理工作,本組患者多有既往治療效果不佳的經歷,因此對臭氧介入治療有著很高的期望,但由于對此方法了解不深,過于擔心手術的安全性以及術后療效,內心會產生疑惑、焦慮等不良心理。對此,護理人員需多與患者溝通,深入了解患者當前的心理活動,將抽樣治療原理、過程及效果介紹于患者,另將所需注意事項一并告知;還可與傳統手術作對比,從中將患者的思想顧慮消除掉,增強其安全感,提升其治療護理配合度。將術前的常規檢查工作做好,比如肝腎功能、凝血四項、血常規等;術前做好體位訓練,如床上大小便的訓練,預防術后不能下床所引起的尿毒瘤、便秘等。受術中及術后特殊體位的需要,為最大程度提升患者對體位的耐受力,術前可積極引導患者開展臥位訓練。術前沐浴1次,手術前4h禁水、禁食,并做好鎮痛、鎮靜處理。(2)術中護理配合積極協助患者擺放手術體位,將各種急救器材、藥品準備好,心電監護,術中對患者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嚴密觀察,做好心理護理,隨時對患者進行詢問,若存在不適,即刻告知醫師,做好處理。當患者進入CT機操作臺時,需要將體位擺好,首先在CT引導下,準確定位穿刺部位,并做好CT機位以及穿刺部位角度的準確記錄,除此之外,還需準備好紙和筆,尤其是用于在患者身上劃線的油性筆。對機位進行調整,將相關線條劃好,開靜脈通道。準備好穿刺材料,常規消毒,將臭氧機啟動,且將臭氧濃度調整好,將其維持在60%。醫師操作中,需對患者神志、呼吸等情況進行嚴密觀察,及時詢問患者,方便患者狀態的實時掌握,尤其是在輸注膠原酶操作時,需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由于膠原酶實為一種提取于細菌中的蛋白質,因而容易出現過敏反應。在運用CT機進行相關操作時,需要將急救藥物及搶救機械準備好,防范于未然。在完成手術后,需用敷貼,將穿刺部位貼好,在進行翻身時,動作需輕柔。避免翻身后,腹部墊枕掉落,血液沖入,而導致體位性低血糖。翻身后,需對患者雙下肢進行檢查,并對運動情況進行及時檢查,做好記錄。(3)術后護理完成手術后,叮囑患者取平臥位,睡硬板床(6h),臥床休息(24h),在3d內,除了大小便外,盡可能不下床活動。臥床休息能夠減輕腰椎的縱向壓力,消除或減少椎間盤壓力,預防椎間盤再度移位,加速纖維組織形成,促進康復。(4)術后觀察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如若發現異常,需及時告知醫師。對穿刺點位置有無紅腫、出血情況進行嚴密觀察,另觀察雙下肢感覺運動及下肢麻木程度改善程度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與比較兩組疼痛癥狀改善情況及功能恢復情況,疼痛癥狀評定內容為神經根水腫、椎間隙感染及神經根黏邊等。依據直腿抬高試驗對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定[2]:經直腿抬高試驗,如果>70°,皮膚感覺與肌肉力量均恢復正常,腰腿痛癥狀已經完全消失,即優;若直腿抬高試驗>70°,適當勞累后,腰腿會出現偶發性的疼痛癥狀,但適當休息可緩解,藥物與下肢疼痛癥狀不受限制,即良;若直腿抬高試驗增高<70°,有著比較頻繁的疼痛癥狀,活動受限,即為可;若疼痛癥狀未改善,直腿抬高試驗無改善,即差。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實驗組優良率為90.00%,對照組為69.00%,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腰疼療效評分對比
兩組入院時腰疼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手術后,實驗組腰痛評分效果較對照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實驗組神經根水腫、椎間隙感染、神經根黏連發生率相比對照組,均低于后者(P<0.05)。
3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實為臨床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又被稱作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腰椎間盤突出的基本含義即為椎體擠壓髓核,而溢出纖維盤,造成位于兩側的隱窩神經與纖維環對椎管神經形成持續性壓迫,出現神經根水腫癥狀[3]。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采用微創手術治療時,需要摘除椎間盤突出部位,且行椎板切除術,處理瘢痕組織及纖維化,對局部神經根粘連癥、椎間隙感染癥等加以緩解,為長期預后效果提供切實保障。患者在完成手術后,積極開展康復治療,作用重大,乃是臨床醫務人員關注的重點與焦點。有報道指出[4-6],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開展康復與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升其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有研究指出[7],當出現腰椎間盤突出后,機體的神經根在造成疼痛中,僅起到單純性的輔助作用,而組織液當中的炎性介質以及神經根才是引發疼痛的重要誘因。長時間以來,大多外科醫師均始終秉持減壓與摘除原則,以此來達到減壓及對神經根進行松解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此原則引導下開展手術,會出現各種并發癥,比如脊椎不穩、術后需較長時間恢復及創傷大等,另外,在完成手術后,還會出現瘢痕及黏連等情況,這同樣會引發神經根疼痛[8]。近年,以微創介入方式開展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具有比較小的損傷,整體效果佳,在骨科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9-10]。而依據患者病情不同,開展針對性的微創手術方法治療,可以得到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相比于傳統手術方式,微創介入不會對脊柱生理結構原有穩定性造成破壞,因此,在完成手術后,需盡早開展康復與護理相配合的綜合治療措施[11-13]。由本次研究得知,觀察組完成手術后,其治療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出院時、出院后5周及出院后15周的腰疼恢復效果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另外,實驗組在神經根水腫、椎間隙感染及神經根黏連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較對照組,均明顯偏低。由此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微創介入術治療期間,通過開展綜合康復護理干預,能夠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可顯著減輕患者腰疼情況,減少并發癥,臨床應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吳暉,汪珍,潘娜,等.康復路徑在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0):80-83.
[2]馬蘭,陳芳,馮玲,等.延續性康復護理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微創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3(3):368-371.
[3]吳旭旭,張迎春.階梯式康復護理干預對微創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33):2579-2582.
[4]汪秋艷,戴江華.微創介入手術配合針刀整脊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療效[J].醫療裝備,2016,29(23):12-13.
作者:汪秋艷 單位: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