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肺炎的危險因素與護理效果觀察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與護理效果觀察。方法將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該院收治的45例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作為試驗組,將同期收治的45例未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施行傳統護理,試驗組實施系統護理。分析發生呼吸機肺炎的危險因素,比較兩組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護理滿意度、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后使用抗菌藥物時間、住院時間、護理前后患者炎癥因子。結果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為昏迷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的延長。試驗組患者滿意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后使用抗菌藥物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炎癥因子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昏迷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是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系統護理效果確切,可提高患者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關鍵詞]肺炎,呼吸機相關性;胸外科學;危險因素;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該院收治的45例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作為試驗組,將45例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未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作為對照組。試驗組中男29例,女16例;年齡24~70歲,平均(53.24±2.21)歲;體重42~85kg,平均(57.21±2.67)kg。對照組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25~70歲,平均(53.21±2.45)歲;體重42~84kg,平均(57.28±2.46)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對照組施行傳統護理,試驗組實施系統護理。系統護理是以傳統護理為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環境管理。保持病房定期通風并保持溫濕度合適。重癥監護病房最好配備層流通風和消毒設備,并嚴格消毒病房。對患者進行一定隔離,減少走動和人員流動。(2)洗手:醫務人員的手衛生非常關鍵,需要嚴格按照規范洗手法進行洗手[1-3]。(3)嚴格無菌手術。在各項護理中,如氣管切開、吸痰等護理操作中均需執行無菌操作。(4)嚴格消毒設備。對污染的霧化器和支氣管鏡等均需進行嚴格消毒以便再次使用。(5)呼吸機管理。呼吸機管理需要1周更換1次呼吸回路,出現污染則需要及時更換,并注意及時傾倒冷凝水,以免出現回流污染。(6)營養支持。對患者進行營養強化干預,必要時進行胃腸減壓,并通過緩慢鼻飼維持機體營養和菌群平衡[4-5]。(7)理療護理。給予體位引流和振動排痰護理,促進痰液排出,加速患者康復。(8)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大多數患者對他們最初使用的抗菌藥物有抗藥性,所以應聯合使用2種以上的抗菌藥物。(9)口腔護理。指導患者用漱口水進行口腔護理,并注意做好氣管插管深度的記錄,避免導管損傷氣道[6-7]。
1.2.2觀察指標
(1)分析危險因素。(2)比較兩組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護理滿意度;滿意度=(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3)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后使用抗菌藥物時間、住院時間。(4)護理前后患者炎癥因子[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IL)-6、IL-8]。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危險因素分析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為昏迷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的延長。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進一步分析并最終確定,昏迷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與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均有顯著的相關性(t=8.224、9.181,P=0.001、0.003)。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781,P=0.003)。
2.3兩組護理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護理前,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炎癥因子水平較護理前降低且試驗組炎癥因子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使用抗菌藥物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后,試驗組使用抗菌藥物時間、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機械通氣引起的最常見并發癥。大多數患者機械通氣48h,呼吸機切除顯示呼吸道炎癥,通常在呼吸道和肺實質感染。根據調查數據,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是一種流行的醫院內感染[1]。涉及的風險因素包括4個方面,即機械通氣時間、醫務人員操作、患者自身因素和H2阻滯劑的應用[2]。機械通氣通常通過氣管切開術或氣管內插管進行。在這種狀態下,避開了上呼吸道黏膜和屏障,降低了纖毛運動能力,降低了咳嗽反射能力,導致氣管囊中內分泌分泌物的大量積聚。身體及肺組織和支氣管也更容易受到病原體的影響。同時,氣霧劑和凝結物在呼吸機回路中形成并與致病菌一起侵入呼吸道。臨床研究顯示,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概率顯著增加,時間超過3d[3]。當應用管線管時,如果醫務人員不遵守相關操作規程,呼吸機接觸設備未完全消毒,呼吸機內的凝結水積聚不及時排出,患者可能吸入含有細菌的霧氣。引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4]。此外,醫務人員在操作呼吸機時缺乏無菌操作的概念,存在引起呼吸機相關肺炎的不規則行為;病房的環境保護不到位,使細菌在空氣中擴散,通過呼吸機進入患者呼吸道,也會引起感染。術后患者的身體抵抗力下降,感染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概率增加[5]。由于患者自身的因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誘發也很常見,對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年齡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有統計數據顯示,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通常發生在老年人和早產兒中,早產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明顯高于足月兒[6];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下降,并受到炎癥的影響。由于諸如手術應激反應和身體代償性變化等因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風險較高[7]。應用H2阻滯劑,患者的胃酸呈堿性,殺菌能力顯著降低,革蘭陰性菌的增殖和定植率增加。臨床研究發現,當胃液pH值低于4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為14%~15%[8-9]。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昏迷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是影響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為了有效改善患者預后,需要及時進行有效護理。通過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加強口腔護理、強化營養支持和病房消毒隔離等措施,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病情,減輕呼吸機相關性肺炎帶來的危害[10-12]。就致病因素而言,因嚴重疾病住院的患者通常處于急救和術后康復階段。由于病理因素和手術創傷,其生理功能尚未恢復,體質相對較差,抵抗和防御機制減少,外部病原體易于發生。因此,醫院重癥監護室的通風條件需要進一步改善,以確保通風良好,但病房內過多的細菌和污染的增加不應由過度通氣引起。重癥監護病房護理人員應充分重視機械通氣時間、醫務人員操作、患者自身因素及H2阻滯劑應用4個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合理使用藥物預防方案和非藥物預防方案,盡量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為患者的康復創造有利條件。本研究顯示,試驗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使用抗菌藥物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試驗組炎癥因子水平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昏迷時間和機械通氣時間是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系統護理效果確切,可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和減少抗菌藥物的使用。
作者:趙靜 王艷紛 單位: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